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研究述评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541008)

◆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把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研究文献分成5个领域: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问题与机遇;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中小型企业的生产性服务问题。并介绍各个领域的主要研究结论,从而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经济增长 制造业

上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经济中出现了服务业加速发展而制造业地位快速下降的趋势。服务业内部也开始分化,日益兴起的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扮演了新的动力角色。特别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而快速兴起的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对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起到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重大作用,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已引起我国学者的很大关注,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文献不断涌现。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

由于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演变,新的生产性服务形式不断出现。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界定。从服务的产业来看,生产性服务业是指向三大产业提供生产所需的服务活动、以满足其中间需求的服务行业。

从服务的性质来看,生产性服务业是指那些为满足中间需求、向外部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性投入服务,用于商业运作和更进一步的生产而非用于满足最终消费和个人需要的行业。

从生产性服务业的性质和组成来看,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为最终消费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咨询、信息服务、科技开发、商务服务、教育培训等行业。也有人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八类行业:批发零售业、餐饮旅馆业、交通仓储业、通讯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公共及个人服务业、其他服务业。

若从生产性服务业出现的时间顺序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可分为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等服务行业;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广告、市场调查、会展、会计事务,律师事务和管理咨询等服务行业。

一般来说,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通常提供的服务属于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服务。笔者认为由于劳动分工、经济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当外部交易成本低于内部管理成本时,企业为降低成本、集成外部生产性服务资源而不断把不具竞争优势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分离出去。这些被分离出来的生产性服务便独立发展而形成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一般来说,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直接作为工业企业的技术、资金、人力等的中间投入;作为商品交换过程一部分的流通和金融服务;与新生产结构相适应的人力资本的形成所需要的服务;对整个生产体系进行空间协调和规制所需要的服务。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问题与机遇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与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相比,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存在下述的问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不合理,传统服务业比例偏重,新兴服务业比例偏小,传统服务业饱和,竞争过度,而新兴专业服务的机构和业务的规模都比较小,业务范围狭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关制度和体制不完善,缺乏高素质资本、管理、技术,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低,一些行业(比如金融、保险、电信、会展等)存在政策性进入壁垒和垄断现象;生产性服务业参与全球化的程度较低,缺乏国际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市场规范化程度低,竞争秩序混乱,企业信用度差。

但是,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也有巨大的机遇,这包括:一方面,我国制造业高速发展,制造业规模已居世界第三位,而且正在转变增长方式,即制造业产出增长从以要素投入增加为主要手段转变为以效率提高为主要手段。我国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不但数量大,而且种类和业态多、质量要求也不低。这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极大的市场容量和发展前景。另外,政府高度重视,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便利、资金支持和信息平台,并且正在不断地加大交通、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不断进行制度改革,努力提高交易效率,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

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生产性服务业向国民经济三大产业提供服务产品,它不仅为工农业提供全面服务,也为第三产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服务。当今不同产业发展互动加强,三大产业融合日益加剧,生产性服务业由于对经济效率有直接推动作用,对产业结构有优化作用,而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源泉与动力。

生产性服务业的兴起和壮大,有助于提高最终产品生产过程不同阶段的产出价值和运行效率,使服务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推进剂”。有人通过对多个发达国家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揭示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演变规律: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与人均GDP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在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与人均GDP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是生产性服务业上升、消费服务业比重下降。生产性服务业的高比重,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处于较高层次。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

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于制造业,它在制造业中具有管理、促进和战略功能。

在工业时代,由于生产性服务业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生产制造过程中,它的角色逐渐从充当“润滑剂”的管理功能转变为一种推动工业生产各阶段更高效运行以及增加产出价值(附加值)的间接投入。

在后工业时代,经济发展不再仅仅依靠工业生产,还有赖于其他经济部门,生产性服务因为更全面地参与到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而成为新技术和创新的主要来源和传播渠道,更多地发挥了战略功能和“推进器”作用。

从价值链的构成来看,许多环节明显与生产性服务相关。生产性服务是产品价值的重要构成和产品差异化的主要来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促进、共生发展。制造业发展对服务的需求不是在制造业生产体系外部展开,而是由制造业技术进步、分工深化和管理方式变革所引起的对服务的中间需求扩展所带动,即在制造业生产体系内部展开。这种对服务的中间需求大部分与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信息的搜集、处理、加工和生产有关。因此,这种需求所带动的服务业的发展必将导致制造业生产组织结构变革和分工的深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和制造已经卷入高度相关和相互补充的阶段。现代制造企业已经融入了越来越多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要素,中间需求的扩大是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动力。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运输、电信、商业、金融保险、公共事业具有很强的外部经济性。这些服务业效率的提高能够通过降低交易费用达到降低分工成本的目的,分工成本的降低可以推动分工深化,进而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因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不断加强的相互依赖关系。

中小型企业的生产性服务问题

关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有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技术落后,创新能力差,人才缺乏,管理落后,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等等。这些问题说明我国面对中小型企业的生产性服务供给严重滞后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目前对中小型企业的生产性服务问题的研究文献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从总体上探讨面对中小型企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应该如何发展的政策研究,另一类是针对向中小型企业提供某种生产性服务(主要为融资服务、技术创新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存在的问题的探讨。

中小型企业要做大做强,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资金、技术、人才、物流、信息、管理咨询等方面产生服务需求。按照上述研究,针对当前中小型企业面临问题所提出的对策,如推动中小企业的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重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建立社会化的物流服务体系等,无疑是解决中小型企业所面临的问题的重要手段。但是,当前对于中小型企业的生产性服务问题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短期的和政策性的研究,研究视角偏重于从某个方面提出解决方案,缺乏对中小型企业生产性服务需求的系统调查与分析,而对于中小型企业的服务需求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在国内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结论

我国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影响因素和相关关系已有一定的研究并形成一些政策建议。但总体来看,我国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关生产性服务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还非常有限,尚缺乏足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从研究方法来看,实证研究主要以产业数据统计为基础,从宏观或中观(产业)层面展开研究;而从制造企业的微观层面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研究的文献则极少见。由于我国没有现成的投入-产出表,研究者通常只能以各种统计年鉴为基准,按自己的标准进行剥离。有些种类的生产性服务业没有统计数据,而且生产性服务业外延也存在不同。所以,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研究中,以投入-产出表为基础的研究结论可比性(或信度)差。因此,如何揭示我国生产服务业发展、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的微观机理,将是我国学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欧新黔.服务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J].中国质量,2005(7)

2.胡艳苹.生产服务业的演变规律分析[J].广东经济,2004(6)

3.李江帆,毕斗斗.国外生产性服务业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1)

4.李明春.关于我国服务业发展中几个战略问题的思考(上)[J].中国经贸导刊,2004(12)

5.郑吉昌,夏晴.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分工的深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

6.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J].经济研究,2004(1)

7.刘剑刚.天津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J].宏观经济研究,2004(6)

8.李波.上海加快发展知识服务业的若干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4(2)

推荐访问:述评 服务业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