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非通用语种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和实践

摘 要:开发非通用外语人才培养需进行诸多问题探讨。发展策略上需研究非通用外语人才需求层次、语种数量、专业规模布局、专业建设政策等。教学实践上需探索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非通用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形成有国情特色的非通用外语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人才市场要求、招生规模和多年实践经验,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可实行“以双外语教学制为基础,培养外语通才”和“以国际化手段培养国际型人才”的策略。

关键词:外语人才培养;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型人才培养

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于1960年开设西班牙语专业,70年代先后开设意大利语、希腊语、葡萄牙语专业。经过数十年建设积累了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经验,形成了“以双外语教学制为基础,培养外语通才”和“国际型人才培养工程”的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为社会输送非通用外语高级人才、以多语种优势服务社会方面形成了特色,对培养国家对外开放所需高素质人才、促进高校发展培养紧缺人才专业建设有借鉴意义。

一、非通用外语人才培养意义分析

“非通用语种”、“外语小语种”等都是相对概念。1945年6月26日在旧金山大会上签署的 《联合国宪章》使用了汉语、法语、俄语、英语和西班牙语5种语言。联合国各工作机构的正式语言和工作语言为汉语、法语、英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世界主要国际组织使用语言频率顺序为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汉语、阿拉伯语。据此可以认为上述语言是世界通用语种,其他语言都可归入“非通用语言”之列。

但就国家和地区而言,外语语种的教学发展和人才需求与国家的社会经济建设和对外交往关系息息相关。截止到2008年,我国高等学校共有52种外语专业本科教学。教育部根据我国外语人才需求和外语语种教学历史现状,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内设立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分委员会,而把其他所有外语纳入非通用语种分委员会。在诸多外语专业中规模最大的当数英语,专业点和在校学生人数成倍大于其他语种,因此我国高校招生“小语种提前录取”覆盖了除英语之外的所有外语语种。然而由于发展历史、教学规模、就业需求等原因,我国社会普遍把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视为“大语种”,而把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所有其他语种看作“小语种”。

中国对外交往经过60年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关系全面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经济交往快速发展。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排名第32位。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9740亿美元,连续两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近年来,中国连续举办大规模国际活动。2008年北京奥运会盛况空前,嘉宾云集,中外体育文化全面交流接触,其中有众多来自非通用语种国家的运动员和大牌明星。2010年上海世博会共有190个国家、56个国际组织参展,吸引7308万中外参观者。今天,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连在一起,中国对外交往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任务更加繁重。

在全球化步伐越来越快的新世纪,不同国家和民族(包括不同语言集团)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处于这个潮流中心的大国或大都市都很重视多种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储备和使用。据称,美国哈佛大学有70余种语言教学资源。我国北京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开设外语本科专业达50余种,而上海各高校开设的大学本科外语专业仅有21种,主要集中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这与我国的大国地位和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目标要求很不相符。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直接关系对外交往和国家安全,因此日益引起政府和教育界重视。教育部于2007年将非通用语种(包括因历史发展原因在我国尚普遍认为是“小语种”的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列入“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范围,2009年1月又将“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列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指南”。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才市场上对非通用语种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非通用语种大学毕业生有比较好的出路,近十年来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我系各语种专业毕业生近年来就业率都达到100%。与人才需求增长联动的是高校招生时考生报考热情持续高涨,许多高分考生选择西班牙语等外语专业。大学外语专业语种设置和规模随时代多有变化,上世纪50年代俄语一边倒,目前规模较大的有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等,但未来发展存在变数。非通用语种在中国的增长前景看好,对此应有前瞻意识和有力举措。

二、非通用外语人才培养理念:构建符合国情特点的非通用外语教学体系

中国的非通用外语教学首先立足本地,开发适合中国学生的外语教学方法,同时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吸取国外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成果,努力建立适合在中国面向中国学生的符合国情特点的非通用外语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大纲、课程体系、系列教材、评估测试、师资队伍、应用研究等各个教学环节。

不同语言之间的语际距离和文化差异程度是不同的,因此教学理念和方法也必须因语种而异。西班牙语与葡萄牙语同属拉丁语族,最为相近;与英语同属印欧语系,虽有语法结构和词汇形式上的差异,但更多相近因素。而西班牙语和汉语是两门在语言形式结构和文化背景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别的语言。语言教学是外语教学的主要部分。作为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特点就是其系统性。语音最具物质性,其结构系统有限,主要靠模仿训练正确掌握。词汇为开放体系,其系统性直接与该语言代表的文化概念的系统性相关,主要靠认知、辨析和积累大量掌握。语法虽然呈封闭体系,但其系统性表现为严格的规则性,在像西班牙语这样的西方语言里又表现为形式结构的外在性和严密性。这对于习惯使用重意念组合、轻结构形式的汉语的中国学生来说,必须经过强化的语法规则训练才能正确熟练掌握外语。在教学实践中,我国西班牙语教学界充分注意到汉语、西方语言间的差异,以此为出发点实施合适的教学法。

在外语教学法选择取舍时应注意到我国大学外语专业教学的一些特点:对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在外语掌握方面具有系统、熟练和正确性,不仅仅满足一般外语交际需要。在外语学习环境方面,即便是大学外语专业也主要通过学校课堂教学训练外语,缺乏真实自然的外语环境。教师以中国教师为主,外籍教师为辅。学生对英语一般已有中学所学基础,而对其他外语通常都是零起点,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国外留学进修的经历和机会。

综上所述,非通用外语专业在外语教学法方面可以采取博采众长、综合运用的策略。在课程设计或授课形式上重视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汉语、西方语言结构形式的巨大差异,我们强调语法结构训练的重要性,特别在基础阶段以学习掌握西班牙语语法现象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我国外语教学在引导学生掌握国外外语教学界普遍认同的“听、说、读、写四会能力”的基础上增加“译”的技能要求。翻译既作为语言交际能力之一成为语言能力培养的目标,同时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渗透到各门课程、各个语言技能训练中。对于教学方法,既有基于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模式的机械型学习,又有根据认知法理论学习模式的思辨型学习,强调综合法,合理配置课程,把视听法、结构法、交际法、功能意念法等现代教学法与传统的语法和翻译法相结合,根据课程特点重点选用某种教学方法。

三、非通用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一:以双外语教学制为基础培养外语通才

双外语教学制设立的目的是适应新时期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非通用语种受招生规模限制无法分班就读不同专业方向,然而这些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分布面较广,包括政府机关、教育研究部门和各类企事业单位。他们的工作性质内容千差万别,但对外语水平和能力素质的要求是共同一致的。此外,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希望或要求非通用语种毕业生能熟练掌握真正通用的英语,以提高工作效率。因此,以双外语教学制为基础,在很好掌握本专业外语的前提下,加强英语教学,使学生具备双语工作能力,同时辅以合适有效的文化素质教育,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掌握双外语的“通用型涉外人才”,拓宽学生就业面,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

所谓双外语教学制即为主修专业外语、辅修英语,主修的外语水平保持本科毕业水平,辅修英语达到大专毕业水平。辅修英语与二外英语有显著区别:在课时学分上,前者有约800课时39学分,后者仅288课时12学分。从教学安排看,前者于第一学期即开课,并贯穿四年直至毕业,后者一般只安排在二、三年级。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前者分为精读、泛读、听力、翻译等课型,后者主要为阅读理解。加上辅修英语在教材选用和师资配备上的加强,保证了双语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一般都能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部分学生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

语言与社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辅修英语教学为学生打开了又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使学生可以直接接触了解在当今世界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英语世界,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从这个意义上讲,双外语教学制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复合型专业。

搞好双外语教学制的关键是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包括总学分的确定和分配比例,主辅修外语课程的开设时机和各学期的课时分配等。双外语制学生均为英语考生,已有一定英语基础,宜趁热打铁,在一年级加强英语教学,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我系各非通用语种与英语同属印欧语系,但不属同一语族,既有相似性,又有很多差异。两种外语同时学习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可借鉴因素多于干扰因素,正迁移大于负迁移。只要我们及时处理存在问题,可借鉴其有利因素和“正迁移”,减少和克服其干扰即“负迁移”。

四、非通用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二:利用优势特点构建国际型人才培养创新平台

非通用语种有师资、教材、语言环境等条件局限,但也有外语专业师资通晓国外语言和社会文化知识的优势,教授和传播国外语言文化又容易赢得语言对象国政府和教学机构的好感和支持。非通用外语人才培养可利用自身优势特点,努力构建国际型人才培养创新平台,着力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帮助学生丰富国际交流经历,尤其是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1)引进国际智力资源。来自各语种相关国家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的演讲,内容涉及国际关系、文学、文化、经贸等多个领域,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国外专家教授的外语课程讲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弥补了国内外语教学语言文化环境的欠缺,成为外语教学课堂的有效延伸。

(2)发挥专业优势,走出国门,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我系各专业与国外知名大学建立良好的校际合作关系,开展形式多样的留学进修。有为期1~2个月的暑期访学,为期一年的语言文化和工商管理专业学习,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接轨的本硕连读,硕士研究生海外大学教学实习,与国外大学知名教授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等。在海外的生活学习中,学生提升了文化感悟力和专业认同感,在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对当地风土人情和文化风俗进行实践和考察,加深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提升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世界情怀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端外语人才奠定基础。

(3)搭建平台,参与外事活动,培养学生对外交流能力。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丰富的对外交流经验是国际型人才的要求,也是非通用语种专业育人目标。我们组织学生参与政府重要外事活动和社会企事业单位日常对外经济文化交往活动,如APEC会议、奥运会、世博会等大型国际活动志愿者服务,国外政要、大学师生代表团来访接待,各种展会、外贸洽谈、旅游陪同、商务谈判等外语服务,还有海外(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意大利热那亚科技节等)社会实践和服务。通过这些活动平台,既锻炼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丰富了阅历,又能发挥学生外语优势,满足社会需求,为家国的对外交往事业和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4)以国际化办学思路创办非通用外语新专业。我校2007年获教育部批准创办非通用外语本科新专业——荷兰语专业。在筹建时即确定开拓国际合作交流,通过上海友好城市荷兰鹿特丹市政府与鹿特丹大学建立了校际间合作关系。合作项目包括对方学校选派荷兰语教师来我校执教,为我校提供教材、教学参考资料、音像资料等相关学习资料,接受我校荷兰语专业学生前往进修等。荷兰语专业学生三年级赴鹿特丹大学学习半年,主修荷兰语语言文化和商贸课程,回国后学生参与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荷兰馆接待工作。通过鹿特丹大学与荷兰语联盟建立联系,获得该联盟对荷兰语专业师生提供进修奖学金等多项赞助支持。首届学生已于2011年毕业,全部就业或继续深造,其中有一名被外交部录用。目前该专业运转良好,为高校设置非通用外语新专业积累了经验,可提供科学发展示范。

参考文献:

[1] 戴炜栋,胡文仲主编. 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研究(1949-2009)[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 庄智象主编. 中国外语教育发展战略论坛[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3] 庄智象主编. 外语教育名家谈(1978-2008)[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4] 曹德明主编. 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语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5] 陆经生. 语际距离:建立符合国情特点的西语教材体系[A]. 文化与外语教学(第七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黄孟兰主编. 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11:95-108.

[责任编辑:陈立民]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语种 通用 实践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