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秦汉两朝陶制工艺艺术

摘 要:秦汉两朝是我国民族艺术风格确立与发展的极为重要时期,其中尤以各类陶制品为甚,它们发展迅速,种类繁多,从王公贵族到普通百姓生活处处可见,为此后两千年封建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陶塑;砖瓦;陶器;秦汉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149-02

中国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的统一,社会较为稳定,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客观上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使社会经济日趋繁荣。秦汉采用封建集权制度管理国家,许多重大的社会活动和工程建设,都由中央组织,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筑长城、宫殿和陵墓等,这种集权政治制度,反映在工艺美术上则是它的统一性和巨大性。西汉时期中央和地方还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手工业生产,加上生产技术的提高,使工艺美术在前代的基础上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尤其是秦汉时期陶制工艺技术高度发达,且种类众多,具体说来可大致分为以下几大类:陶塑、砖瓦、陶器。

一、陶塑

公元前383年,秦献公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明令禁止用活人殉葬,改用陶人俑代替活人殉葬,俑的大量使用宣告了奴隶社会人殉制度的终结,它的出现是奴隶社会被封建制度所取代的标志,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陶塑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国古代雕塑区别于西洋雕塑的一个重要类型。我国古代的陶俑反映的生活面十分广阔,尤其在盛行厚葬的汉代,封建统治阶级想把生前拥有的东西全搬到冥界,供他们继续享用。他们除了把金银玉带到墓中,还把一些难以下墓的如奴婢、仆役、仪仗队、乐舞百戏、谷仓、马车、珍禽异兽等都制成陶俑式样,随葬入墓。而举世闻名的秦始皇兵马俑表现出了秦朝陶塑工匠的高超艺术水平,陶俑陶马和真人真马相仿,形象塑造生动,艺术手法为写实,兵马俑崇尚写实,手法严谨,性格鲜活,形象生动,在总体布局上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它规模大,数量多,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塑造的,艺术手法细腻、明快,手势、脸部表情神态各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显示出泥塑艺术的顶峰。

两汉时期葬制文化中对孝、廉、忠、义的重视成为仕途、仁德、人品的行为标准,使得厚葬之风盛行,造就了陶塑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汉初的陶塑,体型高大,注意细节,形象逼真,生动活泼,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表现了我国陶塑深沉博大的民族风格,起到了记事表功的效果。到了西汉中后期,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人民生活比较安定富足,官僚地主阶级的财富积累愈来愈多,社会风气逐渐腐败,官僚地主阶级追求享乐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殉葬的陶塑题材更为广泛,体现了官僚地主阶级所拥有的财富:奴婢,谷仓,家畜。大的官僚地主阶级陪葬还有击鼓俑,抚琴俑,舞蹈俑,吹奏俑,背娃俑。这些陶俑被塑造得惟妙惟肖,在反映当时官僚地主阶级的腐化生活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风俗习惯和社会的经济水平。

汉代陶俑不追求将人物塑造得形肖俱全,与秦俑相比更注重写意,没有刻意求工,摒弃琐碎细节,所以选材更加自由,风格更加生动。汉俑形象塑造单纯大的结构起伏清晰流畅强调整体的力度与节奏,通过优美的曲线,流畅的外型显示了汉俑大圆则方的表现形式,体现了汉文化的包容和团结一致的精神,同时汉俑体现的大圆则方的道理寄喻着生生不息的人生理想是汉代视死如生人文观念的延续和光大。古代雕塑艺术的传统无论是大件或是小件的陶塑作品,其特点表现的主要目的是表现事物的内在精神,而不是光停留在冷淡地进行外形的摹拟上。汉代美术创作的重点是在于题材意义,注重思想的表现,题材表现的范围相当广阔,作为艺术的内容则是汉代阶级社会向上发展时期所产生的意识形态,所以汉代美术不仅在美术传统的形成上,也在古代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不断发展中,起着一定的积极的作用。

二、砖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统治阶级大兴土木使得秦汉时代的建筑用陶有了巨大的发展。建筑用陶在当时的陶业中,不论是生产规模还是产品质量都有了显著的进步。砖瓦是建筑的基本材料,我们常用“秦砖汉瓦”来赞美秦汉时期建筑用陶所达到的高度水平。秦汉时期的砖瓦为瓦当与画像砖。瓦当,俗称瓦头,是简瓦下垂的部分,是中国建筑用的一种陶制品上面常有装饰性的图案和文字。它既便于屋顶漏水,又起保护屋檐的作用,同时还能增强建筑物的美观。画像砖是用于建造祠堂、墓室及石阙的建筑材料。

秦瓦图形有兔、鹿、牛、马等品种繁多;秦代瓦当以莲纹、葵纹、云纹最多;秦宫遗址出土的巨型瓦当饰以动物变形图案。秦代瓦当的纹样,主要有植物纹、动物纹和云纹三种。还出现了文字瓦当,例如“羽阳千秋”、“千秋利君”等,字体多是较典型的小篆书体,行款亦较固定,少见图案。秦砖纹饰主要有米格纹、太阳纹、平行线纹、小方格纹等图案以及游猎和宴客等画面。也有用于台阶或壁面的龙纹、凤纹和几何形纹的空心砖。有的秦砖上刻有文字,字体瘦劲古朴。

汉代是我国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社会的享乐厚葬之风日趋炽盛,这给画像砖开辟了市场。汉代使用大量的画像砖来装饰墓室,它的内容丰富到几乎可以完整的反映整个汉代的社会生活风貌。两汉时期的画像砖有汉画砖、空心砖、彩砖、雕刻砖、门砖、地砖、壁砖、井砖等十几种,内容丰富,大致可分为铭文、神话、人物、动物、植物、钱币等。纹饰花样有乳钉纹、云纹、环纹、璧纹、网格纹、几何纹、菱形纹及刻画符号等二十多类。就动物而言有龙、虎、朱雀、玄武(蛇缠龟图)、单凤、双凤、马、鱼、鹰、蛇、兔、鹿等,多姿多态。汉代的瓦当以动物装饰最为优秀。王莽时期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当,形神兼备,力度超凡,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还有各种动物、植物等纹样,如龟纹、蚊纹、豹纹、鹤纹、玉兔纹、花叶纹等,汉代瓦当中,以文字瓦当的数量最大,特点是在形制上分区划界,中心是乳钉与联珠,给铭文安排一个固定模式,在此范围内作上下左右的变化。文字数目不定,最长可达十多字,例如“千秋万岁”、“长乐未央”、“万寿无疆”等,字体有小篆、鸟虫篆、隶书等,布局疏密相间,用笔粗犷,成为中国陶制品中独具魅力的珍藏。

古代工匠在瓦当这一普通的建筑物构件上,在那小小的圆形、半圆形空间内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出丰富多彩、争奇斗艳的艺术世界。通过瓦当上的动植物图像、几何图案和文字等纹饰来美化建筑,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和审美情趣,创造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瓦当艺术。画像砖集绘画与雕刻于一体其表现形式与艺术效果具有雕刻与绘画的双重艺术特征。

三、陶器

秦汉时期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有的泥料很精细,有的则掺有细砂,由于陶土中氧化铁含量和烧成气氛的差异,颜色也就不同,除灰陶外,还有红陶和黑陶。以质地来分有硬陶和软陶。硬质陶为生活用具,软陶往往涂朱绘彩,装饰繁缛,为殉葬用的明器。秦代陶器的品种繁多,大多仿自铜器的造型。秦代陶器以关中秦故地的陶器为代表,典型器物有茧形壶、盆、鬲、釜、盂、豆、罐、瓮、仓等。许多器皿有其特殊的外形,如茧形壶,又习称鸭蛋壶,腹部向两侧横延,酷似蚕茧,又似鸭蛋,因以得名;窖底盆,口和底均似椭圆形,口缘外卷,腹部略向外突,厚实坚硬,可能为贮粮之用;陶仓为明器,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陶仓器身较矮,上有模拟平顶斜坡式的圆形屋顶,仓身正面中间开有一个扁方形门洞。秦代陶器质地细腻,颜色多为浅灰色,原料经过良好加工。一般用泥条盘筑法成型,也有的用陶轮成型,弦纹装饰在陶轮成型过程中作出。

经过战国、秦和西汉,瓷器的制作技术在不断提高,逐渐摆脱了其原始状态。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瓷器的烧制工艺得到一次飞跃性进步,其标志是制造出了青瓷。东汉时期,由于对制瓷原料进行精选,对胎釉配方加以改进,并且改造了窑炉结构,使得烧造技术大大提高,终于烧制出完全符合瓷器标准的青釉瓷器。青瓷的器形主要是广口、扁圆腹、平底的四系罐。东汉青瓷的出现表明中国的制瓷技艺已经成熟,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东汉时期还制造出一种黑釉瓷器。这种黑釉瓷对原料要求不严格,胎釉质量及工艺都不如青瓷,正因为它较粗陋,在民间有广泛的发展前途。

四、总结

秦汉时期富有艺术价值的陶制工艺品,为我们研究秦汉时期的社会面貌,各阶层的生活情况以及文化,绘画,艺术等,提供了形象可靠的资料,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薛永年、罗世平主编.中国美术简史(增订版).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02.

[2]李净.秦汉陶俑艺术的比较研究.城市研究,1995.03期.

[3]周俊玲.秦汉陶仓上的动物造型及其审美意蕴.四川文物,2010.05期.

[4]周晓陆.关中秦汉陶录_农史资料读考.农业考古,1997.03期.

推荐访问:秦汉 初探 工艺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