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建议


打开文本图片集

新课程标准关于环境问题的要求是:“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本条“标准”的关键词的“根据资料”、“归纳”,所以,系统分析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强化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及正确环境观的树立是本条标准的主要教学目标。

一、方法参考

本课标涉及到的知识点并不多,但需要强化的学习方法却不少,主要有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归纳法、讨论法、问题教学法等。实际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阅读分析、小组合作讨论、师生互动研讨的教学方式进行。

学习“环境问题的概念”时,可采用读图分析法。展示“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图1),让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挖掘每一组箭头所代表的地理意义,特别强调C、D箭头,一个表示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地利用资源或者排放的废弃物在环境的自净能力之内,则构成良性循环,即可持续发展;一个表示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则形成恶性循环,即产生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类型”是本节课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对环境问题很熟悉,但却很难准确说出“环境问题类型”,这是学生需要“进步与发展”之处。学习时可以采用“归纳法”和“讨论法”。先由学生例举自己所知道的各种环境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将这些环境问题进行归类,同时说出依据。这一过程既是对“环境问题概念”的再强调,也是对“环境问题类型”的再深化,特别是 “说出归类原因”的要求,是对归纳方法“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推理的有意识训练。整个过程集中在对环境问题的整理和讨论分类上,不须再对具体环境问题做解剖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提出不同分类方法,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对于“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生已有相当的知识基础,对这些环境问题的表现都能说出一二,但对环境问题的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可能说不准确,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和“发现学习法”,注意用翔实的数字和生动的实例说话。通过创设适宜学生知识“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自己得出问题的结论。如引导学生阅读湘教版必修Ⅰ88页活动2的资料“全球自然资源的减少”以及观察“世界环境问题举例图”所展示的世界重要的环境问题的案例。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进一步明确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而且通过分析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了解其影响范围及危害程度,有助于增强“危机意识”和“使命感”,为后面学习协调人地关系,解决人地矛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基础。

在引导学生分析世界主要环境问题的同时,可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环境问题,例举本地环境问题案例,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

二、图表使用

图表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解读图表中的显性、隐性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读图技巧和方法尤为重要。本课标涉及的图表很多,主要包括揭示环境问题的直观图片、数据表格和示意图、流程图等。在讲解问题时根据课堂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图表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环境问题的概念”时,可以指导学生分析“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让学生深入分析图示箭头的含义,进一步思考环境问题的本质,更好地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关于“环境问题的类型”,可用“表格”或“纲要信号”的形式将这些环境问题进行分类,使几种分类一目了然、直观醒目。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教学的重点,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环境问题的直观图片,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垃圾山、滥砍滥伐森林、滥捕滥杀野生动物、地区用水困难等具体的图片,在分析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图表解读能力的训练。

★“世界环境问题举例图”,该图以未注记国家、大洲、大洋名称的世界政区图做底图,标注了全球各地区重大环境问题发生地。阅读该图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政区图,由学生确认各大洲、大洋及主要国家的位置,树立正确的空间概念。其次,要以图为依托,帮助学生分析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并归纳全球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世界上14种重要矿产的耗竭年限预测图”(图2),首先指导学生读出横坐标的地理意义,然后读图例,最后读出各种矿产的耗竭年限,分析矿产可开采寿命的减少与消费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探讨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减少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资源短缺”的原因是什么,缓解或解决的措施与方法又是什么等问题。

★湘教版必修Ⅰ93页“土壤污染示意图”,本图采用箭头联系多项内容的方式,表示了土壤污染产生的原因和可能的后果。图中各项内容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关系说清了,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也就迎刃而解了。

★“世界物种灭绝的趋势图”(图3),在学生读出横、纵坐标所表示的地理要素后,重点让学生观察三条曲线的发展变化趋势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物种灭绝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三、活动指导

本课标内容涉及的知识难度不大,学生可参与的活动很多,在学生开展活动时,要注意方式方法的引导:如“环境问题的类型”,可先让学生例举环境问题,然后采用多媒体课件拖拽的游戏,把环境问题进行分类,进而提出“这么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按环境要素、生产类型、地理空间的分类方法,再分类试试。”“谁还有其它的分类方法?”等问题,对学生进行归类方法训练的同时,强化其求异思维的培养。

关于“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主要原因”的问题,可采用湘教版必修Ⅰ第91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某企业造纸生产流程示意图”,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文字和示意图,完成讨论活动“该企业在哪些环节会产生污染物质?”“这些污染物质对当地环境又会产生哪些破坏性的影响?”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活动中注意对学生流程图解读能力的培养,并引导学生学会用地理专业语言描述地理现象和规律,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习“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时,采用学生自主阅读和小组探讨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活动,首先展示湘教版必修Ⅰ89页图表“全球物种数目分类”,重点让学生观察比较图表中两栏数据,通过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对“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这一环境问题产生深刻的认识。然后展示教材90页图表“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原因”,让学生阅读教材材料“渡渡鸟的灭绝”,根据材料及表格,学生分小组讨论教材上的活动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回答,用实物投影展示小组改绘的“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原因”对比柱状图,教师应对学生绘制的柱状图进行科学的点评和绘图方法的指导,并强化学生用地图语言表达地理观点。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考虑到课堂时间,每个小组也可以针对一个环境问题开展探讨活动,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同学可予以质疑,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争辩讨论、相互反馈、互相激励等合作,共同探讨各种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防治,通过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最终达成共识。这种方式有利于扩大参与面,有效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对学生小组讨论后的发言,应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方法。

课后,可联系当地实际环境,让学生撰写有关环境问题治理或环境保护的小文章展示交流或发表;举行“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主题班会,提出环保倡议;结合当地环境,与社区居民交流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参与宣传环境保护活动;为改善本地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等。

四、思考与练习

日本的核污染是当前世界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结合图4,让学生思考:日本核泄漏对当地乃至全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指导学生根据箭头读出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从而分析出日本核泄漏对其水体、大气、动植物、土壤、人类可能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进而,通过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探讨说出对世界其它地区造成的可能影响。这样既丰富了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又培养学生对图表的解读能力以及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社会的问题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为高考热点题的解答奠定基础。

巩固练习应分层精选,课时检测题要注重强化基础知识,而拓展练习可以提升学生能力,拓宽学生视野,突破思维定势。

例题:(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福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苏州河是上海的一条城市内河(贯穿城区的河流),其沿岸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河流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图5示意苏州河沿岸土地利用类型和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质污染综合指数高表示污染严重)。读图5,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1989—2006年苏州河水质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原因。

(2)简述改善城市内河水质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提取题干信息中有关水质污染综合指数高表示污染严重,读图可见水质污染综合指数数据是下降的,说明污染减轻,水质有所转好。从图中土地利用类型的比例看出,这得益于工业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城市绿地的增加。第(2)题,观察图中水质污染综合指数下降后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城市绿地面积的增加,再结合控制水质的污染源(生活、工业、农业用水)而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1)总体趋势是水质有所转好。原因:工业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并主要转化为居住用地和城市绿地,污染源减少;城市绿地面积增加,改善了水质。(2)打捞漂浮垃圾;清除河床淤泥,引水冲淤;沿岸绿化;禁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推荐访问:环境问题 面临 人类 建议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