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区域产业重构

摘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背景下,北京市西城区应结合北京市的功能定位,在明确自身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对区域内进行产业重构。结合区域功能定位,未来,北京市西城区的产业发展应以做好“四个服务”为根本导向,明确“金融+文化”双主导产业战略,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同时,更好地履行首都功能核心区的特殊使命。

关键词:城市功能定位;产业重构;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3157(2018)21 -0053-05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市西城区的城市功能定位及城市功能分析

1.京津冀协同发展下西城区城市功能定位

北京市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其功能是做好“四个服务”。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来,在北京市全面推进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前提下,西城区肩负着实现北京功能定位和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排头兵”责任,始终把服务国家战略与服务首都发展大局作为第一要求,把保障首都职能履行作为第一责任。

2.北京市西城区的城市功能分析

分析北京市西城区的功能定位,要考虑以下三个维度:首先是首都功能,即北京“四个中心”的功能,这是最核心、最特殊,并且主导北京未来发展方向的功能,其他功能都将围绕这四大功能运转。其次是服务于首都功能、并与之关联紧密的行政事业功能;第三是服务于前两个层次、与其需求相适应的城市一般功能,比如生产、生活、流通等功能。

(1)首都功能

首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核心城市,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所在地,起着统筹、管理国家各项事务的作用。因而,政治中心功能是首都首要具备的功能。此外,首都在一个国家经济、文化和社会层面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政治中心功能的基础上,通常衍生出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

政治中心功能方面,北京市西城区是中国政务核心区的所在地,聚集众多中央国家机关,承载的政治中心功能举足轻重。

文化中心功能方面,西城区是古都北京的发祥地及核心地带,历史传统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是北京市的“文物大区”之一。

科技创新中心功能方面,作为北京中关村“一区十园”的西城德胜科技园区,自主研发能力较强,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始终居中关村“一区十园”之首。

国际交往功能方面,西城区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聚集地,不少中央机关均设有国际交往中心,西城区承担政治交流的功能也极为显著。

(2)非首都功能

除保障首都功能实现外,北京市西城区作为中心城区,是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类资源高度集中的地区,各种经济流利用地处城市中心区部位的优势,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优化组合(于连莉,2006)。因此,西城区还具备生产、生活、流通等其他方面功能,尤其是在金融、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金融功能。北京市西城区的金融业规模在北京市名列前茅。从全国范围看,与上海、深圳相比,北京的优势在于依托首都政治中心地位,聚集著中国几乎所有的金融决策与监管机构,大量商业金融机构将其总部设在北京,几乎所有的金融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都出自区域内的“金融街”。因此,对于西城区来说,不仅不应该对金融业进行迁移和淡化,而且应进一步强化其作为金融决策中心的定位。

行政功能。北京市西城区聚集着大量国家党政机关,同时还存在众多市属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总部。有数据显示,北京近二环内就存在数百个行政机关事业单位。

教育功能。北京市西城区作为中心城区,聚集着众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西城区义务教育质量水平在全市范围内首屈一指,在全市范围内极具吸引力。

医疗卫生功能。北京市西城区医疗卫生机构众多,医疗资源优势明显,过量承载了医疗卫生服务功能。

交通功能。北京市西城区交通路网发达,拥有西直门和动物园两个立体交通枢纽,区内道路设施完备,土地资源紧张,人流量、车流量巨大,超负荷承担着区内交通和过境交通压力,交通拥堵成为最大的城市问题之一。

流通功能。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商务服务等流通功能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西城区仍拥有官园等批发市场;拥有西单购物中心、百盛购物中心、嘉茂购物中心等大型零售商场及全国性的旅游购物胜地。

生产功能。城市生产的功能主要以工业为载体。北京市西城区内的工业企业少,从业人员也较少,且绝大多数都是电、水以及部分食品制造业等维持西城区日常生活正常运转的部门。

文化体育和娱乐功能。文化活动包括公益性文化和经营性文化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娱乐功能主要由电影院、网吧、歌舞厅及其他娱乐场所承担。

二、城市功能定位调整对西城产业重构提出要求

1.北京市西城区产业发展分析

(1)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初步统计,201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33.6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04.3亿元,比上年增长6.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229.3亿元,比上年增长6.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1.4%。根据北京市统计年鉴资料,自2010年北京市西城区与宣武区合并以来,西城区经济总量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10年~2015年按现价计算年均增长9.71%。“十二五”期间,西城区经济总量占全市的百分比持续下降,从2010年的14.6%下降至2015年的14.2%,这是西城区在服务首都功能、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体现。

(2)产业结构效益高

“信息熵”是美国数学家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提出的一个抽象数学概念,可以用于衡量系统的有序性程度。一个系统越是有序,信息熵越小,反之,则越大。借助于信息熵视角对地区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时可知,当某地区三次产业发展的协同性越好、结构效益越高,则该地区按三次产业比例计算出的信息熵越低,反之,则越高(刘刚,2012)。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下,协调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中心内容,通过测算产业结构信息熵,可以探究西城区三次产业发展的协同性和结构效益,以此来度量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水平。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H 表示产业结构信息熵,Pi 为三次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H 越小,则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越高,反之H 越大,则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越低。

通过计算,北京市西城区2015年产业结构H值为0.3036,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合理,说明西城区产业结构效益较高。通过与北京市其他区之间的比较发现,西城的产业结构效益和合理化程度低于东城区、朝阳区,高于其他区,也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

(3)服务业发展水平高,行业发展不均衡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西城区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产值占比较2010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产值占比相应下降1.8个百分点,如图2所示,2016年,西城区的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1.4%。

从各行业发展看,如表1所示,“十二五”期间,西城区的工业和建筑业增加值分别下降了1个和0.8个百分点。服务业中,金融业发展一枝独秀,201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5%,比2010年提高了6.3个百分点,同期交通运输、信息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等行业增加值占比有所提高,而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等行业增加值占比有所下降。

(4)行业经济动态调整,部分行业经济效益不高

根据《西城区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3年末,北京市西城区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43087个,比2008年增加了9579个,增长了28.6%,其中法人单位数排名前5的行业分别为:批发和零售业12550个,占29.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1603个,占26.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4168个,占9.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133个,占5.0%;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2095个,占4.9%;金融业法人单位为601个,占法人单位数的1.4%。从产业活动单位数看,2013年末,西城区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活动单位9196个,其中批发和零售业2849个,占3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362个,占14.8%;住宿和餐饮业1015个,占11%;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957个,占10.4%;金融业651个,占7.1%;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352个,占3.8%;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347个,占3.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59个,占2.8%。

从法人单位创造的增加值看,2013年平均每个法人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排在前列的是:金融业20078.52万元,工业5935.8万元,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2933.64万元,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1167.64万元。从单位从业人员创造的增加值看,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的增加值为25.03万元,略高于第三产业的人均24.07万元。从行业分布看,金融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的增加值58.14万元,高于其他行业。其他行业从业人员人均增加值較高的有:工业31.96万元,批发和零售19.58万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9.01万元,房地产业18.66万元,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8.13万元。

结合首都功能定位,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快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服务立区,金融强区,文化兴区”战略取得成效的共同作用下,北京市西城区产业呈现金融业持续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持续调整的发展态势。如表2所示,2015年单位法人所创造的增加值,排名前列的分别为金融业,工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单位法人增加值分别为24285.02万元、5701.34万元,3270.39万元、2336.71万元、1419.68万元。从单位从业人员创造的增加值来看,金融业、工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及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于前列。

2.北京市西城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发展,人口、资源的过度聚集,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北京市西城区“大城市病”越发突出,制约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对履行服务首都、服务生产和生活等城市功能形成了挑战。

(1)城市核心区功能模糊,首都功能发挥受阻

北京市西城区的功能现状集中体现为首都功能受阻、非首都功能泛滥、产业发展参差不齐。首先,从第二产业看,西城区的工业部分以总部企业为主,但遗留了部分低端的制造企业。从第三产业看,零售和批发业、仓储和邮政业、医疗服务业等催生的“七小”业态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西城区首都功能的良好运转。另外,尽管金融业中的决策功能优势明显,但其中的一些服务机构,如金融电子化后台服务、软件与程序设计、呼叫中心等,在中心城区占用较多的土地和人力资源,对首都功能的实现产生了负面影响。其次,北京市西城区产业发展参差不齐。一方面,西城区打造了金融街、广安产业园、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等金融、高新技术、文化创业街区,聚集了优质企业;另一方面,辖区内也存在大量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部分街区存在无证照经营、“七小”等业态。非首都功能泛滥使城市主要功能被削弱、挤占,不利于首都功能的发挥。

(2)产业无序发展引致流动人口增加,导致人口疏解压力大

北京市西城区低端产业的聚集及发展,吸引了众多低收入就业人口和流动人口,使得区域内人口过度集中且高度流动。2015年底,西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29.8万,常住外来人口31万,占西城区常住人口的24%。西城区的人口密度高达25688人/平方公里,位居全市第一。根据西城区有关统计显示,2015年已录入市流管网络平台的流动人口24.6万人中,来京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共20.8万,占84.3%。根据西城区流动平台上登记显示,近1/3的流动人口从事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行业。众多与首都功能定位不相符合的产业带来大量流动人口,为西城区人口调控带来压力。

(3)与北京市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相似系数是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的度量方法。相似系数通常介于0 和1 之间,相似系数等于1,说明两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完全相同;相似系数等于0,说明两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完全不同。产业相似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XAi、XBi表示分别表示A、B两地第i个行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计算结果显示,2015年西城区与北京市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773414,较高的产业相似系数表明,作为北京市的首都功能核心区,西城区与全市的产业同构现象较为严重,说明西城区的产业结构特点、核心区定位不突出。

(4)产业结构与北京市西城区首都功能定位不一致

产业的发展与功能的发挥两者互相影响,城市基本功能的实现需要产业的支持,但是产业的无序发展会带来人口、资源、交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影响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做好“四个服务”及提升居民生活性服务业是西城实现城市功能的必要产业;金融业是西城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为首都功能的运转提供了保障;文化产业是西城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责任所在;而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教育业、医疗卫生等服务功能的过度聚集与西城区功能定位不一致,相关产业发展影响到了首都功能的发挥。

(5)部分与首都功能定位不相符的产业对北京市西城区的贡献有限

行业增加值、税收贡献、就业吸纳等指标反映着产业对本地经济贡献的大小,一般来说,能耗低、产值高、税收贡献大、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产业经济贡献度高,竞争力强。根据郑新业、魏楚等人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北京市西城区的工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产业,尽管在京津冀地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对西城区整体贡献度较小。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行业不仅竞争力弱,且对西城区的发展贡献有限。这些产业既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又对区域贡献较小,是疏解的重点对象。

3.产业重构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西城区实现城市功能定位的必然选择

产业重构放在一个空间概念中,指的是对区域内各行业进行调整,推动产业内部结构优化,提升地区产业竞争力。

(1)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为西城产业重构创造了条件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要强化“四个中心”建设,加强与津冀两地的互联互通,西城区可借此机会,加大区域产业重构力度。在建设过程中,结合区域生产和服务需求,对区域产业发展做出更灵活的选择,对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以及对地区经济和社会贡献度较小的行业,可利用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发展机会向周边地区转移输出,实现产业带动人口疏解,从而缓解人口、交通、资源和环境压力;而这些行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则可以通过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所提升的区域通勤能力和物流水平,从京津冀其他地区获得,将行业发展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同时,通过加大对周边地区的投资,提升周边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也将有利于缓解中心城区因教育、医疗资源优势聚集带来的系列问题。

(2)履行首都功能定位要求产业重构

作为首都核心区,北京市西城区的城市发展要服从首都“四个中心”建设,产业空间聚集,带来大量人口聚集,有碍于首都功能的实现。对不符合西城区功能定位、对区域经济和社会贡献度低、且可从周边其他区县获得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均可通过与京津冀其他地区合作,进行疏解或限制其发展规模,通过产业的转移完成人口疏解任务,保障首都功能的实现。截至2016年底,西城区常住人口总量为125.9万人。根据北京市《“十三五”规划》提出的要求,西城区到2020年要实现常住人口比2015年减少约20万人。要完成这一人口调控目标,主要是依靠对常住人口的增量控制和存量疏解,其中,存量疏解主要靠产业调整与优化。当前,西城区通过产业转移或升级等方式,将动物园批发市场、小天意等批发市场迁往天津卓尔商城、河北白沟等周边城市,取得了一定的人口疏解成效,更好地履行首都功能,保障首都功能的实现。

(3)新的城市发展定位要求进行产业重构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北京明确了“四个中心”的城市定位,并明确东城、西城作为城市核心区,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是体现国家形象和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地区。西城区“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西城区要全面实现区域发展转型和管理转型,努力走出一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新路。新的城市定位要求实施新的产业发展战略,必须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向疏解功能、调控人口、瘦身健体谋发展转型;从关注量的扩张向重视质的提升转型;从更多关注经济增长向更加注重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方面整体协调发展转型。必须从偏重政府管理向政府、市场、社会公众多元参与、共建共享转型;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管理、精准服务、智慧运行转型;从单纯满足需求向注重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并重转型。

三、北京市西城区产业重构的建议

总体而言,北京市西城区的产业重构,取决于首都功能定位、产业发展的现状、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产业协同发展的目标等。通过此前的分析,西城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必须符合首都核心区的城市功能定位,满足高效服務和充分保障“四个中心”功能的正常运转所需,满足作为城市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能所需,为此,依据必要性、重要性原则,我们提出未来西城区的产业发展战略:以做好“四个服务”为根本导向,明确“金融+文化”双主导产业战略,重点发展政务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金融业、文化产业。

同时,为保证城市正常运行,属于城市存在和发展须臾不可缺少的功能,如水电、气暖、交通等公共基础和公共服务功能是需要保证的,不能疏解;如教育、医疗等基础产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通过加大对其他区域的投资,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后,将有效降低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将相关的产业维持在当前的发展水平或适当缩小其规模;而对于那些与首都功能定位不相符合的产业,如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等,则需要在区域范围内实现转移,以此保障首都功能的正常发挥。

1.北京市西城区未来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北京明确了“四个中心”的城市定位,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其功能是做好“四个服务”。因此,为中央国家机关正常运转而提供的政务服务业和为辖区内普通居民提供的生活性服務业是根本,是需要重点保障的;其次,作为一个经济区域,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充分发挥区域金融业这一优势产业,使其成为区域财政的来源,才能保证区域其他功能财政支出;最后,以源远流长、别具一格、特色突出的西城文化为干,对区域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及开发,不仅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凸显首都“文化中心”的地位,提升整个国家的软实力。

2.未来北京市西城区各产业发展方向

(1)以政务服务业为本,保障首都功能实现

北京市西城区是我国中央机关和各行政部门聚集的地区,是“四个中心”的集中承载区,西城区应围绕“四个服务”定位强化多元服务体系,强化服务能力,服务好中央机关、驻区单位,发挥“政治中心”功能,始终把服务国家战略与服务首都发展大局作为第一要求,把保障首都职能履行作为第一责任。一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随着非首都功能的疏解,空间资源的腾退,优先保障中央国家机关的办公用地,为其职能的发挥提供基础保障;二是要建立多元化和精细化的专项服务支持和一般性活动支撑,如建立更多专业化的智库机构、咨询单位,为驻区中央国家机关单位提供决策咨询支撑。三是要充分利用西城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组织更多的国际人文交流活动,服务国家外交、首都外事,加大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对外交流力度,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2)以提升生活性服务业为基,便利辖区城市居民生活

除了服务中央机关及其行政部门外,北京市西城区还应该大力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满足辖区内广大居民不同层次的日常生活需要。当前,西城区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很大,辖区内居民既有北京最富裕的群体,也有最普通的市民,高收入者与中低收入者并存,由此导致居民生活服务消费分层现象明显。从总体来看,西城区生活性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不高、发展比较粗放、业态相对低端。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一是要保障最基本的生活性服务业。随着北京市加大人口调控力度,部分在老旧小区为百姓服务的“七小”等规模较小店铺的拆迁、以及“开墙打洞”行为的整治,部分行业的撤销对居民日常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政府需要通过城市化精细管理、大数据等现代网络技术,准确掌握辖区内的居民基本生活情况,通过打造“百姓生活服务中心”、新发地蔬菜直通车、连锁企业入社区等方式,在满足居民基本有效需求的基础上提升生活服务品质;二是注重高附加值、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的打造。根据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提高,人们的需求结构将经历基本必需品、高级必需品、更高级产品的转变过程,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作为国际化都市,辖区内有部分高端人群,未来必将吸引更多国际友人,因此需要打造西单购物中心、大栅栏北京坊等一批高端消费场所,以满足辖区高端人士的高品质追求,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不断提升其经济贡献度。

(3)以做强金融业为源,形成其他功能财政支出基础

金融业是北京市西城区的支柱产业,是西城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方面,做好“四个服务”,疏解非首都功能、整治低端业态,均需要相应的财力支撑;另一方面,金融业在西城区已经形成发展的规模优势,金融街在国际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西城区应该继续巩固金融业发展优势,充分发挥金融街国家级金融管理中心作用。一是积极争取高端总部落户西城,既包括类似像亚投行总部这种国际化地位的巨型机构,也包括各种商业性的金融机构,同时还包括各类风险投资机构、股权投资基金、各种现代保险机构及相关产业的企业总部等,加大力度发展新兴金融业态。二是要围绕平台化战略,利用好金融街资源,为区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大与区域文化产业的融合、与京津冀各金融聚集区展开信息和业务共享,整合三地金融资源,为整个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三是举办多种类型的金融论坛和行业峰会,探讨京津冀及全国如何深化金融领域的合作,探讨如何共享资源,形成全国金融政策与金融信息发布中心,强化金融产业的控制力,提升金融街的国际影响力。

(4)以整合文化资源为干,探索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

北京市西城是北京这座古老都市设立、发展、变迁的主要场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息繁衍的栖息之地;同时西城又是现代北京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的重要承载。西城区文化资源品类丰富,呈现多元化态势,既有代表传统文化的古都文化、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又有具有现代化色彩的时尚文化、现代商业文化。西城区应该对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梳理、提炼和体系化构建。一是充分挖掘区内历史文化资源,注重文化资源的产品化开发,如将大栅栏地区北京坊建设成为北京市的文化新地标,挖掘会馆文化,将宣南的一些传统工艺、非遗技艺和老字号产品注入现代时尚化的元素,形成新的文化产品。二是壮大文化创意产业。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与优质的时代文化资源,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立足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演艺、新闻出版、艺术品交易、文化旅游等文化行业,加大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宣传推介力度,提升产业发展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李诗洋.北京加快金融中心建设[J].国际金融,2005,(7).

[2]全诗凡.基于区域产业链视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以京津冀地区为例[M].科学经济出版社,2016.

[3]郑新业,魏楚.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功能疏解与产业协同:基于首都核心区的视角 [M].科学出版社,2015.

[4]西城区2011-2016年统计年鉴.

[5]北京市统计年鉴2011-2016.

[6]刘晓,杨洁,张慈.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中产业协调发展[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作者简介:

1.谢惠,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党校,副教授,硕士。

2.张晓光,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党校,副教授。

推荐访问:重构 进程 区域 京津冀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