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疆抗战文学

摘要:抗日战争爆发后,新疆成了全国抗战的大后方。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和影响下,茅盾等大批进步知识分子和文化名人来到新疆,组织新疆各族民众进行抗战文艺宣传,新疆文学艺术等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形成了具有新疆特色的抗战文化,创作出一批反映抗战内容的优秀文学作品。

关键词:新疆;抗战;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1—0143—02

抗战时期,全国人民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民族解放战争的洪流之中,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抗战文学。“作为观念形态的抗战文学主要反映而又给予伟大影响的是一九三七年七月到一九四五年八月中国抗战时期的社会生活,体现它的本质与主流的是反映而又作用于抗日救亡、抗日民主斗争生活的文学[1]。”抗战文学以鲜明的时代、地域特征充实了中国抗战文坛,成为中国新文学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抗战文学随着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全面爆发、发展、胜利而勃兴而扩展而成熟[2]。”这一时期,以反映新疆各族民众抗战救亡为主题的抗战文学也随之兴起。

一、新疆抗战文学概述

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人文环境,使得其抗战文学与国统区抗战文学、解放区抗战文学、沦陷区抗战文学生长的土壤不同。但是,新疆的抗战文学仍然具有全国抗战文学的共性,即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抗日救亡民族解放战争共同的政治目标。中国共产党和新疆实力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内地一批文化名人,如著名文学家茅盾等来新疆进行的文学开拓,推动了新疆抗战文学的发展。

新疆本土的爱国诗人、剧作家的作品,如黎·穆塔里甫的诗作和剧作、祖农·哈迪尔的剧作等,都深刻反映出新疆人民抗战救亡的真实生活。新疆各族民众还通过民歌、民谣等形式反映各族民众的抗战心声,这些文学作品反映出新疆各族民众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表现出强烈的国家意识。新疆的文学艺术家们对各民族传统的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将其赋予强烈的时代感,受到各族民众的热烈欢迎。这些作品多以戏剧的形式通过舞台表现其内容,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抗战时期,维吾尔族诗人艾合买提·孜牙依完成多幕话剧《汪精卫》的创作,这使维吾尔族人民看到了卖国贼可耻的行径,后来他又创作了《黑暗的岁月,光明的人生》。抗战时期新疆文学迅速发展,通过反帝会、各族文化促进会、新疆学院、新疆日报社等文化团体和文化组织创办的文学刊物,如《反帝战线》《新芒月刊》《新疆青年》《新疆妇女》《新新疆》及其他各族文化促进会创办的刊物等都选载了一部分文艺作品,《新疆日报》还专门开辟了“绿洲”“半月文艺”“文艺习作”等专栏,使更多的文学工作者有发表作品的机会,这些报刊成为文艺工作者宣传抗战的重要载体。

从1938年初到1942年下半年,迪化(今乌鲁木齐)的文学工作者以饱满的抗战激情创作了一批很好的文学作品。“在小说方面,如发表在《文艺月刊》上的《苗可秀之妻》(作者飘风),《黑儿的遭遇》(作者尔昌),以及《在后方医院里》,发表在《新疆日报》文艺版上的《小巴郎子牙克西》(作者大方),《一个女青年的心声》(作者巍川),翻译小说《吃草果的人们》(胡昌华译)、《到克里姆林宫列宁那儿去》(于江志译)[3]”,这些作品以反映新疆各族人民的爱国热忱为主线,从不同层面表现新疆人民抗战救亡的激情。

二、茅盾在新疆的文学开拓

1939年3月 11 日茅盾到达迪化,担任新疆学院教育系主任兼教学工作,并担任新疆文化协会的委员长,领导新疆的文化建设,为促进新疆文学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实际工作。文学创作方面,在新疆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创作了散文、诗歌,还有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的文章,内容涉及面广,以反映中国抗战文艺的发展为主。有些文章的论述,如《新疆文化发展展望》《把冬学运动扩大到全疆去》等对新疆文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他认为文艺是反映现实的,抗战时期产生的文艺,无疑应该是反映抗战的,要“把握住后方现实去描写,那么写出来的东西也是抗战的,抗战文艺不一定只限于写前线情形。因为文艺有教育民众、组织民众的作用[4]”。抗战文艺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抗战胜利的前途。他在1939年8月1日出刊的《反帝战线》上,发表了《显微镜下的汪派叛逆》,勾勒出汉奸汪精卫的卖国嘴脸。

茅盾在新疆积极传播中国新文学思想,先后做过《中国新文学运动》及《〈子夜〉是怎样写成的》演讲,发表了《五四运动之检讨》《在抗战中纪念鲁迅先生》《通俗化、大众化和中国化》等,对抗战以来中国文学发展中的通俗化、大众化问题进行探讨。

茅盾在新疆期间,为《反帝战线》和《新疆日报》等报刊撰写了20多篇文章,深刻分析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形势。如发表在1939年的《反帝战线》《侵略狂的日本帝国主义底苦闷》《帝国主义战争的新形势》《日本国内矛盾》等时政评论文章,分析了当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茅盾在新疆历时一年零两个月,主要工作是在新疆学院教学。文化协会成立后,领导文协及所属的文化促进会从事文化艺术活动,举办文化干部训练班。这些学员毕业后分散到全疆各地,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新疆的文化活动,为新疆文艺的发展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

三、抗战时期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家的艺术创作

抗战期间,著名的维吾尔族诗人黎·穆塔里甫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抗战内容的诗歌。主要有:《致人民》《奇曼》《在伟大斗争的怀抱里》《春恋》《我这青春的花朵就会开放》《我们是新疆的儿女》《战斗的灵感》《直到红色的花朵铺满了宇宙》《战斗的波浪》《中国》《战斗的中国妇女》《我们在战斗》《创造解放的花园》《列宁是这样教导的》《解放的斗争》《幸福的凯歌》《我们的买买提——为儿童节而作》《战斗的姑娘》(诗剧)。杂文有《在死亡的恐怖中》《“皇军”的苦闷》《她的前途光明远大》等等。1938年秋,维吾尔族剧作家祖农·哈迪尔创作了四幕四场话剧《游击队员》,1939年,创作了抗日剧本《相逢》。从1936年起,乌孜别克族文学家许库尔·亚里坤创作了《死亡》《上海之夜》《重要文件》《为祖国之耻》《带刺的花朵》等18部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维吾尔族文学家赛福鼎·艾则孜创作了《遗物》《光荣的牺牲》《亚迪卡尔》等以反对日本侵略者为题的作品,作品透出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哈萨克族文学家唐加勒克·朱勒迪,在20多年创作生涯中留下2万多行思想深邃、内容丰富、形式精美的诗歌,他的诗歌被收录在《唐加勒克诗选》中,反映了哈萨克族人民抗日爱国的心声。哈萨克族诗人阿斯哈尔·塔塔乃,陆续发表《让妄图吞没地球的日寇漂在自己的血泊中归去》《两位大力士》《迷路的熊》等诗歌,抨击旧时代的罪恶,呼唤光明与自由的来临。维吾尔族诗人尼米希依提的诗集《巨大的妥协》和《智慧的光辉》,后来均被国民党没收查禁。从事抗战文学创作的还有赫力力·沙塔尔、阿尤甫·满索尔、伊布拉音·努若孜、卡斯木江·坎拜尔、伊布拉音·吐尔迪等人。[5]

新疆的抗战文学,有内地文化名人为新疆文学事业的开拓,更有新疆本土的各族文学家的创作,他们推动了新疆抗战救亡文艺运动的发展。尤其是新疆少数民族文学家创作了一批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爱国文学作品,从文学层面反映出新疆各族人民心系祖国的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2]苏光文.抗战文学概观[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3]昝玉林.抗战文艺与迪化一日[A].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11辑)[C].1985.

[4]陆维天.茅盾在新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5]刘志宵.维吾尔族历史(中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推荐访问:新疆 抗战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