以“孔乙己”为例浅淡小说教学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摘 要: 小说这一文学体裁通过完整、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特定的历史环境描写来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揭露事物的本质,教化人们的心灵。笔者认为,讲读小说教学,应紧扣小说的体裁特征,结合作品提供的特定环境,将教学重点放在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上,揭示其典型意义,从而领会小说的思想主题。

关键词: 孔乙己; 形象; 人物

中图分类号: I24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8-0122-01

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千百年来,以独有的魅力占据在文坛,颇受人们的青睐,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特定的历史环境描写来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揭露事物的本质,教化人们的心灵。大凡小说,由于人物是其核心、环境是其基础、情节是其关键,所以我认为讲读小说教学,应紧扣小说的体裁特征,结合作品提供的特定环境,将教学重点放在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上,揭示其典型意义,从而领会小说的思想主题。(可以确切地说,在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中,如果你很深的了解了四大名著中的各个人物形象,你基本上就读懂了这四部小说)。

那么,在讲读小说教学中如何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呢?应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指出其形象性质;其次分析形象性格;再次揭示其形象意义,这样才会全面熟悉人物。拿鲁迅短篇小说《孔乙己》来说吧,孔乙己是封建社会末期下层的知识分子、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一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形象。我们从他特殊的服饰、动作、神态以及个性化语言分析中不难掌握其性格特点。

首先是爱虚荣。孔乙己是十分自尊的,但自尊的极端是徒慕虚荣。孔乙己穿长衫就是虚荣心十足的表现,因此他贫困潦倒却又是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式。“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不回答”。这说明孔乙己既有难言的痛苦,又有很强的自尊心乃至虚荣心,用不屑理睬的沉默回避他人的嘲笑。“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此句说明孔乙己虽不清白却想清白的名声,竭力掩饰自己的劣迹,死要面子。

其次是迂腐。孔乙己因爱虚荣,所以常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他“窃书不算偷”的高论;“多乎哉,不多也”的辩解;教“我”回字四种写法的认真态度,还有他开口闭口“之乎者也”的掉书袋,都说明了这个没落的封建文人的迂腐和可悲。

最后是懒惰。读书做官的封建思想使孔乙己非常鄙弃劳动。“孔乙己穿得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洗,也没有补”。这足见他十分懒惰。诚然,懒和偷是一对挛生姐妹,懒惰的寄生本性使孔乙己养成了偷窃的恶习。先是偷了何家的书,被吊着打。后来竞偷到丁举人家里,被打折了腿,只能用双手爬行,最后是默默无声地悲惨死去。

以上三点则构成孔乙己性格的主要方面,其性格的次要方面是诚实善良;如他从不拖欠酒钱、教“我”识字及分茴香豆给饥饿的孩子们等等情节。

孔乙己的性格是鲜明而独特的,他的命运是悲惨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这一个”,但对读者来说,他又是那样的熟悉。因为在封建社会里,旧知识分子所走的不外乎两条道路:一条是爬上去,成为人上人,可以高官厚禄,随心所欲的作威作福,像丁举人那样;另一条路是跌下来,成为精神空虚,身心残废的社会渣滓。孔乙己就是一例。他把青春浪费在一年又一年的科考搏斗上,可是直到胡子花白还“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反而沾染上了“好吃懒做”的坏习气,最后沦落为供人奚落的对象,一个“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的多余人。这样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是很多很多的,而老童生孔乙己仅是这种人里的一个典型。据此,我们会很自然地由对孔乙己个人遭遇的同情转移到对整个封建社会,尤其是科举制度的怀疑、否定和批判上来。

孔乙己的死虽是一个偶然性的极端安排,然而却有其必然的现实逻辑。鲁迅对孔乙己的批判,其实质就是对产生这一性格的封建制度的批判,小说正是通过孔乙己这以典型的个性人物形象控诉了千百年来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谴责了豪绅财主们的残酷不仁,暴露了封建社会人与人间的冷漠和对于苦难人的凉薄。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这三步,指出形象性质是前提,分析形象性格是重点,而揭示形象典型意义才是最终目的。所以讲读小说之教学,倘若从分析人物性格入手并以揭示其典型意义为出发点,那么学生会很自然地抓住小说思想主题。从而更深刻地品味到作者对社会人生世相的良苦用心。

推荐访问:浅淡 典型性 为例 人物形象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