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桦宇:“并行不悖”的人生之旅

人的一生,如果能做好一件事就已经很了不起。如果有人在尚未步入“不惑之年”的短短30几年的人生里,就已经将生活的方方面面打理得井井有条、顺风顺水,这大概就是我们脑海中所想象的“人生赢家”的样子吧。

这位“赢家”叫王桦宇,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盈科全国财税法专委会主任,上海市律师协会税法业务研究会委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助理研究员、财税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初入职场勇往直前

王桦宇出生于一个双职工家庭,妈妈是供销社职员,爸爸是中学语文老师。双职工家庭的普遍问题就是小孩没人带,那时候他们住在供销社的大院里,一帮孩子一起玩,比较调皮。供销社的负责人就将他们“收编”,在把各部门职工进行百货组、生资组、消防组、后勤组等功能分组的同时,也特定安排了一个儿童组,让9岁的王桦宇当组长。被赋予了职务的王桦宇服务热情高涨,组织全院子的小朋友,成天热衷于操办各种“学雷锋”、“做好事”活动,从而在无形中培养了他的集体意识、服务意识以及处事能力。以至于在念书、工作之后,他也一直秉承着自小养成的跟人家打交道的原则——尽最大的可能帮助、支持别人。他总相信,你帮助人家一点,人家在自己能帮助的地方也会帮你一点,“也许对你来说刚好是你的领域,不是很难办到的,帮了别人一下就为别人解了燃眉之急。”以己之长,助人为乐,这也是他朋友圈比较广的一个原因。

2005年武大法学院硕士毕业的王桦宇初入职场,同大多数毕业生一样,作为职场新手,对未来规划没有明确概念,只想着大城市好发展,便孤身前往。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凭着自己的学识与干劲,王桦宇闯出了自己的一番小天地。

起初,王桦宇入职上海的一家律师事务所,跟着律所主任做助理,参与办案子,维护市场关系,慢慢的老板有什么想法也都会找他一起讨论。磨练了一年,王桦宇被调到苏州分所开拓新市场。做新市场并不容易,找客户、跑资源、维护关系,以及分所内部的管理,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亲力亲为、统筹管理。好在这些对王桦宇来说并不是特别难办的事情,只用了两年不到的时间,他就把市场做了起来。第一年,在仅有两三个律师和一两个行政人员的情况下,做出了近100万元的业绩,开办第二年开始盈利,这个成绩很快得到了律所主任的认可。对此,律所主任还特意向他提出按照总营收一定比例分利的想法,以解决上海买房问题,并把北京、上海、苏州三个地方的市场都交由他来管理。

在律所工作了三年左右的时间,王桦宇学到了很多,如开拓业务、管理律师、调整及平衡分配。他对未来职业规划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2008年,王桦宇辞去了律所的职务,开始自己创业。

创业期的再调整

创业初期的王桦宇,也有过判断上的小失误。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开始,客户各方面的投入减少,但整体上市场还不错。按照这个趋势增长的速度,王桦宇判断2009年业绩肯定没有问题,于是广招人才,并把办公场所按照五星级的标准进行扩大,位置选在了具有标识性意义的小陆家嘴。办公场所的投入、人员成本的增加,使得公司的运营成本也随之上升,这些支出给新创的公司增添了不少负担,最终在2010年,为降低成本,王桦宇不得不把办公场所的等级降回了原来的标准,选址在普通的写字楼。

2010年10月,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在上海设点,成为了王桦宇职业生涯的一个转折点。本就想要拉朋友一起成立律师事务所,在对盈科作了充分了解后,王桦宇觉得盈科的平台、体制都还不错,于是直接带着自己的团队转到了盈科。

同年,还有一件事情对王桦宇职业生涯产生影响的就是考博。在考入北大法学院不久,王桦宇得知妻子怀孕,他表示要是再早一点或许就不会考博了。毕竟两个年轻人是没有任何顾虑的,他们还设想过以后在北京发展会怎么样。但有了孩子,人就有了牵绊,肩上也多了一份责任,所追求的就变成了安稳。有些事情,早一步或晚一步去做,都不会是现在的这个结果。

读博期间,因为孩子的缘由,王桦宇并没有完全放弃以前的事业,在完成导师交代任务的同时,通过投入双倍精力和采取灵活的合作方式,让上海的业务也得以延续。另一方面,学校的事情并没有耽误,他还担任了两年的北大研究生税法研究会负责人,导师要求做的事,开会、邀请专家学者,做专业论证、写论文,搞活动、接待校外老师、国外专家......王桦宇都做得有条不紊。处理好学校事情的同时还要把上海的工作搞好。为此导师也很纠结,批评不好,不批评也不好。导师说今天开会,王桦宇会积极响应,但会一开完、工作一结束,人就找不到了。有一次,导师说不开会了,王桦宇便回上海了,刚到上海,安排变动又要开会。四年博士生涯,王桦宇忙碌地穿梭于京沪之间,但他仍然用心做好每件事,争取在学业上有所成就。

独特的时间管理技巧

如今的王桦宇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工作很忙但也一直没有忽视家庭,非常注重亲子时光。老二年紀小,平时都是由外婆带着两边照顾,在家时,很愿意亲近他。为照顾孩子方便,王桦宇特意把自己的作息按照孩子的作息调整,利用早起的时间去处理自己的事情。老大上幼儿园,平时对王桦宇的工作没什么影响,但是周末或是公休,除了极少与人约好的事情外,王桦宇都会把时间用来陪顾孩子。比如,陪孩子表演节目、春游、去博物馆。一个周末,一般会有一天的时间陪他们出去玩。剩下的一天时间,才会去处理自己的事情。

王桦宇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很好的“控制性”。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算得很准,不喜欢等”。有点时间就一定会把它打发出去。这是他的一个习惯,喜欢把琐碎的事情放在琐碎的时间做。比如说坐高铁,从家到虹桥高铁站21分钟车程,不论叫车还是家里人送,他都喜欢卡着点,叫上车,3分钟到门口,提前40分钟出发,保证有10到15分钟的时间进站,上车之后高铁就开,减少了无谓的等车时间。

而像等车这种零碎的小时段,王桦宇也会很好地利用起来。检查一下微信,看看有没有漏掉的邮件或是没有回复的信息;浏览一下网站,看看朋友圈,收集一些资讯等等,把这些不用集中起来处理,不需要及时回应的事情放在这些零散的时间里去做。

需要专注精力去做的事情,就会沉下心来认真去做,像写文章。写文章很怕别人打扰,以前王桦宇喜欢熬夜,每天晚上等到大家都休息的时候开始写作,11点到3点,4个小时的无干扰时间。有了孩子,王桦宇改成了早起。早上5点半到9点,成了他集中处理工作的时间。

未来可期

认识王桦宇的人或许都会觉得,他始终保持着充沛的精力,特别活跃,这些都来自他的自我调节。王桦宇有跑步的习惯,一般有两种情况他会出去跑步。第一种是最近不太忙了;第二个是出差。一般出差他会带上跑步的衣服和鞋。他认为人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会有新鲜感,不会觉得疲惫,这种情况下出去跑一跑,人会更有活力。高效率的睡眠,也是他精力充沛的保障。王桦宇会利用坐出租、坐高铁、坐飞机的时间,快速的补充睡眠以调整自己的状态。若长时间熬夜,或是每天睡眠都很短的情况下,他会抽出一段较长的时间补充睡眠,调整状态。

博士毕业后,王桦宇在上海交大做博士后,后来留在了上海交大做老师。可他这位老师又与别的老师有所不同。交大法学院向来不鼓励老师在外面做实务,觉得是不务正业。因为王桦宇的个人经历同别人不一样,首先他是长期的专职律师出身,师资特点上允许有一定差异性;其次教授的学科不同,税法与其他部门法不一样,国外很多财税法教授都会在外面兼职做律师,这样才能教学相长;再者,家庭和别人不一样,家里有两个孩子,要顾虑到家庭支出,否则“青椒”生活难以为继。故而,学校和学院在考虑到其能正常完成教学科研工作,没有多加干涉。

学术与实务的结合也让王桦宇对未来有了一些独特的想法——开办一个全国税务律师、会计师和税务师的税法培训班,请全国最一流的税法教授和实务大咖来给实务界人士培训。他不想局限在自己狭小的业务上,而要做行业的领军者并实际推动这个进程,也可以说是一个行业里愿意做公益的人。在上海交大创建这样一个培训班,能够使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的涉税中介服务群体受益。目前,第一期交大全国税务律师、会计师和税务师税法领军人才已经开班并顺利举办,取得了预期的社会效果。

与此同时,王桦宇也在积极地推广校局合作,即税务局与高校建立合作。在学校、各职能部门及学院领导的支持下,学校和上海市税务系统进一步加强了紧密合作。目前,上海交大和上海市税务局已经签订合作协议,并在交大设立税收法治研究基地,开展合作研究和税法宣傳等活动。按照协议,学校请税务局的业务专家到学校讲课,可以让课堂更加贴近生活;学校配合税务局,更好地进行税法宣传,二者互惠互助,共同发展。

身兼两职的王桦宇正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积极前行。友情和亲情、家庭和事业、学术和实务;数量和质量、利益和影响力……王桦宇似乎同时兼顾了我们传统的“成功”定义下的很多事情。但细细想来,他又真真切切只是坚持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带着一种“匠心”精神去过每一天,做每件事,从而每痕笔落,方能熠熠闪烁,让自己人生的方方面面“并行不悖”……

推荐访问:并行不悖 之旅 人生 王桦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