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以创业教育为导向

[摘 要]通过对创业教育内涵的剖析,探讨了创业教育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提出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以创业教育为导向的新观点。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应用型人才 创业教育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普遍关心的问题。然而无论是在理论认识上,还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就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形成一个被社会普遍认可的真正能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以大学生创业教育为导向,以大学生创业教育全面带动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界定

要准确界定大学生创业教育,必先搞清何谓创业教育。当前,虽然人们对创业和创业教育谈论得很多,但究竟什么是创业教育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世界上最早提出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概念的是柯林·博尔,他在1989年向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提出,未来的人应该掌握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第三本是关于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就是现在谈的创业教育。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的报告中,提出要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与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强调:“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创业教育的提出并受到广泛重视,为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开辟了新领域。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创业教育的界定颇多,在诸多的界定中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的教育联合革新项目”的成果报告中对创业教育的界定比较权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创业教育的东京国际会议报告《通过教育开发创业能力》,对创业教育作了广义和狭义的界定。从广义上讲,“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也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狭义的创业教育则是与增收培训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增收培训是为目标人口,特别是那些贫困和不利人口提供急需的技能、技巧和资源,使他们能够自食其力”。

“创业教育”概念的最初提出来主要是为了解决亚太地区各国的不利地区、不利群体的就业和生计问题,主要是狭义的涵义,但随着实践和理论的深入,广义的“创业教育”概念受到普遍青睐。综合理论和实践中的成果,无论是从什么角度界定创业教育,它都蕴含以下内容:

其一,创业教育是培养青少年从事创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心理品质;

其二,创业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自谋职业,创业致富的能力和本领;

其三,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社会变革的参与者。

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创业教育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具有教育对象和教育方式的特殊性,综合这些共性和个性,大学生创业教育可界定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指根据大学教育和大学生成才的规律,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心理品质,使大学毕业生不仅成为社会工作岗位的适应者,而且成为社会工作岗位的开创者和社会变革的参与者。根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笔者认为,当前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过程中,以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为导向,必将能大大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创业教育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导向地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指在高等教育改革调整过程中,在原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专科学校基础上合并组建的本科院校。这类学校的前身是大专,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比较丰富的经验,甚至应该是他们的长项。升本以后,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就涉及到一个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他们是应该培养科研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显然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于培养科研人才为主是不现实的。那么很明显,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只能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但这里就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过去专科学校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升本以后还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两者的区别何在?笔者认为,在专科教育阶段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是立足于职业教育,而在本科阶段则应以“第三本护照”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以创业型人才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长期以来,特别是在专科教育阶段,我们所理解的应用型人才,实际就是就业型人才,也就是教育的制度和内容都是围绕某一类社会工作岗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来展开,也就是柯林·博尔所说的三本护照中的第二本护照的教育,即职业性教育。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比较重视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强调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被动适应,这种适应要求大学生对外部环境做出削足适履般的自我调整,很少考虑大学生对社会环境主动适应的问题,即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开创才能,对社会环境加以改造。这种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在劳动力不足的条件下,对促进社会发展是有益的,一旦劳动力供过于求,这种应用型人才就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初现端倪。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换,劳动密集型经济侧重于劳动者数量的需求,知识经济时代则侧重于对劳动者质量的需求,而所需劳动者的数量相对较少。从现在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信息可以清楚地看到各用人单位需要的不仅仅是适应某一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就业型人才),更要求用工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创造性,合作精神等本质,也即要求用工成为创业型人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大幅度提高,我国每年寻求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形势严峻。据统计,2002年我国各种高校毕业生145人,就业率80%;2003年大学生毕业生212.2万人,就业率70%;2004年280万人,不能及时就业的达到80万人。工作越来越难找,成了大学毕业生甚至整个社会面临的重大难题。

目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一方面大学生找工作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找到满意的人才更难。要解决这一对矛盾,出路何在?出路就在调整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这种应用型人才不能再定位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就业型人才,仅仅满足于职业的需要,而应该成为创业型人才。

(二)以创业教育为导向,以就业教育为基础,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

创业教育或者说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不是对原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就业型人才培养基础上的升华,所以新建本科院校在确立以创业教育为导向,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目标的情况下,要处理好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关系。

就当前看,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就业型人才,这种教育是一种以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形成职业道德为主要任务,以培养各类职业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这种教育资源我们不可废弃,但我们又不能在此止步。

首先,就业型人才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基础。就业型人才的培养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对于任何一个大学生来说,通过就业型教育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是在校大学生的基本任务。而且这些知识、技能是对其进一步进行创业教育的基本条件和发展背景。

其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创业教育来完成。新建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如果沿用过去就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不可能培养出创业型人才的。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体系,具有支撑这一体系的教育思想、观念和理论,有较为明确的性质、任务和目的,并形成了相应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

其三,实现就业型教育与创业型教育的有机结合。创业教育虽然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但并不意味着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以外另搞一套。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原有的培养模式培养的主要是就业型人才,就业型人才的素质也是创业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同时对创业型人才还有更高的要求。正因为如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以创业教育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就应该是以创业型人才培养要求为指导,对原有的就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造,提升其内涵,使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仅是具有某方面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劳动者,还具备创业致富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心理品质。

(三)以创业教育为导向,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笔者认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是不完善的,它的目标是培养某一社会岗位的劳动者,也就是说是以既定的社会模式来塑造个人,这实际上限制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人类社会要实现“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包括,其一,人的性格和智慧得到全面合理的发展;其二,人的个性和才能得到自由自主的发展。也就是说能够进行自由的生命活动和自主的创造活动。而创业教育在本质上就是要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业型人才不仅仅是某一社会岗位的适应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倡导者和参与者,所以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以创业教育为导向,实际是对地方高等教育品质的完善与提高,必将为我国教育甚至整个社会的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彭钢,《创业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蒋景萍,《创业教育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3期

[3]毛家瑞,丁伟红,亚太地区部分国家的创业教育,外国教育资料,1992(4)

作者简介:肖必恒(1970-),男,四川省西昌学院副教授,硕士,现任西昌学院教育系主任,主要从事教育及相关领域的研究。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应以 导向 新建 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