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师的情感投入与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

在《城镇初中问题学生的探索与对策》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问题学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的情感饥渴是主要原因。我们就教师的情感投入方面来谈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这里所说的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品德行为偏常,为人处事与众不同,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孤僻、易冲动、自暴自弃,经常违反校纪校规或有轻微违法行为的在校初中学生。为了学校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为了教育好这类问题学生,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成为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我们课题组成员把这一特定群体定为研究对象。

在《城镇初中问题学生的探索与对策》的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家访、谈话、问卷调查,我们发现问题学生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教育和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投入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情感投入度直接影响对问题学生教育和转化的程度和效果。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教师情感投入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对问题学生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

一、教师情感投入度不足进一步加剧了问题学上的产生,同时也不利于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这里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所抱的肯定态度的体现,如真心愿意、热爱等。情感投入,是教师把自己的情感注入给学生的状况。目前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情感投入度不足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受传统的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往往被视为“矮一辈的被动接受教育者”,时常被教师所斥骂、批评,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受到忽视,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很难真正建立。不少教师往往不能平等对待学生,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地位,学生也不能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甚至有的教师动辄训斥、打骂、挖苦学生,以及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这样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往往不能使学生近师、亲师。长此以往,学生远远看见教师时,选择的往往是避而远之,甚至对教师产生厌恶感。许多学生因此而陷于沮丧、烦恼、孤独、内疚、抑郁、自怜的困境之中,甚至受绝望等不良情感的折磨而不能自拔,对身心发展造成极大的创伤和损害。由于学生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低落,以及对他人、集体、社会的责任感下降,校园不断出现诸如逃学、自卑、暴力、自杀等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和越轨行为,因此,问题学生产生的根源之一在于教育,在于教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和转化的关键也在于教育,在于教师。

二、教师情感投入,符合教育学,心理学规律。

从教育学角度看,教育本身存在情感,教师和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体,教育教学活动是生命体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沟通和生命融合。在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不仅是知识信息交流的过程,而且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作为教育实施者的教师要以自己健康、积极的情绪、情感感染学生,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动机与需要。

中学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动荡、不平衡的状态,自尊心强烈,对他人的评价十分敏感;情绪激烈,具有两极性,容易波动。但在他们心底更多的是追求快乐、追求友谊、追求理解、追求尊重。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不但是以情育德,而且有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整天和学生打交道,学生无不受到为师者的熏陶和影响。有学生甚至说:“生我者父母,教我者老师。”这些肺腑之言,道出了他们的心声。

三、学生渴望教师的情感和师爱,问题学生更迫切。

“老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受到全社会的尊敬,同时社会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有特殊的要求——要有更多的情感投入,其核心是“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母爱,而且比母爱理智得多,深刻得多,高尚得多,是教师爱祖国,爱事业,爱下一代的感情的自然流露。教师要用爱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感,用爱抚慰学生的内心创伤。

问题学生在家中或学校,经常受到指责和批评,甚至遭到家长的打骂,因此他们对教师、家长和周围的人都抱有戒心,甚至敌意。如果不消除他们的这种心理和情绪,教师将无法做他们的转化工作。怎样消除呢?教师要对问题学生多接近、关心、爱护,和他们交朋友,多情感投入,给他们以温暖,使他们逐步认识到教师是真心诚意为他们好,从而产生对教师的信任。爱,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爱,是促进问题学生转化的催化剂。

四、教师情感的投入是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程倡导“全面的人的教育”,是既注重学生的认知方面的发展,又注重学生的情感、价值和态度方面的发展,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地发展。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的角色观念、角色行为作出相应的改变。教师由“课堂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灌输者转向人格培育者。师生关系首先是平等的关系,如果教师依然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学生,将会严重阻碍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师生关系中的情感关系、人格关系、法律关系淡漠,会造成学生发展的片面性甚至人格的扭曲。

师生之间的感情、观点、观念、思想交流与碰撞,能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兴趣,能激发引导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情感交流是教育实践的核心内容,是教育大厦的基石。我们课题组提出的“微笑教育”,实践效果显著。

五、教师应运用“六心”,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投入。

1.信心和决心。教师对学生一定要充满希望,对自己的工作一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要坚定不移地相信每一个学生都需要教育,需要教师的情感关注;要坚定不移地相信每一个学生(包括问题学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要认真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在对待问题学生上要有所偏爱,投入加倍的爱,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特别的帮助与指导,使之感到时时有关怀,处处有温暖,消除不良情感,缩短师生心理上的差距,树立起向上的信心。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必须树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要本着对学生、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将自己所从事的教育视为一项为之奋斗的事业,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全身心地投入,对教育工作要有无限的热忱和忘我的精神。

2.爱心和信心。“只有全心全意的爱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爱之越深,教育的效果也就越大”。对问题学生一定要以心换心,他们在感到老师是真心在爱他们的时候,就会被感化,就会敞开心扉,无话不说,希望的火花就可能点燃。教师要坚持既要严又要爱的原则,采取教师帮、优秀学生带相结合的方法,逐步规范他们的行为,督促、辅导他们完成作业。对问题学生,教师不能简单地采取堵塞、禁止、批评等教育方法。有时这些方法对于他们无济于事,而且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对他们只能用心灵的温暖去感化,用自己情感的甘露去滋润。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发现问题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每个人的身上肯定有优点和闪光点,即使是微小的,也要及时予以鼓励并赞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自己的优点被别人发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满足学生被赞赏、被赞许的社会性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和上进心;同时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友爱,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

3.耐心和恒心。爱学生,难就难在永远保持诚挚的爱,让学生自始至终都沐浴在爱的春风之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学生不是一时一刻形成的,要改变同样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需要坚持不懈,需要一段时间,让情感的春风逐步融入学生的心灵。

当然,一些失误都可能会有反复。学生思想也常常反复,有时进三步退两步,但教师不能灰心,要耐下心来,反复做工作。教师要注重教育的经常性,尽力在他仍可能产生错误前打“预防针”,防止问题产生;而当问题产生后,也不能简单急躁,而应采用“冷处理”的方法,并帮助分析原因,寻找改进办法,提出新的要求。

我们课题组跟踪对象中有个学生叫陈亮,父亡,随母亲生活,母亲在农村乐队打工,起早摸黑,苦苦支撑起这个家,供他上学,但他还是经常逃课上网。为此我协同班主任与家长配合,反复做他的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他立下保证,不再重犯。可事隔不久,他又不来上课了。我当时虽有些恼火,但还是冷静地与他的母亲取得联系。第二天,他母亲把他送到学校。在学校门口,他就是死活不肯进校门,还同他的母亲顶撞。母亲拿他没有办法,伤心流泪。我把他请到办公室,没有批评他,而是问他早饭吃过了没有。他说没有。我叫教师到食堂里买了两只包子让他吃下,然后叫他说说不想上学的理由。他“哇”地一声哭了,他说他家里穷,他想辍学。我耐下心来给他讲逆境中奋起的几个名人故事,教育他对自己要有信心,在困难面前更要有坚强的毅力,更要在的逆境中奋起。最后,他向我说:“老师,你看着我吧,请你放心,我再不会让你失望的。”现在,他像换了个人,不但遵守纪律,成绩也上升很快。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有细心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李金洋,张丽君.表扬引发的思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6).

[2]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李百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5.

推荐访问:试论 转化 投入 教师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