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学》公共课教学思路探讨

【摘 要】《现代教育技术学》在大多数高师院校被确定为师范类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文章针对学习目标不明确、内容缺乏针对性、实践教学不充分等问题,从建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培养应用能力三方面出发对该课程的教学思路进行了有益探讨。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高师院校 公共课

基金项目:宝鸡文理学院重点课题(课题编号:ZK0967)。

一名教师的发展至少要经历职前培养、入门学习和在职发展三个阶段,其中职前培养尤为重要,是促进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基础。为了更好地优化教师的职前教育效果,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并能够有效地促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合格师资,目前我国大多数高师院校针对师范生均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学》公共必修课。该课程由教育技术理论基础、教学设计、媒体技术的应用等主要教学框架组成,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具有密切的联系,是促进学习者将所学理论实践应用的学科之一,提高师范生专业化培养的课程之一[1]。但是由于该门课程内容、学时数、学习者的重视程度等方面的问题,所以教学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针对以上问题以及个人的教学经验,笔者提出有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学》公共课教学的一些新思路。

着眼于现实,帮助学习者形成学习目标

学习者有目标的学习,能感到内在需要学习的动机水平是较高的,可是在大多数师范院校中《现代教育技术学》虽然是公共必修课,但是学习者由于目标不够明确,不能将学习与自身的需求建立关联,因此重视程度不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的产生。为了更好地帮助学习者形成动机,应着眼于社会现实,采用相关策略帮助学习者形成学习目标,使学习者明确“为什么要学”,以激发其动机形成[2]。

1.指导学习者解读文献政策,促进其宏观学习目标形成

针对学习者学习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在《现代教育技术学》课程教学伊始,教师要提供给学习者相关的教育信息化政策文献资料,并引导他们分析了解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步伐,使其了解自身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引导学习者讨论分析他们未来的工作环境,从宏观的角度促进学习者了解和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学》课程对其未来工作的必要性,形成宏观的学习目标,促进其有效学习。

2.引导学习者参与实践,促进其具体学习目标形成

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实践学习,督促学习者利用假期或者周末的时间,通过访谈、参观等方式去调查或了解所能接触到的中小学教学媒体拥有与利用的情况。并且可以根据教学安排,在课堂上请同学们将相关的调查结果进行分享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时常提醒学习者注意能够接触到的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情况,不管是通过与学校教师、学生的交谈,还是通过自己的观察,总能获得相关信息,从而更真实地认识自己以后的工作环境。教师也可以把所搜集到的有关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的资料向他们展示,并且整理总结调查结果与学习者一起分析讨论细化。使学习者更为具体地认识学习该课程的意义,帮助学习者细化学习目标,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

着眼于学习者,根据专业特点安排教学内容

在任何教学中,学习者的背景经验以及专业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都会对学习产生相应的影响。可是在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学》公共课教学中,多数都选用现有的教材,教学内容大而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也多采用一刀切的方式,针对各个专业采用的是同一教学内容,从而影响了教学的针对性,阻碍了教学效果的产生。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应该明确“学什么”,因此要针对学习者的专业特点调整并安排教学。

1.遵循《标准(试行)》编排选择教学内容

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颁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标准(试行)》中明确提出教学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涉及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等四个能力维度。该标准的建立对于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主要源泉,该标准同样对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该标准的提出为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指导,为合理规划师范生教育技术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各学校可根据自身发展特点以及重点培养目标,以《标准(试行)》中教学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依据建立校本课程,从而突出培养特色,并且实现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良好接轨[3]。

2.遵循“教师传送信息=教学目标信息-预测学生信息”的原则,重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学》的教学多为公共课性质,涉及的学习者众多,专业背景各不相同,在具体教学中应该按照学习者专业知识的不同调整和选择教学内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学习,尽量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如: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因为他们有了较强的技术,因此在学习计算机辅助教育方面的内容时,重点不是媒体技术的讲解,而是通过案例进行理论教学以及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的分析,从而促进学习者将所拥有的技术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再如,对于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他们已经拥有了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因此针对理论基础部分的教学,只需要对相关理论基础对教育技术学的影响进行分析讲解即可,不必对所有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详讲,既完成了教学目标也节省了教学时间。

着眼于实践,促进学习者应用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桥梁学科,具有明显的应用性特点。在目前已经开展的实践教学中主要是以上机实验为主,忽视了《现代教育技术学》的实践目标,甚至有的学校因为课时以及设备的限制不开设实验课,不能很好地达到培养学习者应用能力的目标。可是《现代教育技术学》课程教学中必须要关注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促进学习者应用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因此要着眼于实践,对该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安排。

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学》课程的梳理,结合培养目标,其实该课程的实践内容主要涉及到常规媒体的操作、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以及教学设计能力的运用等三个方面。

1.常规媒体的操作

目前该部分实践内容主要是计算机操作,在这方面,因为计算机操作应用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已经学过,而且随着社会信息化步伐的推进,目前在高校中学习者拥有个人电脑的比例也逐年提高,因此这一部分可以不必单独开展可以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相结合进行。

2.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该部分是《现代教育技术学》最容易被认可,也是最容易体现教育技术特色的实践教学领域。这部分内容与第一部分的常规媒体操作方面的计算机操作联系较为紧密,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结合学习者的不同专业,布置相关资源开发任务,如开发设计本专业的课件、资源库、网络课程等。该方式既可以解决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方便管理。而且在任务分配中可以将学习者划分为若干个小组,采用小组协作式学习[4],既促进了学习者学习任务的完成,也促进了学习者协作能力的培养。

3.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理论的学习给学习者提供了各种教学设计思想过程、模式等,为促进教学方案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它是与传统教学以及教学实践结合最为紧密的部分,而且也是教育技术学中最为主要的桥梁。教学设计包括以“产品”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及以“系统”为中心三个层次,涉及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因此教学设计能力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今后师范生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因为教学设计能力涉及到教学各方面,所以在教学中要统筹规划,详略得当,不能一把抓。针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现代教育技术学》中的教学设计能力,主要是以“产品”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产品”为中心这个层次可以与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中的实践活动相联系,指导学习者在课件、资源库及网络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关注教学设计思想及理论的应用,引导他们有效设计。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能力培养,可以与师范生的微格教学和教学实习等环节相结合,在课时较为紧张的时候通过其他实践环节来分担教学任务[5],既可以促进学习者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能促进师范生培养的系统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在《现代教育技术学》的具体教学环节中,最为可行的是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因此要依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融入媒体操作以及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

结 语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促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关键要素之一,因此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有效促进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不仅仅是现代教育技术学课程教师一个人的工作,而且需要各方面人员的通力合作,从自身出发重视和讨论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才能为信息时代培养更多合格的师资,为推进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李兆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5):88-91.

[2]刘倩,郑燕林.面向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混合学习模式的设计[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1,(6):39-41.

[3]刘春志,章伟民.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内容组织的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1,(3):54-57.

[4]王纬,王妍莉,田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1):116-120.

[5]杨九民,王继新,李文昊.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体系的重构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9,(1):103-107.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 陕西宝鸡

推荐访问:现代教育技术 课教学 思路 探讨 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