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文化外交新战略,提升国家形象

[关键词] 中国;文化外交战略;国家形象;构建

[摘 要]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应努力构建自身的文化外交战略。具体来说,发展文化外交新战略需要从思想层面和操作层面同时下工夫。在思想层面,中国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在操作层面,中国必须要完善机构、机制,采取更多的措施来将此重大战略运用到实践当中,塑造、提升一个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让世界接受中国。

[中图分类号] D8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257-2826(2010)05-0061-06

一、文化外交战略与国家形象

“文化外交战略”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谋求存续和发展本民族国家文化、捍卫国家文化主权与扩展国家至高的文化利益的战略,它所考虑的是自身基本问题的宏观把握。“国家形象”一方面指本国国民对自己国家形象的认识与定位,另一方面指国际社会对该国的认知与评价。文化外交战略的构建与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而国家形象的提升反过来也将影响包括文化外交战略在内的国家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因此,国家形象与国家文化外交战略的关系,是一个兼具理论与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当前,中国在内政外交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国际社会出现了对中国未来的担忧。皮尤调查公司2008年的调查报告中指出,中国目前快速增长的经济和军事力量让世界上一些国家感到了压力。[1](P35)而且,某些国家为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一直刻意对中国形象进行歪曲和丑化。尽管中国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努力改善自身形象,但从新时期的国际形势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来看,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2](P33)因此,作为国家外交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可以将提升国家形象置于文化外交战略的大框架下来运作,采取有力措施,向世界展示一个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

二、中国文化外交战略在提升国家形象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国文化外交战略在提升国家形象中主要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对国家形象的理解偏差。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将综合国力与国家形象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国家硬实力提高了,别人就不敢欺负,从而忽视了“软实力”的建设,缺乏营造国际社会的认同度。其二,由于整体发展战略中偏重经济,因此对文化的关注还不够。而且中国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侧重的是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现代中国形象宣传不够,这使得国际社会与外国民众对中国的历史感兴趣,而对当前中国的发展了解很不够。其三,受到传统观念“君子呐于言而敏于行”等观念的影响,当代中国在国际社会主动、积极地推销自己正面的国家形象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以上这些认识的偏差,致使中国外交一直以来重视政府外交,关注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而相对忽视了国际社会与外国国民对中国的认可程度。

其次,文化外交的官方色彩过重。

一般来说,国家开展文化外交的主体最终是文化外交实施国的中央政府,但在具体操作中,该国的文化交流部门、国际传媒机构以及一些非政府组织和个人都担当着重要角色。对中国而言,目前文化外交的实施主体主要包括了一些相关部委及其下属党委,例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外交部新闻司及其驻外代表机构和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单位。虽然这些机构在阐明中国对外政策,尤其是文化外交政策的问题上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但由于它们的官方色彩过浓,也将在一定程度上让国际社会对其客观性与公正性产生疑虑。与之相对应的,目前中国的文化部门、非政府组织以及个人等在文化外交活动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最后,缺乏统领和协调全国文化外交工作的专门机构。

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当前,除国务院新闻办外,文化部、外交部、教育部、商务部等多个部门和机构都有相应的对外文化交流职能,这使得对文化外交的管理出现了“政出多门”的情况。因此,国务院新闻办作为统一领导的作用难以完全发挥出来,同时,由于部门太多、管理过散,容易造成沟通困难、政令难以下达和实施、浪费国家资源等。

近年来,中国已经越来越重视文化外交的开展以推进国家形象的塑造,并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但与当前的国际战略需要来看,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国必须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制定宏观的文化外交战略来指导相关工作的开展,把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展示给全世界。

三、构建文化外交新战略 提升国家形象

构建文化外交新战略推动国家形象的塑造与提升需要同时从思想定位、制度完善、交流合作等三方面下工夫。

(一)思想定位

构建中国文化外交新战略提升中国形象,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与自身定位。

1.以“和谐世界”为指导思想,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文化开放战略。

中国政府一直强调,“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3]“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已经成为今后中国外交的基本战略。我们在构建当前的文化外交战略时也必须以此为指导思想,推动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文化开放战略。其一,“引进来”的战略。“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2](P36)吸收外国优秀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我们建设先进文化的需要。我们必须向世界开放,吸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当然,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要“推进文化创新”,[2](P36)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其二,“走出去”的战略。米歇尔•福柯曾指出“话语即权力”,[4](P27)即谁掌握了国家形象的话语制造权,谁就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因此,中国应该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2](P33-36)利用各种文化交流的渠道积极向世界展示正面、积极的中国形象。

2.明确当前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

中国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国家形象定位,这样在构建文化外交战略并开展实际工作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逐步消除外界的误解,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米尔斯海默即认为“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就是“赢得民心”,“是相互依存时代重要的国家利益所在”。[5](P46-61)笔者认为,当前中国应着重定位于——塑造一个民主、发展、文明、和平、环保的国家形象。

其一,民主的国家形象。一方面,政治民主既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源泉,也是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的坚实基础。为了有效地转变世界长期以来对中国存在的误解与偏见,中国必须大力发展自身的政治文明,只有这样才能从内部显著地优化中国的国家形象,并获得国际社会的道义支持。另一方面,国际关系民主化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的发展潮流,中国顺应时代要求,在处理国家间关系时坚持对话、交流与合作的态度,积极参与现有的国际秩序建设,承担自己的国际义务,逐步树立负责任的大国的国家形象,这是中国扩展自身国家利益的前提条件,也是以正面形象融入国际主流体系的必然要求。

其二,发展的国家形象。中国目前已逐渐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与“稳定器”。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中国应努力化解他国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误解和疑虑。例如,中国频遭“能源威胁论”的诋毁,据统计,中国创造单位GDP所需要的石油是美国的4.2倍。与节能先进的日本相比,差距达7.6倍。[6](P50)因此,中国应主动向世界说明自己的发展情况,不要让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担忧与误解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中国应更致力于构建“合作共赢”、“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国家形象。例如,2009年底由中国4家商务会共同制作的主题为“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商业广告登陆世界各大媒体,很好地向世界表明了中国愿意为促进世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三,文明的国家形象。中国应以全局的眼光来最大限度地整合国内文化资源,加强与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交流。具体来说,在对外文化交往中,一方面要介绍、传播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莱布尼茨曾指出:“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的欧洲——中国。”[7](P103)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日益成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不遗余力地向世界展示一个光辉灿烂的文明古国形象。另一方面,中国也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与时俱进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当代的优秀文化成果,塑造当代中国的繁荣和进步的国家形象,纠正以往那些贫穷、落后、愚昧等被严重歪曲了的中国形象。

其四,和平的国家形象。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认为,新兴大国的崛起和发展总是伴随着对现有国际权力格局的改变。因此,和平的国家形象是中国在迅速发展中最迫切需要向国际社会所表达的品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和为贵”的优良传统,爱和平、重防御、求统一、促团结等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安全思维。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把维护世界和平作为开展对外关系的基本目标和准则,中国已经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为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提供了物质基础。我们需要通过对外文化交流使“中国威胁论”不攻自破,将中国的和平形象推向世界,让世界人民相信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而只会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推动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

其五,环保的国家形象。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应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塑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国家形象,赢得更多国际社会的赞赏。北京奥运会所提出的“绿色奥运”理念;在新中国60周年庆典中首次出现的“生态环保”方阵;2009年9月、12月,在联合国召开的气候变化峰会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中国领导人都向国际社会表明了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明确提出了中国应对环境气候变化将采取重大举措等等。这些行动都表明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并主张通过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环境变化。中国的立场和主张,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充分理解和广泛认同。

总而言之,塑造一个民主、发展、文明、和平、环保的国家形象已成为当前中国国家形象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制度完善

鉴于当前中国文化外交战略在塑造、提升国家形象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相关的文化外交管理体制和法律机制。

1.完善文化外交的管理体制。

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建立了完善的外交管理体制来确保本国的文化外交战略得以正常高效实施。例如,在很长时间内,美国形成了以“美国新闻署”为核心的完善而成熟的文化外交系统。新闻署集中了对外文化交流和宣传的主要手段,推销和宣传美国的形象。1999年新闻署被并入美国国务院,其职能都划归到国际公共信息小组的领导之下来继续推广美国的国家形象。

中国文化外交的管理体制从整体来看,是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文化外交管理仍出现了如前文所述的“政出多门”情况。因此,我们必须要整合现有文化外交力量,不断完善文化外交的管理体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国务院新闻办的统领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国务院新闻办办成一个高度自主的政府部门,这个机构不仅可以直接同政府各部委,同政府之外的其他各官方、半官方或非官方部门打交道,而且应该参与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同时为国家政策制定部门,即决策者提供有关国外舆论对国家各项政策的反应情况等咨询服务。[8](P181)这样能较好地解决文化外交管理中的最高领导权、决策权的问题,避免在处理对外文化事务时各部门因条块分割、缺乏沟通而导致的重复操作。另一方面,应理顺文化外交政策的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的关系,保证上行下达、令行禁止。确保决策部门与执行部门能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自主性、灵活性和积极性,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稳定而高效的文化外交机制将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中国文化外交的广度和深度,以加深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树立优秀的国家形象。

2.完善相关的法律机制。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法制化管理能有效避免文化外交工作中的随意性。霍普金斯大学的库明斯教授在总结美国文化外交的经验时,认为美国文化外交成功因素之一就是,美国的文化外交项目有法律保障与政府的支持。[9](P12-14)例如,《双边教育和文化交流法案》(富布赖特—海斯法案)等法案已将美国的文化外交纳入国家法制化管理的轨道。法国也出台了一系列文化方面的法律,来保护本国的文化发展,以应对外来文化的入侵。为了保护法语,法国政府于1994年制订了《关于法语使用的法案》,简称“杜蓬法”。该法案规定禁止在公告、广告中,在电台、电视台播送节目中(外语节目除外)使用外语,要求在法国境内出版的出版物必须有法语的概述,在法国境内举行的各种研讨会法国人必须使用本国语言作大会发言……对违反杜蓬法的将处以罚款。

当前,随着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程度的加深,以美国文化为主的西方强势文化以其先进的传播手段给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威胁,这是中国将长期面临的国际文化安全环境。中国想要在未来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文化外交战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利益,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升国家形象,应该广泛地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尽快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法规,将文化外交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一方面,制定法律保护本国的文化不受外来文化的威胁与侵犯,维护自身的“文化安全”或捍卫“文化主权”;另一方面,制定相关法律,规范对外文化交流,从立法层面上保证文化外交的政治地位和经费来源,使官方与民间的各种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得以顺利实施。总之,对于中国而言,无论从开展文化外交工作的需要还是从国内文化建设的角度,通过法律途径促进文化发展是必要而可行的。

(三)交流合作

中国要树立全局、长远的观念;坚持以服务外交全局为指针,大力开展文化外交。为此,中国主要应将工作重点落在以下四个方面。

1.提高与世界文化交流的能力。

与世界各国,尤其与西方发达国家打交道,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这需要在不断实践中积累起丰富经验,做到求同存异、留有余地,游刃有余、共谋发展。当前推行“文化周”、“文化月”、“文化年”活动是中国文化外交的主要方式。尽管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具有很强的规模效应,对国家形象的构建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但是,也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时效性和较强的政治色彩。文化外交功能的真正发挥,在于外交活动的持续性、民间性和日常性。大型文化交流活动虽然可以取得一时的轰动性效应,但是很难让人体会到异国文化的细微之处。文化的传播需要细水长流,文化外交特点之一就是连续性。中国文化外交应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对对象国进行的考察要时间长、接触面广,这样才能让对象国对中国各方面都有所了解,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同时,中国还应区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状况、思维观念等,以强化文化外交的针对性。在开展文化外交工作时应选择对象国感兴趣的内容和方式,以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此外,还要注意搜集国际舆论等各种信息资料,及时取得国际社会的反馈,以此作为改进工作的指导。

2.大力扶植民间文化交流。

弗兰克•宁柯维奇认为,由于美国人历来比较反感“官方文化”,整体上他们从来就没有接受政府与文化有紧密的联系。[10](P5)美国政府因此一直较为重视文化外交中的民间力量。未来中国要在世界范围内拓展文化外交,提升自身形象,也有必要借重民间组织的力量。因此,中国政府应整合现有的各种民间文化组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和人力投向民间文化交流,做到“官方搭台”、“民间唱戏”,淡化文化外交的官方宣传色彩,提高文化外交的可信度。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都是中国全方位提升自身形象的契机。中国还应争取更多的国际会议、学术交流和体育赛事等在中国举办,通过邀请各类知名人士来华出席活动,以其所见所闻影响其本国的公众,在交流中逐步提升中国形象。同时,还可以通过民间外交渠道,将更多带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文化节目、艺术瑰宝和当前的优秀文化成果等直接呈现到外国民众面前,让他们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加深对当前中国的了解。

此外,中国还应充分利用现代的传媒技术与网络技术,不断增强网上宣传的影响力和战斗力,打破西方国家的国际信息垄断,使之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对外宣传的新渠道,将中国形象及时、全面地展现给世界。中国通过网络开展文化外交,将为提升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带来新的机遇。

3.加强教育文化交流活动。

教育文化活动作为文化外交的重要手段,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更加着重于“长远收效”。一方面,继续加强留学生培养。“欢迎外国学生到本国大学及培训机构就学的国家不仅能推广本国语言和本国文化,而且还由此能建立一批本国思想的国际拥护者。”[11](P33)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与不断扩大的国际影响力,加之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因此,中国应更加注重软硬件等多方面的建设,为外国留学生提供更多保障,不仅让他们在中国能学有所成,而且也让他们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形象传播者。另一方面,推动国家汉语战略。输出语言主要是为本国培育一批海外拥护者,并影响他们对当前各类问题的看法。时下,世界“中国热”的不断升温为中国实施汉语战略提供了机遇。截至2009年10月,全球87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523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已成为各国学习汉语言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受到当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中国应当将开办“孔子学院”、设立国外文化中心等作为国家文化与国家形象“走出去”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期坚持。

4.推动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贸易。

与世界文化产业大国相比,中国文化产业还是弱势产业,在与各国进行文化贸易时中国的品牌难以走出国门,这从长远看将制约中国形象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对此,中国必须寻求突破。一方面,国家应该加大对该领域的资金投入与一定的政策扶植,同时国内的相关企业也应要有“走出去”的魄力与决心。同时,培养一大批政治过硬、业务熟练的专门人才,以提高对外文化交流队伍的整体素质。从事各个层次文化交流的工作人员都必须要有自觉维护国家形象的决心与意识,并且知识面要广、要深,尤其要学好、用好世界贸易的基本规则。另一方面,要不断健全法律保障体系。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都有比较健全的法律法规。中国应该广泛地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尽快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法规,从而为促进我国文化产业与文化贸易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面对越来越强劲的竞争对手,中国只有做大做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才能为中国文化产业的自我崛起争取国内外发展空间,使中华文化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占有理应属于它的一席之地。

总之,中国正面临着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所要构建的文化外交战略就是要在一个宏观的视野下有条不紊地开展文化外交,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巩固友谊、增进了解,在国际社会构建一个正面、积极的中国国家形象。

四、结 语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国家形象越来越需要文化力量的支撑。面对当前的国际新形势,中国必须发展和完善自身的文化外交战略,进一步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工作,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文化走向全世界,提升中国形象,让世界接受中国。

参考文献:

[1] The Pew Global Project Attitudes: Global Economic Gloom-China and India Notable Exceptions, 24-Nation Pew Global Attitudes Survey[Z].https://pewglobal.org/reports/pdf/260.pdf.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 胡锦涛.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9-10-02.

[4] Michel Foucault.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M].New York: Vintage Books,1979.

[5] John J. Mearsheimer. The Future of the American Pacifier[J].Foreign Affairs,2001,(5).

[6] 朱凯兵,成曦.论中国国际形象的定位、塑造与展示[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6).

[7] 安文铸.莱布尼茨和中国[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8] 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 Milton C. Cummings.Cultural Diplomacy and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A survey, Center for Art and Culture[R].Washington D.C.:Center for Arts and Culture,2003.

[10] Frank Ninkovich. U. S. Information Policy and Cultural Diplomacy[M].New York:Foreign Policy Association, 1996.

[11] 傅立民.论实力:治国方略与外交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Construction of New Cultural Diplomatic Strategies and Improvement of China’s National Image

QIAO Xuan

[JZ](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29, China)

[Key words] China; cultural diplomatic strategies; national image; construction.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the complicated and changing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China should construct her own cultural diplomatic strategies. To be specific, development of new cultural diplomatic strategies should be attended to at both the theoretical level and the operational level.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clearly defined guideline ideas should be developed. At the operational level, relevant organizations and mechanism should be improved and mor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in application of these ideas. In short, we should build up an active and positive national image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by the world.

[责任编辑 刘蔚然]

推荐访问:中国文化 外交 构建 提升 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