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阶段管理,,发挥审计功能

【摘要】本文从审计的功能定位出发,将审计的具体功能分为评价、规范、导向三方面功能,同时提出了审计阶段划分的一般原则,最后落脚通过计划、实施、报告阶段的管理,充分发挥审计功能。

【关键词】阶段管理;审计;功能

一、审计的功能定位

刘家义审计长指出审计的本质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从促进广泛的社会受托责任履行、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秩序的角度,发挥着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的免疫系统功能。在这一大的功能系统下,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审计的功能可进一步细分为评价功能、规范功能和导向功能。

评价功能: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等进行评价,达到揭示问题的目的。

规范功能: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和服务功能,增强对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提出防范问题的政策制度建议,建立起主动的审计预警机制,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导向功能:通过审计结果公告等审计信息公开渠道,宣传财政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的合规性标准,引导被审计单位按照各项政策制度和标准,对其自身存在的违规问题进行纠正和改进。

二、审计的阶段划分

201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准则》将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分别作为一个单独的章节,对每一部工作的内容、要求做了详细的规定。由此,可以看出审计从程序上分为计划、实施、报告三个阶段。计划阶段主要完成审计计划的制定,准则规定了计划制定的程序、项目范围、计划涵盖的内容,实施阶段主要从审计实施方案、审计证据、审计记录等方面提出了工作要求,报告阶段主要从报告编写、报告内容、审计结果公布和审计整改等方面提出工作要求。每一阶段的工作内容是发挥审计功能的基础,每一阶段的工作效果直接影响审计功能的发挥程度,而每一阶段的工作效果又与每一阶段管理重点的把握直接相关,因此审计功能的实现直接取决于是否把握好每一阶段的管理重点。

三、审计的阶段管理

刘家义审计长在2009年指出,审计管理涉及到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没有系统和规范的管理,审计工作是难以搞好的。在此,以审计项目的实施阶段为基础,提出每一阶段的管理重点。

(一)计划阶段管理。该阶段主要涉及确定审计目标和审计项目。《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今后五年审计工作的目标是:把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全面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初步实现审计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积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与此目标相适应,提出今后的工作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不断增强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宏观性、建设性、开放性和科学性,把审计工作更好地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全局,推进民主法治,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此,审计目标可以分为国家政治发展层次的目标和经济建设层次的目标。国家政治发展层次的目标就是通过审计其自身特有的工作方式促进国家民主法制建设,这是由“现代审计是民主与法制的产物,更是推动民主与法制的工具,是在法律框架下对政府及公营事业运转的成果与效益进行检查与评价的一项专业活动。”(李金华,2003),这一论断引申出的,也就是审计工作五年规划中提出的推进法治的工作要求,这是审计工作的最终归宿。经济建设层次的目标就是通过审计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制度政策层面的建议,为国家经济建设的宏观调控服务,这由审计是行使国家经济监督职能而得出的逻辑结论。无论是政治发展层次还是经济建设层次的目标,最终都要分解到一个个具体行业、单位和项目的审计工作中。这些目标和任务要求在年度行业和项目审计中充分得到贯彻和执行,因此落实审计目标的载体是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合理制定年度项目计划就显得十分关键,个人认为做好审计项目计划要结合总的审计目标、阶段性的审计工作目标及工作任务要求,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制定审计计划前的调研,明确哪些审计工作贴近推动改革和促进发展大局,贴近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贴近社会大众关心的热点焦点等民生问题。

二是明确哪些审计项目能为完成审计目标服务,此处的审计目标首先是经济建设层次的目标,通过参考以前年度的审计结果,归纳需要实现的经济建设层次审计目标,并进一步将经济建设层次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到具体的行业、部门单位、项目,的从而选定拟审计的行业、部门单位和项目。

三是制定审计计划时,根据总的审计目标、阶段性的审计工作目标及工作任务要求,结合具体行业、部门单位和项目情况,进一步细化每一行业、部门单位和项目的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利益、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经济建设层面的审计目标,提出的审计目标要有针对性,在解决经济建设层面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宏观性制度政策层面的目标。

(二)实施阶段管理。实施阶段管理主要针对审计现场执行审计准则情况,重点抓好三个环节对审计质量实行现场全过程控制和管理。该阶段管理的关键是信息的获取、传递、分析利用,因此从被审计单位、审计人员获取、传递信息时要做到真实、全面,以利于分析、判断和决策,在落实指示性信息时,要准确、到位,利于具体经办人员的操作、实施。此处的信息包括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和审计人员掌握的信息。被审计单位的信息进一步可细分为相关决策信息、经营信息、管理信息、业务信息、财务信息等涵盖被审计单位所有活动的信息,对审计而言最熟悉也最重要的是财务信息,它是被审计单位各类活动的最终反映。全面获取被审计单位的相关信息是开展现场审计工作的基础。在获取审计信息过程中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被审计单位拥有的信息往往比审计机关(人员)掌握的信息多,处于优势地位,被审计单位在“防审计”甚至“反审计”心理支配下,提供的信息会存在两类问题:一是提供的信息由于行业和项目特性,过于专业,存在理解的难点,对运用判断造成障碍;二是提供的信息不真实、不完整。审计人员掌握的信息既包括从被审计单位收集的信息,也包括通过分析性复核、外部调查等审计技术方法获取和整理的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明确规定审计机关进行审计时,有权就审计事项的有关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并取得有关证明材料,这是审计人员获取外部信息的重要方式。

一是充分占有和分析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加大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流”和“业务流”的分析力度,制定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的实施方案,关键是要从不同途径充分占有与审计项目相关的信息,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包括:从各类会议记录中获取重大事项和决策类信息,从日常行文中获取的日常经营管理的事务类信息,从业务核算体系中获取的业务类信息,从审计报告、财务报表及银行账户获取的财务类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运用前后时期总量指标、结构比例指标、比率指标等对比分析,运用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的关联分析,充分掌握全局,发现异常,制订详实的实施方案,明确审计目标,细化审计内容,突出审计重点。

二是运用多种审计技术方法,从被审计单位内部和外部获取有利于开展审计工作的信息。针对实施方案的内容和重点,采用分析性复核、比率分析、结构分析、座谈、外调等审计方法、对审计发现的重大违法违纪和经济案件线索在内的各类问题,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程序步骤,充分获取信息,查深查透,并把问题决策、办理、原因等各环节在审计证据和底稿中再现和反映出来,使通过各种信息加工出来的审计证据充分适当,审计工作底稿记录真实,内容完整,定性准确、结论明确。

三是利用被审计单位内、外部信息和适度授权,加强审计过程监控。按照审计准则规定的审计组长审核、审计业务部门复核、审理机构审理的三级审计质量监控程序,审计组长要从具体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措施是否有效执行、事实是否清楚、审计证据是否适当充分、得出的审计结论及其相关标准是否适当等方面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审核。审计业务部门从审计目标、审计事项、审计证据、定性及处理处罚等方面进行复核,审理机构从问题反映、事实证据、定性、法规和处理处罚意见等方面进行审理。由此,三级审计过程监控,实质就是对审计现场获取的与审计所查证问题相关的信息从不同侧面进行再加工,让反映的问题更加实事求是,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目前,审计项目的审计组长一般是审计机关的分管领导,这就决定审计组长不可能对审计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逐一审核,因此现场的授权管理职责落实情况及落实复核制度是实施阶段管理的重要内容。针对现行的及时上报重要审计情况的制度要求及审计组存在外聘人员的客观实际,及时做好审计现场的授权管理,并尽可能将复核关口前移。使审计现场获取的与审计所查证问题相关的信息及时进行再加工,达到审计工作的要求。

(三)报告阶段管理。主要完成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报告编制,二是整理录入被审计单位基础数据,三是审计信息提炼。

报告编制。审计项目现场结束,进入审计报告的编制阶段,要从审计评价、问题定性、问题表述、法规引用、处理意见、审计建议等方面逐一分析提炼,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从微观层面,是促进具体被审计单位完善解决某类问题;从宏观层面,是为党政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为完善某类问题的政策制度服务。

整理录入被审计单位基础数据。将审计基础数据录入到被审计单位数据库,从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管理制度等方面逐步完善数据库内容,为今后审计项目计划的制定、审计信息的综合利用提供真实可靠的历史资料数据。

审计信息提炼。根据审计现场收集的资料,针对发现的问题,结合审计目标及以前年度审计项目审计情况提炼三类审计信息:一是反映重大问题的审计简报;二是针对特定类别问题提出政策建议的专题报告;三是以审计项目为依托开展研讨的理论文章。《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要求“加强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和开发利用,拓宽审计信息利用渠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开发提炼审计信息“精品”和“高端产品”,不断提高审计信息的质量和水平”,对审计成果的开发利用提出了明确要求。

报告阶段管理是提取现场审计收集的有价值信息,充分利用审计成果的过程,该阶段的管理要着重加强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综合分析提炼。《宪法》、《审计法》赋予了审计机关工作职责,通过依法履行职责,提供审计信息,满足政府决策部门、公众对审计信息的需求,是审计机关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在现场审计的基础上,对审计获取的资料进行两个层面的综合分析:第一是纵向层面的综合分析提炼,即同类审计项目、同行业审计项目综合不同年度实施取得的审计资料,对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二是横向层面的综合分析提炼,即综合应用跟本审计项目相关其他类型审计项目中的信息,及时反映不同领域存在的共性的、综合性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为宏观决策服务,既是体现审计工作价值的渠道,也是公众获取审计工作相关信息的重要途径,真正做到审计工作五年规划要求的加强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和开发利用,拓宽审计信息利用渠道。

二是提高审计信息的层次。审计工作五年规划要求开发提炼审计信息“精品”和“高端产品”,这实际是对审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归根结底是体现在各种形式的审计信息质量上。现阶段审计机关一方面通过审计信息向政府上报审计结果,一方面通过结果公告制度向公众发布审计工作情况,为达到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审计信息能及时做出相关决策和政策制度安排,审计信息必须做到观点明确、事实清楚、论证充分、建议可行。同时为达到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的目的和要求,保证审计信息的质量是审计工作发挥作用的关键,审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其发挥作用的强弱。近年来审计工作成为关注的焦点、热点,就是审计信息渠道通畅、审计信息质量提高的极好例证。

三是充分发挥审计信息的作用。审计信息既是审计机关反映其工作状况的平台,也是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了解审计工作的渠道,更是国家政策制度建设的助推器。审计信息作用可归结为:披露问题的监督震慑作用、完善制度政策的宏观服务作用、通报审计工作情况的信息传递作用。要充分发挥这些作用,顺畅信息渠道,及时公布审计信息,调动相关部门和社会群体监督力量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共同推动审计工作发展和国家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张辉.论信息不对称下的审计管理分析[J].2006.

[2]赵慧慧.我国审计管理现状及创新分析[J].2010.

推荐访问:审计 强化 发挥 阶段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