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作品《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剖析

摘 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之作,也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哈姆雷特》奠基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封建文化与资产阶级的斗争的产物。《哈姆雷特》也是封建文化与资产阶级文化相互斗争的结果。在这部戏剧中,莎士比亚运用多种悲剧艺术表现手法为我们全面的呈现了剧中人物复杂多变的性格以及权力斗争中险恶的环境。

关键词: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人物形象

文学创作从来都是基于对社会上某种文化的变迁作出的回应。在这种文化变迁之中,文学创作获得了创作的灵感与启发。《哈姆雷特》就是莎士比亚文学创作中对社会现实的某种回应。同时必须指出的是,对这部悲剧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也是我们立体、全面地认识《哈姆雷特》的历史意义与文学价值的重要途径。

一、《哈姆雷特》人物形象立足的时代文化背景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性主义思潮席卷欧洲大陆

任何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都是对其社会文化背景作出一定反应的过程,《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借助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所展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来进行的,对其人物形象的理解也应当建立在对这个时代文化背景的理解之下,只有真正的理解了人物形象所在的时代背景,才能够对人物形象进行立体化地勾勒。文艺复兴是人类思想解放史上的重大事件,《哈姆雷特》主要是肯定了人的主动性,人能够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戰胜自然,人的价值在这个世界被辩证地突出了出来。文艺复兴肯定了人的主观创造性,也肯定了人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能够让社会顺应的人的主观意志进行发展,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人的目的。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哈姆雷特》的创作提供了思想基础,也为《哈姆雷特》反抗封建阶级的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二)封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争权斗争

文艺复兴时期,也是封建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最为激烈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社会上的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们更加坚信自己的力量能够改造社会,改变自然。封建阶级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封建文化,封建文化抹杀人的积极创造性,否定人的价值。资产阶级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地形成了反对封建阶级文化的发展趋势,因为从根本上来说,资产阶级文化更加强调人的平等性,人的互利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种利益互动关系。而资产阶级文化是封建阶级文化所不能容许的。这个时期封建阶级与自产阶级的这种文化斗争也达到了顶峰。文化斗争,所带来的必定是对文化斗争的反思与解读。《哈姆雷特》从很大意义上来说就是对封建阶级文化与资产阶级文化相互斗争所作出的一种回应。因为从《哈姆雷特》的整个发展的故事脉络来看,《哈姆雷特》讲述的就是丹麦王子替父报仇而所进行的斗争,在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哈姆雷特》中的这位王子最终也是死于毒杀。

(三)立足于人性的创作思路

人性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人性究竟为善、为恶是各大哲学家所共同探讨的问题,但是最终没有结论。《哈姆雷特》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在不断的争权夺利的过程中,充分的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对《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也应当立足在这种人物形象的人性复杂性方面来理解人性,在《哈姆雷特》的斗争过程中充分地展示出了人性多变性、多面性的特征。毋庸置疑,在任何社会中,要想充分地暴露人性的弱点,都需要把人性放到社会利益面前进行比较分析考量。在《哈姆雷特》的创作文化背景之下,我们可以说人性在《哈姆雷特》的各个发展过程中,都充分的展现了出来人性的善恶,也正是在这种展现过程中不断暴露自己的缺陷与缺点。王子为父报仇,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体现了一种人的伦理观念,在为父报仇的设计步骤的过程中,也充分的展现了人的复杂性的,王子的性格的多变性也最终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复仇目的。从《哈姆雷特》所讲述的整个故事发展过程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剧中各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目的,并在自己的目的实现的过程中充分暴露了不择手段的一面。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也不择手段,这是肯定人的创造性的一个文化背景体现。这也契合了《哈姆雷特》的创作历程也是建立在对社会文化背景充分反应的基础之上。对于《哈姆雷特》的理解,我们更应当与这种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为基础来思考人性。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究竟应该怎样来表现。

二、《哈姆雷特》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分析

(一)以故事情节的复杂性展现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在《哈姆雷特》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就是把人物形象置于各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之中,因为只有故事情节才能够更加完整全面的展现人物形象的特点与特性。《哈姆雷特》所展现的人物形象,实际上就是对故事情节发展变化中人物形象的一种塑造,在任何故事发展过程中都容易比较出人物形象的个性,人物形象的个性也只有在故事情节的推动中才能够全面展现出来,这是《哈姆雷特》所给我们的启示。从深层次上来说,人物形象就是人性的一种全面展示,只有能够全面地展现人物形象的故事情节才能够奠定人性展示的基础。《哈姆雷特》是文学悲剧的代表之作,从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了,那个社会的复杂变化的特性。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为《哈姆雷特》更深入又全面的表现人性奠定了基础,也为《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塑造营造了环境。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但凡是能够把人物形象真正立体、全面地展示出来的文学小说,从很大程度上都是对故事情节的塑造与变化为开始的,真正的把人物形象融化于故事情节的变化之中。才能够使得故事情节,真正地展现出人物性格的丰满性特征。人物形象的丰满,只有在故事情节的不断推动之中才能够全面展现出来,这种展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物形象真实体现的过程,也是文学创作追求的一种创作境界。《哈姆雷特》之所以有更高的文学与历史价值,就是因为,在不断变化的故事情节中充分展现了《哈姆雷特》所塑造的各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二)灵活运用多种文学写作手法

毋庸置疑,文学形象的塑造都离不开对文学创作手法的运用。在《哈姆雷特》整个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哈姆雷特》就是综合的运用了各种文学手法,在各种文学手法之下,其文学形象也逐步的实际奠定起来。人物形象也就是在各种文学手法不断的塑造中进行创立的。比如,在《哈姆雷特》所创立的故事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埋伏笔的手法与借物抒情的手法并用,同时,衬托渲染的手法也在《哈姆雷特》的文学创作中充分体现出来,这正是,莎士比亚作为一个文学创作家,所必须具备的文学素养,也正是在这样的创造手法灵活运用的过程中,人物形象就丰满起来了。毫无疑问,在各种创作手法灵活运用之中,人物形象的丰满性真正体现出来是创作手法运用的主要目的。在人物形象的创作过程中,人性的复杂性以及故事情节的多变性也逐渐的展现出来。这也是作品为了塑造人物形象所必需的。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要想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就必须借助各种文学手法来塑造。

(三)以悲剧结尾的写作手法

《哈姆雷特》是一部悲剧,以悲剧结尾是其当然归宿。对一部文学作品来说,悲剧结尾往往更加能够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哈姆雷特》以悲剧结尾更加能够使得作品契合其文学价值。这种悲剧写作的手法更加能够激起读者的思考空间。文学作品的写作的手法,往往是作者要表达特定的观念与价值,在《哈姆雷特》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正义的追求融入到了各个人物形象的表现之中。在表现人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价值观念。莎士比亚的作品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观点比较突出、论证比较鲜明,从而使得作品的说服力更加强大,也更加能够激起读者的相关理念。从后世对《哈姆雷特》的研究的成果来看,以悲剧结尾也正好契合了那个时代悲剧小说创作的文化氛围。对文学创作来说,从很大程度上而言,文学创作的主要品质,往往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学创作氛围的影响。《哈姆雷特》之所以能够在当时的文学创作氛围中脱颖而出,一方面是契合了当时的历史剧创作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也是使得《哈姆雷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人物形象,并切合人性的发展过程。对于《哈姆雷特》来说,正是因为以上的特点才使得《哈姆雷特》的悲剧色彩更加浓厚,在表现人物的过程中也更加丰满。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出文学创作不同于正常的生活,文学创作远远要比正常的生活复杂得多,也往往更加能够说明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以悲剧结尾,实际上是作者要表达的自己的一种价值观念。

三、《哈姆雷特》人物形象的具体展开

(一)哈姆雷特形象的展开

哈姆雷特是作者要刻画的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哈姆雷特是一个受人尊敬的高贵的、并且自己也受过良好教育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得知自己的父亲去世之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回到祖国。其实最令哈姆雷特伤心的是,哈姆雷特的母亲在父亲去世之后不久就嫁给了他的叔父。这在古代的帝王大家庭是不被允许的,属于乱伦的行为。渐渐的,哈姆雷特知道了自己的父亲是死于其叔父的谋杀,这是哈姆雷特难以预料的。哈姆雷特萌生了为父报仇的信念,从这个过程中,哈姆雷特的心变得更加坚硬起来,其性格也变得更加坚强起来。在为父亲报仇的过程中,哈姆雷特经历了复杂的心情变化。这种心情变化可以展现为哈姆雷特从刚开始得知父亲被叔父谋杀之后的对生活的绝望之情到自己逐渐的坚定起来,直至自己逐渐的对生活充满信心,树立为父报仇的坚定信念。这是哈姆雷特心境的变化过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心境的变化过程也体现在了哈姆雷特的各个行为表现之中。哈姆雷特最终死于毒药,但是,作者在塑造哈姆雷特这一悲剧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在表达一个客观的信念。亦即,在当时的欧洲王室之间的争斗现象频出。哈姆雷特其实是一个为父报仇的悲剧人物,也是客观反映了当时欧洲王室争权夺利现象的一个典型代表。

(二)克劳狄斯国王形象

克劳狄斯哈姆雷特的叔父,哈姆雷特的父亲被其所害。克劳狄斯国王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种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顾一切人的利益的典型代表。在《哈姆雷特》的整个叙述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克劳狄斯国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连自己的亲哥哥都杀掉,在达到自己的目的的同时也霸占了自己的嫂子。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择手段的自私自利的人物。这一人物形象的设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迎合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所代表的资产阶级文化,资产阶级革命所带来的就是资产阶级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择手段达到目的,从而获得更多的财富,掌控社会上更多的资源。克劳狄斯国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是资产阶级的一种代表,他并不是封建阶级的代表人物,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惜一切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狠心人物。这个人物形象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为了突出哈姆雷特替父报仇的一种两难性。一方面他是自己的叔父,另一方面克劳狄斯国王又谋杀自己的父亲。这就使得哈姆雷特在伦理观念之间产生了矛盾。总之,对克劳迪斯国王这一人物形象的设计,就是突出人的自私自利性。

(三)乔特鲁德人物形象的具体展开

乔特鲁德是哈姆雷特的母亲,在整个悲剧故事发展的过程中,她始终代表着一种弱势力量,这种弱势力量既没有自己的主见,也没有自己的依靠的能力。她始终生活在别人的附庸之下。在自己的丈夫去世之后,乔特鲁德选择了跟着自己的丈夫的弟弟结婚,实际上也是自己被迫无奈的一种选择,哈姆雷特的母亲重视的只是自己的王后的位置,重视的只是自己的财富与地位。在整个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乔特鲁德始终不重视自己的孩子的成长,一切为了巩固自己的王后地位而怯懦不堪。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乔特德鲁就是那种自己本身自私自利却又无能为力的代表人物,直到哈姆雷特误喝了毒酒之后才幡然醒悟。

四、结语

《哈姆雷特》创作的时期正值文艺复兴时期,是资产阶级文化同封建文化斗争最为激烈的时期。也是理性主义思潮在欧洲发展最为繁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也产生了以后为后世所瞩目的优秀的文学著作,《哈姆雷特》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在表现悲剧色彩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那个黑暗时代所具有的时代特征。人性被卷入各种交互错杂的权力斗争之中,在权力斗争之中,人性的关系呈现的复杂变化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一舒.浅析《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04):56-57.

[2]石拓,赵新.《夜宴》與《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比较研究[J].电影文学,2014,(04):71-72.

[3]王雁.巴赫金视角下《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叙事策略[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4]刘丽.表象与真象——《哈姆雷特》中葛楚德的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02):120-121.

[5]董丽敏,吕姣荣.对月流珠鲛人泪——从《夜宴》的人物塑造中再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艺术形象[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04):15-17.

[6]洪流.透视人物心灵的窗口——论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独白的运用[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3):61-63.

作者简介:

冶霞(1994—),女,回族,籍贯:青海省西宁市,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在读本科生。

推荐访问:莎士比亚 剖析 人物形象 哈姆雷特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