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形象:领会文章内涵的坐标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写人记事的文章占的比例很大,文章中通过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或者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经过,来表现作者内心的感情。教学这类文章,该从何入手呢?该如何通过人物形象,把握作品的内涵?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感情

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自然会倾注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弘扬正面旋律,或抒发人文情感,都是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件来表达的。写人的文章必然会记事,而事件又需要通过人物来串起,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不妨指导学生能够抓住人物语言,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把握作品的内涵。言为文之声,一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最直观的是通过他的语言表达,来探究他真实的内心情感,所以领悟文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握人物语言文字了。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七册教材《花瓣飘香》一课时,当作者看到小女孩摘花瓣时,问她原因,小女孩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一句话就可以看到小女孩的善良,当听到小女孩把自己的家事娓娓道来时,我们才明白原来小女孩的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她的妈妈生病了,她为了让妈妈高兴,来到花丛中采摘花瓣,此时,一位善良、懂事,小小年纪就知道孝顺父母的乖巧女孩形象便跃然纸上,让我们每一个读者都不禁为之动容。

二、抓住人物神态,领悟人物思想

作者在描述人物或者记叙事情发展时,有时通过细节描写,把一个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感受特别生动。要想通过语言文字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不仅仅可以通过他的语言,还可以通过他在时间发展时的神态和表情,让我们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正确把握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品质。

例如在苏教版第七册的一篇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中,当师徒二人在破败的古寺中住下来之后,就开始用陶碗舀来泉水,架在石头支起的支架上煮沸,喝泉水啃干粮,这样艰苦的条件让人看了心生不忍,而李时珍此时却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虽然着墨不多,但是从这个“笑”的表情,我们便能看出李时珍的风餐露宿,饥餐渴饮,连续跋涉都不觉得苦,所有的苦都在这微微一笑中得到了化解,这种以苦为乐的精神便能够彰显了出来。

三、抓住人物动作,体察人物情感

作者在写人时,会描述人物的所作所为,即使一個小小的动作描写,也会帮助我们体察人物的情感,所以,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任何一个细枝末节都不能错过,有时可能仅仅通过一个动词,便能把握住人物的整体形象了。

例如在《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中,当徐悲鸿拜师达仰门下时,导致了很多人的不满和嫉妒,一个外国学生就很不礼貌地告诉他,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这赤裸裸的挑衅和侮辱,让人真是气愤万分,可是徐悲鸿却没有和他争论,而是暗暗下了决心,最终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以自己精彩的表现给当初看不起自己的人一记响亮的还击!所以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后,非常震惊,他向徐悲鸿鞠了一躬,郑重道歉,承认了自己当初的“有眼不识泰山”,这个小小的动作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徐悲鸿那种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以及为国争光的精彩表现。

四、抓住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品格

在写文章时,作者不仅是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展现人物形象,有时也会通过他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情感,所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人物心理活动入手,进入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人物品格也是非常关键的。

例如在教学《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时,我们就可以通过苏轼在中秋佳节这一天,深刻思念弟弟时的心理活动变化,来领悟到苏轼先是看到别人合家团圆时的心绪不宁,接着看到又圆又大的月亮而心生埋怨,然后转念又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转而变得宽慰,情绪得到舒缓,由此一位心思豁达,才情横溢的大诗人形象便显现无疑了。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应该注重从不同的细节描写上,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文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或者心理活动,去领悟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去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逐渐地,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对于文本的把握会更加准确和深刻。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江庄镇中心小学(221161)

推荐访问:领会 坐标 人物形象 内涵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