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育人功能分析和平台构建研究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再是面向极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的“大众”教育。实践育人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实践育人载体,蕴含丰富的育人功能。通过构建一个由外到内、从低级到高级的开放式的、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即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开放的校企合作育人平台,真正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创新实践育人的形式,深化实践育人的内涵,不断提高实践育人的效果。

关键词: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功能分析;平台构建

doi:10.16083/j.cnki.1671-15 80.2019.03.032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03—0136一04

一、引言

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新时代需要新能力,特別是在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之中,我们需要的是适应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使其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需的人才。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思政司、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国务院国资委综合局联合在同济大学成功举行“2017年全国高校实践育人暨创新创业现场推进会”。[1]此项推进会从2015年首届授予清华大学等50家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3届,这是国家持续不断地鼓励、引导和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尤其是创新创业育人工作的重大举措。新时代各高校要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把工作的重心落在“育”字上,着力打通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真正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创新实践育人的形式,深化实践育人的内涵,才能不断提高实践育人的效果。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新定义和内涵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89年首次提出创业教育的概念,将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比作人生应该学习的“第三本护照”,并给予创业教育与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同等地位。国外创业教育的开展与实践比较早,理念也比较先进。以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例,该校的创业教育已经构建了完整的课程体系、丰富多彩的课外创业活动、创业教育领域专业化师资队伍以及先进的创业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2]需要指出的是,在国外研究资料中一般多提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作为专有名词的提法比较少。台湾远东科技大学是一所注重“创意、创新、创业”教育的学校,开办了“三创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三创教育”。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过去也是单一的以创业教育为研究对象。2010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3]创新创业才成为一个固定的专有名词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主要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和内涵、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途径以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特别是在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4]总体目标是2015年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普及创新创业教育,2020年健全高校创新创业体系。面对日新月异的国际国内环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又一次摆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议事日程上。

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本文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重新定义。本文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指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育,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既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又是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即大学生在学习和T作中能够结合岗位,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方案,创新、优化自己本专业的能力,并将其具体转化为实践活动。例如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做一些方法变革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等等,对于有创业要求的大学生,可以进一步开展创业技能的专门训练,但不要求全体大学生都进行实体创业。

这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主要有:第一,教育对象的“全员化、全方位化、全过程化”。创新创业教育不再是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的“大众”教育,彻底改变以往一味地追求极少数人成功的“创业率”,而是通过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蕴含的育人功能,诸如意志品质、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培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等等;第二,教育目标重在“创新”。高校每一位教师要深刻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时刻牢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重在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种子和创新的活力,改变过去所认为的“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少数教师的事情”的观点,认真分析每一门理论和实践课中的创新因子,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潜能,有创新才能提高工作效率,真正落实“万众创新”,使全社会动起来、活起来。第三,教育过程的“实践性”。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而认识和改造世界必须要勇于创新。创新源于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产生创新,“实践性”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最鲜明特征。孙春兰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闭幕式上强调: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各环节、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深刻体会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育人功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唤醒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和民族使命。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功能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任何教育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育人。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实践育人载体,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功能。除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之外,本文思考基于创新创业内涵要求的意志品质和职业道德培养、基于创新创业为载体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以及基于创新创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在联系与融合,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挖掘创新创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实践育人功能。

第一,意志品质的锻炼。习总书记在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同信中说:“希望你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95后、00后的大学生们白我意识强、思想活跃、敢于创新,但是其中尤为突出的一个缺点就是抗压能力差,缺乏承受压力和经受挫折的经验,从而容易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和受挫能力,平时的专业学习和项目实战充满艰辛和挑战,坚持不懈方能结硕果,不能轻言放弃。

第二,职业道德的养成。在信息大爆炸的新时代,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用“良心”坚守职业道德底线。充分挖掘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蕴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资源,加强职业道德的塑造和培养,培养人们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情感。通过第一课堂讲授、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以及企业实习实训等形式,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规范,牢记在未来的各行各业中都应遵守法律法规,遵守行业的各类规范,不能因为一时之利触及基本“底线”和不可逾越的“红线”,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通过项目实战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敬业精神和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在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以及乐观豁达、积极应对压力的心理素质;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永不言弃的职业精神;在“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企业中,通过企业文化熏陶,培养学生艰苦奋斗、銳意创新、敢为人先的企业家精神。

第三,社会责任感培养。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培养家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意识,时刻牢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自觉融入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新的时代引擎中来。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将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的热潮中来,彻底实现“中国芯中国造”。

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这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在新时代,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适应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内在联系和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两者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是一致的。[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包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出的大学生的基本行为准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优良品格和创新创业品质的社会真欢迎的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充分体现。

四、实践育人创新创业的平台构建

本文所谈的创新创业,不是简单地寻找一个实践的场所,把创新创业内容放进去就能完成的,应该立足于实践育人创新创业的基本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构建一个由外到内、从低级到高级的开放式的、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突出特点是“广谱性”,即面向全体学生,既要从整体顶层设计,更需要分层次、分阶段、分群体具体推进。包括最初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萌发和培养,然后是创新技能的不断提高,最后是创业的具体实现,这三者是循序渐进的、缺一不可的。这个体系包括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平台。

初级平台:也就是第一课堂。第一课堂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战场”,也是实现“万众创新”的主要平台。结合学校实际和专业特点,瞄准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从根本上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嵌入每一门课程中,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等,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要墨守成规、故步白封,鼓励学生善于优化白己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哪怕是一点点提升,这就是创新。彻底改变学生所认知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教大家如何创业”这种观点。另外,高职院校已经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对全体学生开展专门的创新思维和技法的训练,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各专业标准,融人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之道,在于引领,结合新时代、新发展、新经济,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着“创新”因子,每一个教师都可以传播“创新”理念,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收获“创新”活力,这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应有之义。

中级平台:以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技能竞赛等为代表的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实践性”是第二课堂的最大特征,第二课堂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实践载体,如场地、团队以及竞赛载体等等,大学生可以根据白己兴趣爱好参加各种社团、社会实践和技能竞赛,培养白己的创新创业特质。例如独特创新的思维方式、勇于探索和实践能力、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环境适应和心理抗压能力等等。另外,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讲座、论坛等,这些在拓展学生的创业品质、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级平台:开放的校企合作育人平台。校企双方根据企业生产过程、生产岗位的需求,引入行业标准,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基于企业岗位和新技术变化相适应的核心课程体系和综合项目实战课程标准,采用企业真实生产项目,将企业文化、技术创新和团队精神等职业素养等融入教学过程,校企共建协同育人平台,实现从“专业基础能力到岗位核心能力再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全过程,提升就业竞争力,实现精准育人。

这个平台不同于目前有较多成功的创业园、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模式,高级的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融人专业教育之中,而且要走个性化培养的道路,校企合作育人平台满足了个性化学习需求,有利于结合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学活动,学生按照兴趣、特长选择岗位学习,明确学习目标,实现学习兴趣和职业岗位对接、学习内容和岗位要求对接;第二,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可以为我们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最佳的创业出口,学生经历了校企合作的历练,专业技能和项目经验最符合市场的需求,毕业即可实现高质量就业或者高效率创业;第三,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具有经营性,为了创造经济价值,实现企业自身发展,它需要具有目的的创新创业活动。因此,它具有不完全意义上的孵化功能,但是可以培养有创新创业意愿的人才。

五、结束语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国制造2025”为代表的新工科时代的到来,为国家培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需的人才,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新的使命和价值追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才能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全球化创新经济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我校的计算机类专业作为新工科的代表,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重构了基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创新并实践了“异步教学组织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以及校企合作企业为平台,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会实践为组织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为新时代、新经济、新业态培养一批批创新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董少校2017年全围高校实践育人暨创新创业现场推进会召开[N].中国教育报,2017-12-27.

[2]荣沁瑜.斯士日福大学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D]江南大学,2013.

[3]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白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EB/OL]. 2010-05-04.http:///srcsite/A08/s5672/201005/t20100513_120174.html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围办发[2015] 36号)[EB/OL]. 2015-05-04.http:///zhengcc/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5]黄登良.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双向融合[J].高校后勤研究,2018(01).

推荐访问:育人 新时代 构建 实践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