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体系中的基础产业初探

[摘 要]人类经过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科技的催化作用下,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任何经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相应的基础性产业,知识经济也不例外。文章研究提出知识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为信息业、教育培训业及研究与发展业,并进行论述。

[关键词]知识经济;基础产业;信息业;教育培训业;研究与发展业

[作者简介]陈永清,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福建 福州,350007;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在读博士,广东 广州,510640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6)10-0022-03

人类经过几千年农业经济的徘徊,又经过近300年工业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催化作用下,终于迎来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像一股新鲜血液,给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使人类社会生产走向了知识化的轨道。知识经济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传统经济。它摆脱了传统工业经济以大规模消耗日益短缺的自然资源为代价而求得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旧模式,转而依靠智力、知识技术和信息等无形资源作为增长源,是一种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等环节上的新型经济体系。知识经济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以及科学与经济关系日益紧密化的产物。它以高科技产业为第一支柱产业,以智力资源为第一依托,因而知识经济也可称为高科技经济。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经济形态的形成、发展都有其相应的基础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所谓基础产业,是指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承载作用的产业。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在传统经济形态基础上的飞跃,具有先进性。随着知识经济对传统工业经济的逐渐否定和全面替代,经济体系的产业基础也必将发生相应变化,这是经济系统进化的必然。知识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什么?笔者认为,在特别注重知识的生产、传播、分配和使用来促进经济繁荣的新经济体系中,信息业、教育培训业、研究与发展业必将成为与之相适应的新基础产业。

一、信息业在知识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

信息业,系指与信息的生产、加工、储存、传递、利用等相关的行业的总称。信息业又可以分为三大类:信息产品制造、信息处理和信息服务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进一步柔性化、职能化、网络化、全球化,信息产业越来越显示其在新经济体系中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一)信息业本身的发展对经济繁荣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电子计算机应用的推广和普及,信息产业从无到有,迅速成长,其规模已经超出任何传统产业,成为世界的第一大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成为促进整个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当前,美、日、西欧等发达国家的信息活动产值已占国民总值的40%~60%;在美国,早在1996年新增产值的2/3就来自类似微软这样的信息产业;在美国的劳动力总数中,从事信息工作的人数占60%以上。由此可见,信息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业的推动力将越来越大。

(二)信息业的发达程度决定着知识传播、分配和使用的效率

过去人们对于知识、信息的传播、利用等往往借助于纸、笔和墨等传统工具,因而其传播范围十分有限,效率也很低,人们为获取知识必须付出较高的代价。随着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业的兴起和发展,空间距离大大缩短,知识载体多样化、传播渠道网络化,传播速度加快,大大降低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增加了人们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机会和效率,也提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兴趣,从而使人们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如果缺乏发达的信息业,知识传播、分配和使用的效率必然很低,这样也必将严重影响知识的生产和应用效率。

(三)信息业的充分发展,是人类智慧资源发挥整合作用、创造更多知识的必要条件

知识的生产依赖于人脑,然而,单个人脑的作用是有限的,知识的生产需要信息的交流和外界的激活力。特别是在大科学时代的今天,一切创造发明都有赖于科学工作者的合作和交流,过去那种科学上的“单干户”已不复存在。信息业的充分发展为科学工作者的交流和合作带来了极大方便,为人类智慧资源发挥整合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这些问题的解决越来越依赖智慧的整合作用。而这种整合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业的发达程度。

(四)信息业的发达程度决定了组织在知识经济中的竞争地位和生存条件

知识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其市场面广,变化快,要想在这种新型经济体系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有“超中子弹爆炸”的转型眼光。为此,要求一个组织能及时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从而极大地提高组织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决策的准确度。高度发达的信息业为组织及时把握市场的脉搏,为“黑箱化”决策转变为“白箱化”决策提供基础性条件。在某种程度上,组织间市场竞争的实质也就是信息占有量的竞争,信息占有和利用速度的竞争。因此说,信息业的发达程度决定了组织的命运。

当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信息业发展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信息业的落后已成为制约发展中国家跨入知识经济大门的主要制约因素,成为其经济发展的“瓶颈”。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使之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已迫在眉睫。

二、教育培训业在知识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现代教育是知识经济体系运转的“源”动力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来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把教育摆在相当突出的位置,把教育看成是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动力,特别是20世纪以来,教育,尤其是现代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美国在短短二百多年的时间内由一个英国的殖民地一跃成为当今世界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日本和德国在战后经济遭受重创的情况下依靠教育迅速崛起的事实,充分说明了现代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技术革命的推进,知识经济的出现,劳动者的智慧、知识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在某些行业知识对生产增长的贡献率甚至达到100%的程度。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对于其劳动生产率有极大的影响。据研究,大学毕业的工人能提高工效300%,中学毕业的能提高工效100%,即便是小学毕业的也能提高43%。经济体系的“源”动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劳动力,而是赋予了丰富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劳动力。马克思说:“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95页)。邓小平同志在谈到现代化与教育的关系时也曾明确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57页)。今天,如果没有现代教育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各类人才,不但知识经济将停止运转,就是传统的工业经济也将难以为继。据专家称,传统工业经济“腾飞期”起点的人才阀值为6%,如果人才低于这个值,经济腾飞将难以发生。在对人才要求更高、更多的知识经济中,其比例必然远大于6%。如此众多人才的获得,除了教育别无他途。现代教育已成为知识经济运行的动力源泉,成为知识经济的“发电站”、“造血器”。

(二)现代高等教育是知识经济体系的“加速器”

知识经济的根本性资源是具有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高知人才,而高知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源源不断输送的各类人才保证了知识经济的顺利运行。担负现代高等教育的高等院校不仅是培养和输送人才的摇篮,也是人类重要的科研基地和知识生产中心。据统计,1946年到1978年间,足以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成果70%来自高等学府,这些人才和成果为人类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据一些国家人才开发的经验,一个国家和地区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越多、比例越大,其经济发展速度就越快,二者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加速器”作用。

(三)现代教育是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桥梁”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早已被实践所证明。但科学技术只有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才能发挥其功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知识经济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产业,是高科技经济,因而,高科技知识的产业化就成了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然而,随着科技向更高、更深、更尖方向发展,科技成果的转化变得越来越复杂,对其“媒介”——劳动力的知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如高科技产业同传统产业相比,对科技人才的要求要高出数倍,工程技术人员占劳动力的比例几乎达到70%以上。但劳动力知识素质的提高必须依靠现代教育,没有现代教育科技成果将难以产业化。现代教育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产业化的“桥梁”,是科技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加油站”。

(四)现代教育也是组织获得“学习”能力,成为“学习型组织”以适应新经济环境的基础

在知识经济中,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组织要想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就必须建立学习取向的组织形态。只有比别人学得多、学得快、学的好的组织才能有机会参加竞争,才有可能在竞争中取胜。学习是组织在新经济形态中生存的唯一资本。然而,学习能力的获得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它首先必然来自教育。

三、研究与发展(R&D)业在知识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研究与发展是指增加知识总量(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它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等三部分组成,研究与发展业则是以研究与发展为基础的行业的简称。

研究与发展业是随着科学进步、经济社会前进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7世纪中叶,科学开始摆脱那种只有少数有钱人或有闲人凭兴趣和爱好的业余活动状况,建立起专门的机构和组织。20世纪初,研究与发展业得以形成,开始时不为人们所注意。二战后,研究与发展业得以长足发展,社会对研究与发展业的投资剧增,研究与发展成为世界上备受关注的行业。据统计,1896年,全世界研究与发展业经费不到50万英镑,而到1953年则达到20亿英镑以上,增长约400倍。目前,发达国家的R&D投资高达GNP的2.5%~3.0%。R&D业之所以能得到如此快的发展,成为一种广泛的职业,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是因为它们创造的经济效益要比社会付出的研究费用高10倍、20倍甚至100倍。R&D业不仅本身成为当代最重要的经济部门,更重要的在于其创新的成果还带来渗透与倍增效应,如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导致了整个经济结构的变化。

知识经济是大科学与大经济结合而产生的新型经济,其生命力在于创新。因此,无论从产生还是发展的角度看,知识经济都离不开R&D业。R&D业的发展为知识经济不断提供新的思想、新的原理、新的方法和新的技术,从而保持知识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当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科技、经济及社会上的巨大差别,无不与R&D有关。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R&D业的滞后是其知识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如不注重R&D业的发展,其经济地位必将受到巨大挑战。

发展R&D业,除了通过现代教育造就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优秀人才之外,还必须加大“公共实验室”、“工程试验中心”等研究基地的建设力度,只有高素质的人才与现代科技试验手段的结合,才能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知识、技术,推进知识经济的持续发展。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知识经济 初探 体系 基础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