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小说《十二楼》中的“有我之境”

摘要:《十二楼》是一部具有独特个性魅力的话本小说集,作品中透露出一种“有我之境”。这种“有我之境”不但体现在作品内容对李渔自身各个相关方面的映射上,还体现在小说文本结构建设中作家主体意识的自觉性上。

关键词:《十二楼》;有我之境;结构建设;小说内容

通观李渔的《十二楼》可以发现,作者将真实的自我投入到小说创作中,为自己的作品创造了一种“有我之境”,从而使这部小说极具个性魅力,在清初的话本小说创作中呈现出别样的风采。

1 小说文本结构建设中主体意识的自觉性所创造出来的“有我之境”

作为一个极具创作才能的作家,李渔在他的小说创作中表现出极大的自我创造意识,这种立足于作家主体的自觉性使他自由穿梭于小说文本与生活现实之间,并成功地建构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楼台世界。这种“楼台艺术”尽管基于以往小说艺术的沉积,却毫无疑问地掺人了李渔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情趣,这正是李渔小说“有我之境”的一个明显证据。

首先,在《十二楼》中,李渔非常重视小说的整体结构。他将十二篇小说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它们彼此之间的呼应和勾联。每篇小说中都有一座楼,既是生活场景,又是暗喻或象征,李渔以“楼”为小说命名立意,把十二篇小说总撰为十二楼,从外观上看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楼台世界,这在之前的话本小说集中是未曾见到的。这无疑体现了李渔作为小说文本的控制者所具有的一种自觉的结构意识和创新意识。另外,结合李渔生平事迹及其著作《闲情偶寄》可以得知,李渔自谓生平两大绝技是“音乐和“建筑园林”,小说中“十二楼”的命题立意与李渔自身喜好建楼造园想必也有一定的关系,由此看来,《十二楼》确乎是“有我”的产物了。

其次,篇首诗词体裁的丰富性和诗词内容的原创性,体现李渔有意为之的架构心理。和同时其它话本小说集相比,《十二楼》篇首诗词的体裁明显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征,既有词又有诗,这无疑是刻意在避免形式的单一和雷同,仅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在小说形式上的用心和细致。另外,在《夏宜楼》篇首诗之后,李渔特意交代了诗歌的创作历程,很明显是在向读者强调这些诗歌的原创性。诗词体裁的多样性和内容的原创性,正好说明了作者在写作时的自我创造意识,也映射出作家在小说文本建构过程中时刻保持的主体自觉意识,这必然使作品带上“我”的影子。

再次,人话中议论内容的个人化与自我化。李渔在人话中的议论经常是用来介绍自己的生活喜好和经验等,宣扬自己的人生哲学,这与明人议论主要揭示主题、突出劝惩不尽相同。比如,《闻过楼》在人话中写到:“予生半百之年,也曾在深山中做过十年宰相,所以极谙乡居之乐”。参照李渔的生平资料可知,这段文字所讲确是李渔真实的人生经历。再比如,在《夺锦楼》的人话议论之后李渔说:“这番议论,无人敢道,须让我辈胆大者言之。”他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这段议论纯粹是他的个人观点,体现他自己的主观思想,而早期话本中的议论多是公论,与此相比,显然有极大不同。李渔对话本小说人话议论部分进行的自我展示型改造,是他在小说创作中自觉行使文本操控权的典型表现,通过这种方式,他向读者宣示自己作为作家主体的客观存在,这使作品也不可避免地踏人“有我之境”。

2 小说内容编撰中主体意识的自觉或不自觉呈现所创造的“有我之境”

首先,小说情节构思上的求新求变体现出作者标新立异的个性和过人的创造力,也反映了作家主体在创作中自觉结撰的意识。李渔的小说之所以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新”。新奇的材料,奇特的情节,构成文学作品奇美的情趣,令读者感到耳目一新。李渔的小说还不仅仅是故事新、情节新,而且是材料新、见解新。如《生我楼》写尹小楼把自己卖给别人当父亲,这在以前却是闻所未闻的。但一经李渔摄来进入作品,便成奇趣,人们觉得此事既“出于寻常视听之外,又在人情物理之中”。而在《鹤归楼》中,写段玉初对夫妻感情的看法,则体现了李渔对男女之情的新见解。总之,正是由于《十二楼》中的故事新、材料新、情节新、见解新,使小说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喜剧般的情调。如果结合李渔作为戏剧家的身份而言,他的小说中所透露出的戏剧色彩就不难解释了。《十二楼》小说中体现出来的原创性或创新性,正是作家主体自觉性最大化的呈现,而小说情节构思上的新奇和戏剧情调,也从另一层面反映了“有我之境”的无处不在。

其次,小说的故事内容中反映的思想观念体现了李渔自我的价值追求。最为明显的,是对封建道学和禁欲主义的否定和批判,充分肯定人的情欲。《合影楼》等对道学观念的批判人木三分,作品传达出李渔主张伸张人性的进步思想,充分反映出人的自然欲望不可压抑、人的本性力量不可阻挡。作者摒弃封建礼法,对灭绝人性的禁欲主义作了无情的嘲讽。

再次,小说中某些人物形象带有李渔自己的影子,这也明显反映出小说的“有我之境”。李渔在编撰小说的过程中,不是时刻站在操纵者的立场对文本进行远距离遥控,而是作为一个参与者在文本中不时投射进自己的主观映像,我们从小说中某些人物身上很容易就可以发现李渔自己的影子。比如,《三与楼》中讲到卖楼的虞素臣,“是个喜读诗书不求闻达的高士……他一生一世没有别的嗜好,只喜欢构造园亭……”结合李渔的生平资料及其相关著作可知,李渔和虞素臣有极大的相似之处,不但都是不求仕进的读书人,喜欢建造园亭,而且都有着卖楼的经历。因此,读到这篇小说,我们很容易就想到了李渔自己。

总之,通过对李渔《十二楼》的整体研读,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自己毋庸置疑的存在。他的这部小说集透露着浓厚的个性气息,从而使它在话本小说之林中显出奇特的光彩,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主体意识的自觉性。作家主体意识的自觉让李渔有意无意之间为作品营造了一种“有我之境”。

参考文献

[1]李渔.十二楼[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2]孙兰廷.李渔的戏曲理论[J].呼和浩特:广播电视大学学報(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推荐访问:李渔 有我 之境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