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社会调查的组织与实施

摘    要: 面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新问题,作者提出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社会调查是强化思想政治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文章结合实际,对开展社会调查的方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中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调查    组织与实施

当前,思想政治教学中最为突出的困境就是某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淡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封闭化教学、说教式教学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陶行知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课本就是死课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不仅是教授政治理论知识,更要注重政治意识的唤醒,不仅要从理论上说服教育,更要注重实践上的引导与说服。政治与社会紧密相关,而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特别是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特殊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对于政治理论的把握,要更多地从实践角度认识和理解,尽可能拉近政治与社会生活的距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社会调查作为学生主动性、能动性体现最为充分的社会实践方式,是架设学校与社会、课堂与生活的桥梁,是政治教学社会化、生活化的重要体现方式。充分认识和利用社会调查的联结性,对政治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社会调查在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调查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史无前例,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发展阶段,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也接踵而至。社会的巨大的变化必然会给思想政治教学带来冲击。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容易使学生陷入机械记忆模式,窒息其学习兴趣和热情,成为学生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阻力。社会调查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客观、真实地认识社会生活变化的本质和阶段性特征,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自主探究、为心中疑问寻找答案的过程。

(二)社会调查是弥补政治教材滞后性的需要。

中学思想政治教材一般一年修订一次,其间编著者会根据一年来国家方针政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对教材内容作适量增减,以做到“与时俱进”。然而,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特征决定了教材很难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社会现实永远动态变化并不断生成,而政治教材内容则相对保持静态稳定,导致教材和现实脱节,使课堂缺乏说服力。“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中学生一般受知识结构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对抽象的政治理论和纯粹的专业知识缺乏必要的认识和把握能力,只能望“师”兴叹。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而社会调查给课堂引来了生活和时代之水,对社会变化的动态性与教材理论的相对固定性进行融合,使教材形象化、通俗化和现时化。

(三)社会调查是促进学生检验所学知识的需要。

处于高考压力下的中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在校园里度过,对社会知之甚少,他们习惯于对政治教材内容的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甚至对社会的和国家的变化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合的漠然。教育家伊·斯·马里延科说过:当他们对周围生活漠不关心、冷眼旁观的时候,他们对一切都会满不在乎。这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社会调查在学校和社会之间架设了通道,课堂上的知识在生活中可以寻找到影子,这些影子又会刺激学生更多地思考、质疑、探求,深化知识的掌握。同时,在社会调查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体验到合作的成功或挫折,学会倾听、宽容与分享,逐渐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分析判断能力,养成尊重和关爱他人、乐于与人交往的优秀品质。

二、政治教学中社会调查的组织原则

(一)突出重点。

政治课作为一门“副课”的性质,决定了社会调查不可能是常态化而仅是辅助性的教学方式,即对拟开展社会调查的内容存在选择性。社会调查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社会生活有直观感受,从而作用于其思考和行为。因此,应当优先选择能够帮助其认识、帮助其理解、帮助其成长的内容。一是要选择重要理论及重点、难点问题。政治是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但其本身具有相对的规律性和稳定性,特别是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及重点、难点问题的辨析,会长期存在并长期影响社会和个人。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就像对人生路口的辨识与选择,会对学生的“观念”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对这些问题,应当给学生充分认识和把握的机会,防止认识上的歧义和漠然无感。二是要选择与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关系密切的问题。社会调查本身是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寄希望于其通过眼睛的观察和环境的感受,能够在思考中寻找收获。而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主要源泉来自于内心的渴望与兴趣。什么是他们愿意了解和思考的,什么是他们身边时时发生和存在的,什么是令他们困惑不解无法释然的,就是老师要选择的社会调查方向。三是要选择理论性过强学生把握有困难的问题。政治课的理论内容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对于缺乏理论分析训练的学生来说,往往会阻挡其学习和认识的欲望。社会调查可以让抽象的理论具象化,学生可以在具象的感受中领悟到抽象理论的内涵和实质。因此,老师要善于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理论能够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视角认识和把握,这时候,社会调查无疑是个好帮手。

(二)讲求实效。

取得实效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调查对于学生来说,是难得的体验和学习机会,更应当注重效率和质量。

1.制订社会调查计划。

老师应当制订学期社会调查计划,确定学期社会调查的次数和内容,确定具有调查意义的调查对象和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法,明确社会调查的要求。制订社会调查计划,首先应有预期性,让学生知道这个学期应当重点关注哪些方面的社会动向,从学期之初就开始积累相关素材和内容;其次是依据性,详细的调查计划包括每次社会调查的具体方式、程序、可以选择的对象及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数据的分析方法等,学生依据调查计划即可顺利完成调查活动;再次是规范性,调查计划应当对学生的调查活动提出要求,包括调查的时限、调查所要达到的效果、调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规范学生的调查行为。

2.科学组织调查活动。

首先,调查目标不能脱离学生所能达到的水平,不能基于成人视角对社会的认识,对学生提出苛刻的调查要求或者灌输过多影响调查客观性的思想和观念,应尊重学生自主发现、认识、理解和思考的权利;其次,调查活动要易于实现,要从学生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入手,选择细节解剖,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轻松付诸实施,不产生畏难甚至反对情绪;再次,调查活动鼓励创新,鼓励学生在调查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不能因为担心学生的“叛逆”思维,而限制其认识上的“非理性”,真理越辩越明,越是多维的碰撞,越能产生明亮的火花,越能帮助学生寻找到最合适的认识和理解。

3.端正社会调查态度。

社会调查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社会,获得课本之外的知识,本身还是一种学习。无论老师还是学生,要本着求益的态度,力求通过调查获得帮助,解决课本所不能解决的疑惑和问题,增强对政治理论的把握和辨析能力;要本着求实的态度,不唯书,不偏听偏信,尊重客观事实;要本着求教的态度,虚心向被调查对象学习,增长见识,开阔思路。

(三)合理引导。

社会调查是政治课的“解剖学”,抽象的理论被活生生的社会生活感性化、直观化、细节化。但是社会生活本身,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及不确定性,社会调查在带给学生认识帮助的同时,社会“恶”的一面也会带来不可预知的负面效应,增加学生的疑惑或者对课本理论的动摇。因此,在调查结果的应用上,应注意合理引导、合理利用。

1.确立客观的认识态度。

不虚美、不隐恶,能够直面社会存在问题。对学生发现的社会问题,允许讨论和争论,肯定青少年敢于思考、敢于质疑的思想特征。老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如何辨识本质之上的种种表象,如何不在现象中迷失。要形成正确的问题导向意识:对社会调查中发现的问题,首先要认清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历史水平,从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问题。认清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发展中国家,前进道路上不可避免会有困难和曲折,社会问题的存在会更好地促进体制改革和制度改良;其次要从历史经验总结反思的高度重新确立对政治理论的认识。要通过对世界历史、中国历史的分析,以及新旧中国的对比,让学生从更宏观的视野体会到现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再次要从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来引导学生认同国家体制。某些青少年的政治漠然,往往是因为其对国际环境选择性围观,只看到好的一面,看不到他国制度的阴暗面或者脆弱面,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客观认识他国制度的优劣。

2.要树立正确的评价意识。

政治教学是对一个人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对社会认知模式的综合教育,这个过程是缓慢而循序渐进的。不能操之过急,忽视政治教育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短期内要求学生在思想认知和政治意识上取得明显进步。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特别是当前中国正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特殊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对于政治准则,要更多地从实践角度认识和理解,尽可能拉近政治准则与社会生活的距离,在坚持政治准则严肃性的同时,赋予政治准则一定的灵活性。社会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客观地认识社会,因此对社会调查成果的评价也应当是客观的,不能仅仅从课本内容判断社会调查结果的对与错,有收获的社会调查都是应当鼓励的。

三、政治教学中社会调查的常用方式

学校教育主要以课堂教育为主,而且政治教育本身是理论性较强的教育,这决定了在政治教学中运用社会调查应当掌握恰当的方式和程度,既要让学生有接触社会生活的机会,更不能过度脱离课堂这个重要载体。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式可以尝试。

(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广泛收集资料,为课堂教育提供基础性调查资料。

例如,哲学的学习涉及各个哲学派别的认识和把握,课堂无法做详尽介绍,但对各个派别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的了解对哲学的学习帮助很大,可以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提前收集和梳理相关资料,形成对各派别的基本认识,这样在课堂上才会融会贯通。如对文化生活的学习,关于习俗、文艺、思想、建筑等传统文化的介绍,书本只能蜻蜓点水,对于学生对加强民族文化的了解及激发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远远不够,可以让他们分小组收集不同方面相关资料,并进行图片文字甚至视频资料的交流。在经济生活的教学中,关于企业经营成功因素的介绍比较有限,远远不能清楚说明一个企业走向成功的必然性要求,可以让学生收集企业经营成功的案例,从案例中总结归纳,以作业形式上交。

(二)通过课堂演示,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足不出户,体验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

例如学习经济生活中的树立正确消费观时,请同学们以小品的方式展示生活中由不同的消费观引起的消费现象,这些小品的素材来自社会生活,幽默风趣,富有针对性。如学习政治生活中对权力的监督时,到底是通过法制还是民主的方式更有效,可组织学生展开辩论,辩论双方罗列各种社会现象,佐证自身观点,使学生们对民主和法制有了非常具象的感受。类似的还可以通过播放能够证明政治理论和观点的电影、视频,或者展示重大事情来龙去脉等,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通过艺术化的提炼和展示,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三)走出校门,直接接触社会,寻找对社会生活最主观、最个性的认识。

例如在经济生活的学习中,对于外汇及汇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到附近的银行进行实地考察,向银行工作人员了解汇率的涨落及对我们生活的具体影响;学习多变的价格时,进行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用品价格变化的跟踪调查和原因分析;学习多彩的消费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班上同学、父母或老师进行调查,了解不同群体在消费观和消费行为上的差异。另外,在学习比较抽象的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时,可以通过访谈的方式,了解父母、亲友工作单位的性质、作用及工资收入;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学习,可以组织学生对人大代表进行采访,了解他们的提案和对现实的影响。

社会调查是让政治理论回归本原、回归现象的重要途径,是帮助学生更简单、更直接、更形象认识和理解政治知识的重要方式。理论与生活,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政治教学一定要架设好这座联结着抽象理论与鲜活社会的桥梁。

推荐访问:社会调查 思想政治 浅谈 实施 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