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彭桂萼抗战儿歌的审美艺术特点

摘 要:彭桂萼是西南边疆著名的教育家及抗战诗人,在20世纪30-40年代,当中华人民处于危难时期,他提出了“竖起文化长城,吹响抗战军笳”的口号,并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来激励边疆人民的抗日斗志。彭桂萼精心创作了大量的儿歌以此对孩子们进行启蒙教育和爱国教育。他借助儿歌这一文学样式生动展现了边疆人民的生活和历史风貌,其作品多以抗战为题材,风格质朴、意境优美、语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极富儿童情趣。彭桂萼的抗战儿歌不仅是我国抗战儿歌的典型代表,也是研究我国滇西南历史和民俗的珍贵的材料。

关键词:彭桂萼 抗战 审美 艺术 特点

彭桂萼(1908-1952)是出生在临沧的云南著名诗人、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以“献身边疆教育”和“唤醒边疆民众”为己任,其作品具有浓郁的滇西南乡土气息和突出的艺术造诣,在云南乃至全国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阅读他的儿歌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那个地方,让我们感受着临沧的边土风情,感受着临沧儿童童年的生活以及他们的精神面貌。他的儿歌像风暴中的小号角发出的高亢而激越的声音,久久回荡在临沧澜沧江畔;阅读他的儿歌如同品尝边疆临沧阿佤人民的米酒,醇香而耐人回味;也如同身居在临沧傣家的阁楼中,呼吸着从凤尾竹中飘来的清新空气。

一、 语言艺术的审美特点

(一)极富表现力和乡土气息的语言特点

彭桂萼的儿歌语言生动幽默,极富表现力,并且带有浓厚的民间风俗的乡土气息。从语言上讲,一是运用云南本土方言口语,二是运用具有具象性和生活化的语言,并且篇幅短小,很适合儿童吟唱。如《小金星》:

小金星,/你太阳不落就睁眼睛!/睁得那么大,/望着我挤眨。/月亮粑粑给是你大姐?/青天怕就是你爹爹?/你跟着他们走夜路,/走到天亮还不兴睡,/小金星啊,/你真勤苦,/你很劳累,/我要和你做姊妹!

这首儿歌语言生动幽默,极富表现力,将星星塑造成顽皮贪玩不睡觉的小孩,形象特征具体而鲜明,这首歌谣中“给是”是“是不是”、“怕就是”是“好像是”、“不兴睡”是“不想睡”的意思,这些带有云南乡土气息的方言增加了儿歌的趣味性和幽默感。

(二)情感丰富和朴素真实的语言色彩

彭桂萼的儿歌有充沛的感情和强烈的语言节奏,歌词朴素真实,能激起听众的感情共鸣,如《牵牛花》:

孩唱:牵牛花,/小喇叭,/一支支,/向天发,/你挣红了脸吹什么?/你的妈妈打你吗?/你不得吃粑粑吗?/快告诉我吧!

花唱:小娃娃,/小冬瓜,/你真是个脓包呀!/我不是为妈妈打,/也不是为不得吃粑粑!/我是为日本小鬼欺辱爸妈!/我要吹醒大家,/起来和他们打拼命架!

合唱:是呀是呀,/快起来打日本小鬼吧!/抢我们牵牛花,/他吃我们小冬瓜,/再不把他打门外去,/我们要着不得喊爹妈,/我们要着不得吃粑粑!/打呀打呀,/快拔出小刀杀!

这首问答歌语言直白而简洁,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表达孩子们的心灵和情感世界,整首诗歌洋溢着孩子们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怒和痛恨之情。

二、主题审美的艺术特点

在20世纪30-40年代,彭桂萼投身于滇西南教育时一方面开拓边地人民的教育,一方面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在从教和任校长时,诗人用自己的学识和爱给孩子们“施以民众教育和社会教育,使他们随时随地都受到教育和熏陶”,[1]使孩子们知道和懂得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爱亲人,爱朋友,爱一切美好的事物,以此来唤起孩子们心灵上的爱,这种把自己的工作和祖国的未来明确联系在一切的责任感,使得彭桂萼的儿歌主题体现出了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和抗战的激情色彩。从诗人创作儿歌的主题角度来看,彭桂萼的儿歌大致可分为教育性儿歌、知识性儿歌及游戏性儿歌三类。

(一) 寓教于乐的教育性

公鸡叫,/喔喔喔,/叫破老天太阳出,/像个大皮球,/遍脸搽得红溜溜,/晒出绣花针,/来到床上找小朋友。“好宝宝,/赶快起来了,/你看太阳烧着你眉毛,/他笑你是黄肿包,/这趟趟还睡懒觉!”妈妈拍拍床边轻轻叫,/宝宝动手把眼睛揉,/一骨碌贴在妈胸口。/嘴里哼个好歌曲:/“吃饭减三口,/吃了百步走,/天亮看日出,/睡觉不蒙头,/年纪活到九十九!

《太阳出》这首儿歌形象地将太阳的圆比喻成皮球,色彩的鲜艳比拟成搽着红红胭脂的小孩的脸,阳光比拟成小朋友来找小朋友玩,勾勒出栩栩如生极富美感的太阳出来的画面,且临沧方言的运用,让其朗朗上口轻松有趣。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来教育幼儿,这样不但有利于幼儿接受教育,而且给孩子以美的感受的同时,更是增加了儿歌的情趣。

《牵牛花》这首唱诵问答儿歌以”牵牛花”和”冬瓜”作比,形象而生动,儿歌句句押韵,吟唱起来悦耳动听。幼儿吟唱这首韵律优美、节奏和谐的儿歌,让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感,同时又能引起孩子们的思考和联想,从而得到了“修品励志”的启迪和爱国的教育。

(二)丰富生动的知识性

诗人彭桂萼的儿歌除了具有教育性内容的儿歌外,知识性的儿歌在他的儿歌中也是占有了很大的比重。如《鸡毛帚》:

鸡毛帚,/捏在手,/像条狗尾巴,/又像一枝芦蒿花。/摇一摇,/卷起大风暴,/扫一扫,/灰尘白土赛飞跑,/飞到顶棚上,/桌几亮堂堂;/飞到大门外,/清光遍地来,/来来来,/兄弟姊妹一齐来!/你一支鸡毛帚,/我一支鸡毛帚,/支支毛帚变铁矛,/扫除汉奸贼,/刺穿日本寇,/中华民国千秋,/人人得自由。

这首儿歌抓住“鸡毛掸”的突出特征和功用,用最简明形象的语言加以描绘鸡毛掸“像条狗尾巴,又像一枝芦蒿花”,形象具体而生动,易为孩子们理解和接受。儿歌中还用了大量的动词“摇”、“ 卷”、“ 扫”、“ 飞跑”、”飞到“、”变“、”刺“等来增加儿歌的活泼性和生动性。这些动作感强的文学语言还能够唤起儿童对认识鸡毛帚的注意力和增强对认识鸡毛帚功用的理解力。所以孩子们在快乐地诵读这首儿歌时就不知不觉地了解到了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识。

(三)童趣盎然的游戏性

“幼儿的主导活动是游戏,他们往往通过游戏来了解、熟悉和认识周围事物。“[2]儿歌将游戏和诵唱内容相结合,实现歌与戏的互补。《牵牛花》是女孩子们可以用来玩拍花巴掌游戏的儿歌,女孩子们一边有节奏地拍巴掌,一边互相念唱,使孩子们在和谐的音节和欢快的拍打游戏中受到了爱国教育,又获得了唱诵的快感。而《炮仗筒》是一首写给男孩子们玩游戏的儿歌,如下:

炮仗筒,/小拉枪,/枪筒长五寸,/捏在手中央,/口袋里,/草纸团,/吐泡唾沫,/造成子弹;/子弹上膛,/打向前方,/前方枪响,/打倒东洋。

炮仗筒是云南边地男孩子最爱玩的一种打仗小游戏活动,用竹筒当枪管,用棉纸蘸口水捏成纸团当子弹,再用细竹棍捅射纸团。幼儿在游戏的愉悦和乐趣中得到了爱国教育,又体验了游戏中的生活。歌戏互补的特性有着增强作品趣味性和幽默感的作用,所以诗人在他的严肃题材作品——抗日内容的儿歌中就融进了很多这方面的童趣,如《三媳妇》:

大媳妇,/呆又呆,/煮出饭来没有菜,/喂个小猪着锚抬。/二媳妇不成才!/衣裳穿得紧绷绷,/生下小娃没有奶。/三媳妇乖又乖,/参加妇女服务团,/穿起军衣要开差。/开到那里去?/开到南京和上海,/开去做什么?/去打日本老妖怪。/日本鬼,/烂妖怪,/看我抽出小刀来,/割你的脑袋!

这首儿歌把大媳妇如何呆,二媳妇如何不成才,三媳妇如何乖,作品都做了一一形象的描述,孩子们可以用这首儿歌来玩打花巴掌,在念唱和拍打巴掌的同时就能感受到作品的欢乐游戏氛围和积极向上的激情。

作为一种极具童趣和乡土气息的文学作品,彭桂萼的童谣是非常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综合教育素材,云南边疆人民的刻苦勤俭的生活作风和不屈不挠、坚贞刚强、团结奋斗抗日的美德在彭桂萼的儿歌中都充分得到了体现,与此同时,彭桂萼的儿歌对儿童语言、艺术、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有着激发和促进的重要价值。尽管穿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滚滚红尘,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作者的这些儿歌,依然感人肺腑,发人深省,可见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彭玲.沧江号角——彭桂萼抗战诗歌集[M].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

[2] 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杨宝康.彭桂萼传[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4] 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 赵卫华.彭桂蕊诗文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推荐访问:儿歌 抗战 审美 艺术 论彭桂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