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9篇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9篇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深入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心得体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论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还是在世界发展史上、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9篇,供大家参考。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9篇

篇一: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心得 体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论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还是在世界发展史上、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巨大政治优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逐步实现的。我们党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将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梦想成为现实,14 亿多人民全面过上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这一切得以实现的根本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兑现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极大增强全党全国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进一步巩固我们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

 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逐步实现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充分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习近平总书记

 指出:

 “中国人民的成功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也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广。

 极大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党的领导下,全体中国人民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逐步实现的。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成就表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这将极大增强全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进一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与发展的阶段性相结合,科学划分发展阶段,始终做到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成功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重要一棒,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篇二: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大实践及重大意义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本期课件,从伟大实践与重大意义两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探索实践,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中国和世界的重大意义。导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2目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第一部分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在百年的励精图治中,我们能够紧紧抓住解决贫困问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在世界历史上、在人类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早在《诗经·大雅·民劳》中就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诗句。这里的“小康”主要指百姓的生活状态。在《礼记·礼运》中,描述了孔子心中的“小康”社会。“小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中国共产党作为一种现代政治力量,在对老百姓的幸福生活、美好生活作出构想、规划以及实施的过程当中,毫无疑问要尊重民族传统、民族习惯、民族观念。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中国人的美好生活、幸福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中国共产党不是一开始就知道标准答案的,而是在不断探索、摸索的过程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结合中,找到一个共同的理想,既是普通民众老百姓的理想,也是现代政治文明可以接受的理想。因此“小康”逐渐被提出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毛泽东同志在1945年4月就提出一个口号,“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到1950年代中期以后,人们讲得比较多的是实现工业化,把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进而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即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个深入人心、把全国人民凝聚起来齐心协力搞经济建设的口号。邓小平同志1979年明确讲:“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模样呢?通过到当时西方发达国家访问参观,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到日本实地考察,明白了要达到西方国家那种现代化水平,需要更长的时间。于是在1979年提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1979年12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追问,你们“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到底是什么样一种状态?邓小平同志回答说:“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邓小平同志说:“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除了讲经济上的现代化外,还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了20世纪90年代,又觉得单是两个文明还不够,于是提出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进入21世纪,我们再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实际上就是社会文明。在20世纪末,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800美元,但我们认为那时的小康还不全面、不平衡,于是开始调整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时,我们还认识到现代化其实是一个不断探索、渐进积累的过程。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又增加了生态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关于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拓展,是我们对中国现代化的基本结构认识的不断完善和深化。2015年,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样一来,中国要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全面小康社会、怎样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就完善和明确了。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把我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构想。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构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初步提出分“两步走”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构想。在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当中,我们作出了很多重大战略调整,比如“三步走”发展战略。“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有一个历史过程。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定邓小平同志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随着我们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越来越清晰,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的步骤、措施也越来越清晰。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构想是: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同志提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具体目标: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第一,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的十六大深刻分析了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开幕式上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提出一些具体要求。比如,增强发展协调性,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开幕式上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此报告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一次正式、全面地作了清晰的表述。党的十八大深刻分析了国际国内大势,提出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比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架桥铺路、扫清障碍、创造条件。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是中国共产党吹响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集结号。正是在这一揽子全面改革的进程中,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取得了重大的实质性发展。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完成脱贫攻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讲:“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国家的远景战略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我国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新的历史阶段。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第二部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设立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又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途径和布局。

 1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加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2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小康社会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从中国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来看,中国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促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是中国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耀眼标志。

 3 3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备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一定会越来越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4 4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的。5 5中国没有走西方大国历史上靠殖民掠夺和资本侵略而发展自身的老路。我们靠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靠改革开放、不断创新,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让自身发展起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中华民族迎来从追赶时代、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历史性进步。这些,足可以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产生坚定的自信。我们要从人类现代化的总进程当中去看全面建成小康。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感谢观看

篇三: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XXX 日期:2021.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全 面 小 康 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非同寻常的伟大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是中国共产党向历史 、 人民 、 世界交出的亮丽答卷 , 既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 又塑造了新的政党形象 、 国家形象和中华民族形象;既增进了人民对政党 、 国家和民族的认同 , 又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基础 , 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 民亦劳止 , 汔可小康 ”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承载着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 。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庄严宣告:

 “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 ,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 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 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 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是中国共产党向历史 、 人民 、 世界交出的亮丽答卷 , 具有非同寻常的伟大意义 。前言

 一 . 彰显制度优势二 . 塑造新的形象三 . 增进人民认同目录CONTENTS四 . 奠定发展基础五 . 具有世界意义

 彰显制度优势〖 壹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一、彰显制度优势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彰显制度优势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结果。 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立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打赢的三大攻坚战,提出和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都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优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体现了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优势

 一、彰显制度优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集中了全国各方面力量和资源。•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而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体现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充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

 一、彰显制度优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优势 。• 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发展成就归结到一点,就是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贡献正在于此。•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贫困地区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优势得以充分彰显。

 塑造新的形象〖 贰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二、塑造新的形象• 中 国 共 产 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自己的成功发展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变了现代化的“单向趋同”,增进了全人类的整体福祉 , 塑造了新的政党形象 、 国家形象和中华民族形象 。

 二、塑造新的形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 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说到就能做到,承诺就能兑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强调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不仅体现我们党强烈的使命担当,也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规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方略和智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塑造政党形象、提升政党权威具有正效应。

 二、塑造新的形象1. 2020年,我国GDP总量突破100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2. 经济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领域主体性制度成熟定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塑造国家形象具有积极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国家富裕程度 、 文明发展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二、塑造新的形象全 面 建 成 小 康 社 会 是 实 现 中 华 民 族 伟 大 复 兴 中 国 梦 的 关 键 一 步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实现了从大幅度落后于时代到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的新跨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也是中华民族形象的新建构。

 增进人民认同〖叁〗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三、增进人民认同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的历史性变化 , 人民对政党 、 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得到明显提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和执政方式,增进了人民的政党认同。• 人民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和实干精神,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认同、价值认同、绩效认同和文化认同,产生深沉的情感认同进而形成坚定的政党认同。• 哈佛大学公布的国际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共产党受到中国绝大多数民众的支持,中国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满意度超过90%。

 三、增进人民认同• 人民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能感受到国家制度的价值取向、运行机制、治理效能。• 西方发达国家用了几百年至今也没能完全消除绝对贫困问题,而我国仅用几十年就历史性地解决了,走在全球减贫事业前列。• 经过中外比较,我国制度优势更加充分显现出来,人民的制度认同成为自然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了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 , 增进了人民的国家制度认同

 三、增进人民认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增进中华民族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形成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中华民族告别绝对贫困,实现丰衣足食、安居生活的夙愿,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有利于增进中华民族认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大幅提升。

 奠定发展基础〖肆〗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四、奠定发展基础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位,并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奠定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经济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20年,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四、奠定发展基础有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底气,也就有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信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信心基础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进全党全社会的政党、国家、民族认同,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力量保证。

 四、奠定发展基础• 通过确立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目标,依据目标制定行动策略、解决关键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积累了经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了我国强大的目标实现能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积累了经验。

 具有世界意义〖伍〗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五、具有世界意义经过长期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五、具有世界意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大大提升了人类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如 何 摆 脱 贫 困 是 发 展 中 国 家 面 临 的 共 同 问 题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我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特别是在全球贫困状况依然严峻、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19年共有70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包括中国14亿人口在内,总数约为29亿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世界上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经济体人口数量翻了将近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

 五、具有世界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的成功探索,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我们立足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了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 中国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履行减贫国际责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愿为人类减贫进程贡献更多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这是中国共产党履行大国大党责任、增进人类福祉的具体体现。

 五、具有世界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贫困问题的解决、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的选择等问题上有了更多话语权,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积极意义。• 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盖伊·赖德表示,40多年来,中国成功让数亿人摆脱贫困,“全世界都认为这是绝无仅有的成就”,在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的减贫目标方面,“很明显,大部分进展都归功于中国(脱贫)的成功”。• 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就,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姓名:XXX 日期:2021.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全 面 小 康 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非同寻常的伟大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篇四: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14/ 2021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光荣使命。百年来,党领导中国人民砥砺前行,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走过光辉历程、创造辉煌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我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推进,极大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给中国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始终秉持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一以贯之,接续奋斗,在建党百年这一历史时刻,终于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变成了现实,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结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对前进道路的艰辛探索与不懈追求,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功。一百年前,中国处在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里挣扎,加之外国列强的侵略与横行,山河破碎、经济崩溃、民生凋敝、社会动荡。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便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领导中国人民经过 28 年浴血奋战,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帮助穷苦人翻身得解放,夺取了中国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摆脱贫困创造了根本政治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组织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重整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白暴力34

 经济14/ 2021河,开展了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致力于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摆脱贫困、改善人民生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三大将 20 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作为“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党的十六大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勾勒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发展方面为小康社会设立发展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要“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果,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百年来不断探索和艰苦奋斗的光辉结晶,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使当代中国大踏步走上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保障。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释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永葆国家经济的蓬勃生机提供了有力保证,为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建立了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领导保障。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使我们能够应变局、平风波、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抗疫情,能够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原则,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增进民生福祉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攻坚克难的强大后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科学社会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与揭示,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发展的行动指南。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践行与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伟35

 经济14/ 2021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并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锐意改革、与时俱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是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坚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也是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践有机结合的伟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来的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扬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践要求,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套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为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和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为拓宽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展现了新的思路。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在百年接续奋斗中,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宝贵经验,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救亡图存艰辛探索、浴血奋战抵御外侮,把苦难中华民族从内忧外患之中解救出来,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砥砺前行,将当年满目萧条、百废待兴的中国,建设成为当今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目标。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产生了极强的吸引力,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展现了新的思路。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用全面建成小康的光辉成就告诉世界,发展的道路是多样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超越西方的现代化之路,实现民族独立、实现民族振兴、实现现代化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胜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胜利。这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创新和发36

 经济14/ 2021展了马克思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提出了实现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路径 — —包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领下,致力于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多维度、系统化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关系的创新性践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按照一定的规律从低级向高级不断进步与发展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最能动、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决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标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中国共产党根据经济发展的实践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调整发展方式、发展方向等基本方略问题,并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积极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形成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国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方向前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坚持,也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功,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的一份优异答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华章,开启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当代经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副会长)责任编辑:肖景华37

 本期重点推荐姜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回答了“为什么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宣言书,是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动员令,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蓝绍敏:自觉、用心、坚定践行“两个维护”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党有核心、万众一心。我们要自觉、用心、坚定践行“两个维护”,自觉做到高度的政治认同、深刻的理性认同、彻底的情感认同,时时增强“两个维护”的意识、事事体现“两个维护”的立场、处处提升“两个维护”的能力,把忠诚品质、斗争精神、头雁效应鲜明体现在“两个维护”上。董振华: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历史伟业,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新时代我们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继续发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不断走向新的胜利。白暴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标志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推进,极大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篇五: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 8 篇心得体会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xx3 的意义:

  一、全 5261 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 4xx2 和实现中华民族 xx53 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客观需要。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点:

  一、反映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内在要求。

  二、反映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和我们党执政为民、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执政理念。

  三、新要求本身就是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四、把建设生态文明纳入新要求中,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什么?

  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 二 0 年比二 000 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

 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价值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重大历

 史任务,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鲜明标志。这是在系统总结建党 90 多年、执政60 多年、改革开放 30 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作出的战略选择和庄严承诺。现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2020 年仅剩 8 年时间,无论是理论准备还是实践进程,都需要我们予以正确把握。

  小康社会的本质涵义及评价体系

  小康社会的本质涵义。国际上对小康或小康社会没有明确的定义和标准,小康社会是一个反映中华民族对幸福向往和追求的特有概念。小康一词的解释主要有三:其一,小康最初是指一种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生活状态,即温饱有余而富裕不足,是普通老百姓的理想生活水平。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距今大约 2500 年前西周时期的《诗经》。《诗塚大雅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意是: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其二,小康是指一种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是在战国末年或秦汉时候成书的《礼记记礼运》一书中,得到比较系统的描绘: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贵族世袭)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设置)田里……是谓小康。这里所指是在夏禹、商汤、周代的文王、武王、成王、周公

 治理下,出现的盛世。其三,小康词意家庭经济比较宽裕。《辞海》对小康的解释,主要指经济比较宽裕的状况。如宋人洪迈所著《夷坚志》卷一就有(刘)痒……久困于穷,冀以小康的话。之后见诸各类报端、报告中所出现的小康,基本都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家庭经济生活富足之意。

  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历史意义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其主要内涵应是: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xx 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建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法治社会。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以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文化强国基础。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以社会保障初步达到全民覆盖,持久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五是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积极进步,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小康社会的历史方位。自邓小平提出三步走战略,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十七大丰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内涵,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

 历史的进程决定了目标的定位。

  邓小平提出三步走战略。xx79 年 xx 月,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概念,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是小康之家。为规划中国现代化发展蓝图,邓小平设想了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从 xx81年到 xx90 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xx91 年到 20 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 21 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00 年我们初步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却是低水平、不全面和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所谓不全面,就是总体小康基本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上,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所谓不平衡,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产业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

  江泽民提出新三步走战略。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历史机遇,十五大对第三步战略目标作出更具体的战略规划。江泽民提出 21 世纪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 xx0 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到 21 世纪中叶建国 xx0 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按照这个战略部署,我们从 20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后,将分 20xx 年、2020 年、2050 年三个阶段,逐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

  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按照新三步走战略的目标,十六大明确提出本世纪头 20 年,我们将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这个全面二字,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全面发展的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求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十八大明确了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一递进式的目标,在我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了里程碑意义。

  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从小康社会的历史方位不难看出,小康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具有一般社会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但又体现出一种时代性和独特性,极具与历史上其他社会形态不同的鲜明特征。

  从纵向看,小康社会是最接近现代化的社会形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科学分析了我国基本国情,提出像我们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要经历一个初级阶段,这个初级阶段至少要经历 xx0 年左右的时间。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

 性决定了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渐进的发展过程,而小康社会是一个初级发展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较高标准的小康,它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足。

  从横向看,小康社会是比肩中等收入国家乃至中等发达国家的社会形态。我国小康社会人均 GDP、城镇化率、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单位 GDP能耗、环境质量指数等各方面的目标值放在国际上比较,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只是目前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从内部看,小康社会是协调均衡发展的社会形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小康的基本特征。十八大确立的全面小康,是一个全方位的小康,强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从而使社会整体得到可持续发展;除了注重物质生活的提高外,还追求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改善;同时,全面小康还是一个发展相对平衡的小康,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快,区域、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协调均衡发展是小康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基本特征。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更加深入推进的社会形态。

 从深层看,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更加深入推进的社会形态。十八大指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我国 30 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推动的;未来的科学发展,也必须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需不失时机地深化改革,破除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这也昭示了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是全面小康的基本特征之一。

  从本质看,小康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形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从小康社会概念的提出到十八大报告的新要求,始终贯穿了以人为本这根主线。小康的最终目的是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小康社会的具体标准,最终要用老百姓对自己的生活是否满意予以反证。显然,以人为本是全面小康的最根本特征。

  小康社会的评价标准及其体系。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评价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六大方面 23 个监测指标:一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包括人均 GDP、RD(即科学技术领域)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和失业率(城镇)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经济方面的发展情况。二是社会和谐指标体系。包括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

 济发展差异系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和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三是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居民生活的发展变化情况。四是民主法制指标体系。包括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和社会安全指数两项监测指标。五是文化教育指标体系。包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和平均受教育年限三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文化教育方面的发展情况。六是资源环境指标体系。包括单位 GDP能耗、耕地面积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三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资源利用状况和环境保护成果。

  可以看出,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建设的目标细化,科学、有机、完整地反映了十八大 五位一体总要求,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五位一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总体布局,不能顾此失彼,必须协同并进,唯此才能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志性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历史。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的传承与拓展。我们党从建党宗旨到执政使命,再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每个发展阶段的目标定位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品质,闪烁着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光芒。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鲜明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又说...

篇六: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三篇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

  重塑我们的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是精神的栖息地,也是精神的养生堂,还是精神的孵化器。当我们“直挂云帆济沧海”之时,当我们“酒酣胸胆尚开张”之时,当我们“敢为丹心借一枝”之时,当我们“白浪如山寄豪壮”之时,我们意气风华的精神何曾眷顾过“家园”!一旦我们回望家园的温馨、惬意与和美,我们其实是想为彷徨的精神注入定力,为黏滞的精神注入活力,为疲软的精神注入锐力。文化小康建设中精神家园的营造即是重新梳理精神的取向。“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上海价值取向,从“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到“来了,就是深圳人”的深圳“十大观念”……诸多城市精神其实是现代人精神家园的一种外在表现。

  在精神家园的营造过程中,尤其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民族众多、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不同价值差异共存、精神需求千姿百态的广阔社会,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的国度,更需要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人民群众的精神有归宿感和自豪感,有自信心和创造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文化小康建设就必须关注“集体人格”的建构,关注“文化人格”的层次攀升。

 我们处于一个“文化”无处不在、无处不说且无处不火的时代!实际上,我们所处的文化时代是一个呈现为层次多样的时代。认识文化构成的“多层次”,有助于增强文化小康建设的自觉性——不仅有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的自觉,而且有助于引导文化攀升性的自觉。作为一种“集体人格”的建构,文化人格层次攀升的梯级分别是文化素质、文化水平、文化涵养和文化境界。

  在上述层次梯级中,文化素质是对一个人有无“文化”进行评价的基础层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实际上与“文化”无关的争执,但争执的双方互不相让地指责对方“素质差、没文化”。我们通常会认为,“文化素质”的问题只会发生在具有一般文化程度的公众之中;但在相当一个时期,公众人物的“文化素质”却每每成为吸引公众眼球并困扰公众心智的话题。“文化素质”成为社会公众的关注点,这一方面说明我们文化建设中“公共文化优先发展”有了实质性成效,另一方面也说明某些大大小小的“文化人”也有“文化素质”需要补课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的人格评价中,我们也常能听到说某某人“有水平,有文化”。“文化水平”作为一种人格评价,已无关“有无文化”而是关于“文化高低”的问题了。在“文化素质”的基础上,“文化水平”关乎的是人的文化能力——包括人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一个人文化水平的标高,又必须体现为他对社会文化建设的认知乃至创造能力上。把“文化涵养”作为人格攀升的更高层次,是因为这一层次更强调对人的品位与格调的关注。“文化涵养”是一种内涵的养成而不是外表的矫饰。它不仅需要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更需要情操的陶冶、人生的历练。它是一种文化人格更是一种道德人格。最后,当然是向“文化境界”的人格攀升。古人论诗谓“有境界自成高格”,原因在于“诗境”乃是人生之境、人格之境的投射。如同我们说某人“有涵养”一样,说某人“有境界”也是对其

 高层次文化人格的评价。冯友兰先生将人所可能有的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种。在最高的“天地境界”中的人,“了解于社会的全之外,还有宇宙的全。人必于知有宇宙的全时,始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尽量发展,所能尽性”。这也使我们想到北宋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构成,发挥文化的作用首先意味着传播社会正能量。就内容而言,主要应通过表现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表现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质结合起来。其次,发挥文化的作用还意味着提高国家软实力。国家软实力,首要的和主要的就是文化的凝聚力、创造力、公信力和感召力。在这方面发挥文化的作用,一是要从社会风气抓起;二是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三是要塑造我国的文明大国形象;四是要增强对外话语的公信力和感召力。最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挥文化作用的重中之重。这方面一是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此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二是要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是要运用各类文化形式去生动具体表现,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四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增强人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小康”建设重在改善精神生活、增强精神力量、搞好精神文明。这也是文化以文化人的根本所在——不仅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要引导人格的不断攀升。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

  小康社会与君子人格

  “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此处“小康”为安逸、安康之意。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构思

 理想社会形态时,把“小康”看作仅次于“大同”的一种理想社会模式。《礼记·礼运》一方面极力称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一方面又充分肯定“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的小康社会状态。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特别提出建立小康社会要“礼义以为纪”,这表明在儒家传统话语里,“小康”既是经济和物质发展水平的标志,又有礼义规范和文明演进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起点上,强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部署,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道上提档加速,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从激活数千年的社会理想,到激扬数十年的执着追求,中华民族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鼓点,披荆斩棘,砥砺前行,不断赋予“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美好的前景。“文化小康”的理念,正是在这种“小康”意蕴的不断丰盈中孕育而生。

  “文化小康”作为一个新词汇,它出现的本身反映出人们对“全面小康”的深刻认识和系统理解,也来自我国在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一贯注重思想文化建设,推行文化强国战略的实践启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挺进的过程中,我们党一直把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紧抓不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治国理政的高度,围绕思想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再到《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一系列重要文件从不同方位绘就了文化小康的蓝图。文化的重要功

 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不论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是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不论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还是多渠道拓展和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论是提高文化供给水平,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文化需求,还是推选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等先进典型,激发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道德情怀——所有这些努力,最基本或者说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国民素质,简单说,就是教人怎样做人!

  在这一核心问题上,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摸索、甄选、陶冶、检验,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异常珍贵的遗产,这就是做人做君子。《周易》中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简要概括。君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彰显着我们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民族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集体人格)。做人做君子,这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祖训,也是今天每个中国人乐于遵从和奉行的人生选择。“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不夺人所好”“君子动口不动手”“近君子远小人”“君子之交淡如水”等等,这些至今活跃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以一种习用而不察、日用而不觉的方式,影响和调节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

  小康社会、君子人格——这两个历久而弥新的概念,可以说是打通历史与现实、涵盖古往今来,让传统与当代互联互通的桥梁和纽带,是让中华民族传统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传输导线和融合平台。在文化小康建设的进程中,大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塑造

 君子人格,不仅可以成为国民提升境界、怡养情怀的有力抓手,也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爬坡冲刺增添不竭动力。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大力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

  “2020 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0 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冲锋号已经吹响。”这是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的“动员令”“出征令”。在这场令全世界瞩目的大决战中,大力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充分发挥 9000 多万名中国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于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共产党人价值观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一是政治性,就是要求共产党员,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自觉把讲政治贯穿于党性修炼全过程,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这是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核心要义。二是先进性,就是始终坚持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政党性质,共产党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努力走在时代前列,带领群众前进,这是共产党人价值观的重要基石。三是人民性,就是共产党员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人民,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的价值评价者,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这是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四是实践性,就是共产党员必须坚持把党的要求落实到行动上,把党的先进性体现在日常工作实践中、闪光在岗位上,做到“平常时期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出来,危难时刻豁得出来”,这是共产党人价值观的鲜明底色。

 正是基于上述特征,共产党人在人民群众眼里是先锋战士、先进分子,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并铸造了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特有政治优势。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远大理想为引领,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并不断铸造着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事业辉煌。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在这一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意味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景、亿万人民的共同期盼将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迈出关键一步。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在新时代的伟大呈现。这要求我们共产党员必须更加勠力同心为党的事业而奋斗,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中充分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实践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有了党的坚强领导,有了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引领,国家治理就有了坐镇中军帐的“帅”,现代化建设就有了坚强的“领航者”,亿万人民就有了众志成城的“主心骨”,我们就能创造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绩。

  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就是要在全党范围内形成将人生追求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的价值导向。共产党人价值观,由其政治属性所决定,只能是立党为公、为民谋福。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忠诚,是无数共产党人用信仰和理想、生命和鲜血淬炼的核心价值观,是共产党人最珍贵的红色基因。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定地扛起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大任。近百年来,我们党从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都彰显着“公”这一核心价值的情怀与力量。在决胜全面小康中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就是要自觉与党的“动员令”“出征令”对标对表,牢牢坚持“以人

 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群众视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创造主体、发展主体和成果享有主体,确保一切对人民负责,确保一切资源用于为人民服务,让发展更有温度和厚度。而对于广大党员来说,就是要增强党员意识和为党分忧意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尽心竭力,努力在本职岗...

篇七: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建成小康社会 的 重大意义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在一个拥有 14 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这一重大历史成果,对于人类进步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阶段 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是几代中国人的强国梦。一代代仁人志士为此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奋斗。1964 年底,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之后,部署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用 15 年时间,即在 1980 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当代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趋势,果断地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现代化建设,并提出了分“三步走”,用 70 年左

 右的时间,到 21 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第一步,从1981 年到 1990 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 1991 年到 20 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 21 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到 20 世纪末,我们完成了第二步发展目标,在2002 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上,党中央宣布,我国已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但是,同时又清醒地认识到,这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明确提出再奋斗 20 年,即 21 世纪头 20 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过近 20 年的奋斗,今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到本世纪中叶,还有“两步走”:第一步,从 2020 年到 2035 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 1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 15 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样,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大体上需要 100 年时间。中国的现代化战略大体上划分为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 1949 年到 1978年,这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第二阶段,从 1979 年到 2020 年,这是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第三阶段,从 2020 年到 2035年,这是基本实现现代化时期;第四阶段,从 2035 年到 2050 年,这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期。小康社会承上启下,居于十分

 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过渡时期,也是从落后状态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过渡阶段,是为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奠基时期,是我国十几亿人口从贫穷到比较富裕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逐步强起来的时期。在中国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对当代中国国情进行再认识而得出的基本结论。它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这个根本问题上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作出的科学的综合判断,是我国现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

 为什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这是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这种经济文化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从上世纪 50 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将近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

 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小康社会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小康社会处于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到实现国家现代化这一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和中间环节,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任务的关键一步,历史地位非常重要。

 小康社会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借鉴 在一个拥有 14 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迈出现代化的关键一步,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这在中国发展史上是一个奇迹,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也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创举。中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对于发展中国家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尽快实现国家现代化有着启示性的意义。

 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现代化,实现现代化是时代潮流。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以美国和西欧为代表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是成功的,而且是最好的选择,是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唯一选择。因此,任何民族和国家要想摆脱落后状态,实现国家现代化,就必须效法西方,移植西方发展模式。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实践,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即不简单照搬西方发展模式,而是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在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找出一条适合本国

 国情的发展道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可以实现国家现代化。

 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实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实践,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启示:发展中国家在取得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之后,在强有力的国家政权领导下,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一心一意搞建设,尽可能快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可以实现国家现代化。

 小康社会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突出贡献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对于促进人类社会进步,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促进人类减贫事业,无疑是一个突出贡献。

 对世界经济增长作出突出贡献。从 1979 年提出建设小康社会以来,40 多年时间中国经济增速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迅速提高,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为世界经济的稳步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2014 年中国经济增量对全球经济增量的贡献率已居世界首位,达到27.8%。中国在世界各国经济总量的排名,已稳居世界第二位。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依然保持中高速增长,发展速度位

 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2019 年中国 GDP 占世界比重达到 16%,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30%。这表明,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

 对促进人类减贫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曾是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在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我国积极致力于扶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 2019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 551 万人,比上年末减少 1109 万人,下降 66.8%。这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转型和消除贫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

 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体现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要想从根本上战胜资本主义,就必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确保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尽可能地满足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需要。小康社会就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事实上,通过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民主政治建设、科学文化水平、社会治理能力以及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社会文明水平、现代化水平都有了明显进步。一个占世界人口近 1/5,拥有 14 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步迈向现代化强国,这本身就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贡献。

篇八: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 5 篇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

  文化是小康社会的精神基石

  到 2020 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届时,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比 2010 年翻一番,国民的物质生活将比较富裕。物质生活富裕起来后,人们对精神和文化的需求将越来越高,因此“文化小康”必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我们重要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的重要论述。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未来一个时期,文化建设必将加速推进。文化小康的内涵是什么,文化小康可能有哪些实现路径?今日,光明日报特邀请专家进行笔谈,以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文化价值将越来越凸显

  举凡社会,都是对“人”而言的,因为只有人才具有社会性,也才能建成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其鲜明标志和主要指标就是:经济与文化相因相生、高度发达,物质与精神互济互励、充分融合。而此间的一个鲜明标识与突出特点,便是智慧与道德的全程对接、富裕与文明的高度契合、愿景与理想的充分实现。小康社会的标准性和标志性内涵,永远都应当是和必须是富裕、文明、和谐、幸福。只有这些因素和条件完全生成和充分具备,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小康社会。否则,如若只有物质充足和生活富裕,而没有文明相伴并为之托底,那就绝对不会有和谐与幸福可言。

 在小康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只要坚守经济与文化共济同存、物质与精神相益互励,就会赢得小康社会的快速到来,并使其得以不断优化与提升。一如河南兰考县,风沙、盐碱和内涝使这个地处黄泛区的中原小县长期停滞在贫困状态,但自焦裕禄起,一连 15 任县委书记都坚持走经济与文化并重,以精神引领经济、驱动发展的改革之路,终于在 2016 年宣告全县脱贫,开始进入小康社会,创造性地以文化之燧点燃精神之火,大踏步地从精神高地跨出了“经济洼地”。又如山西运城,作为关公故里和舜帝之梓,当地围绕忠信、孝悌这一核心理念,连续多年举办以“德政千秋、孝行天下”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广泛设置德孝大讲堂、德孝文化墙、德孝文化苑,长期活跃着农家书屋、文艺宣传队、志愿服务队等,通过充分发掘根植于当地老百姓内心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认同,并将之同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理结合起来,不仅富了农民的口袋,也富了农民的脑袋,收到多重效益,产生良好效果,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在现代条件下,文化的形态、业态、价值、意义,都正在发生巨变、全面发展、迅猛提升。文化不仅在精神高地上灼灼绽放,而且更深深地厚植到了经济领域,以致在许多时候和许多地方,文化本身就既是精神,又是经济,或以精神与经济的混合体而兀然崛起、灿然出现,形成以产业为“体”、产品为“桥”、文化为“魂”的新文化产业体系,在满足人物质需求的过程中,更使人得到情操陶冶与精神享受。而这,便是以“文化+科技”“文化+创意”和“互联网+文创”为基本模式和主要特征的大文化产业的蓬勃兴起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其主要通过文化与经济、文化与创意、文化与平台的融合创新,而将文化 DNA 深植于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并使之不断催生出新创意、新业态、新产业,从而全面实现“发展空间重塑”,力促其产品同时具有物质层面与意识形态双重属性和复合意义,以

 臻形成全方位展示“优”“绿”“新”的经济趋势与文化业态。

  总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文化的价值必将越来越凸显,文化的作用必定越来越重要,文化的意义必然越来越宏大。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

  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的短板

  所谓文化小康,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体角度看,是指作为全面小康社会重要组成部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进程相同步,与全面小康社会对文化发展的水平、质量和要求相适应,与全面小康社会各领域各要素相协调,以及与在全面小康社会中应有积极作用相匹配的文化发展形态。文化小康的主要目标,大致可从文化的理念、价值、生产、服务、传承、产业、改革创新以及国际发展等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梳理分析。

  从理念角度看,文化领域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文化小康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从价值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全体人民拥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政界风清气正、舆论引导有力、社会凝成共识、民众向上向善,社会形成丰富而健康的一体化、多层次信仰体系。从文化生产看,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呈现出繁荣景象,文艺精品硕果累累,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文化创新创造创作的热情和活力得以涌现。从“硬件”条件看,各级各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准大幅度提高,体系完善、网络健全、技术先进、服务高效,特别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人群之间享受文化成果的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形成均衡发展格局。从保护传承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保护、传承进入最佳时期,珍视历史遗存、爱惜名胜古迹、保护人文风貌、敬畏忠良圣贤、研读古籍经典、传习非遗技艺成为全社会自觉意识。从产业发展看,文化市场产品丰富、消费旺盛、运

 营有序,文化产业布局科学、结构合理,重点产业领域保持健康稳定发展态势,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在国际上占有的市场份额明显提升。从改革创新看,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一步深入推进并取得新的进展,有利于文化长期持续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定型,全社会依法参与文化建设的运行环境宽松而有序。从国际发展看,对外文化交流互鉴上升到新的台阶,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文化交流频繁开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主张、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国力量、中国贡献在世界各地具有广泛的感召力、影响力。

  在当下,文化小康面临扩大总量、丰富品种、优化结构、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文化事业领域还存在“短板”现象,文化小康还面临强基础、补短板、促均衡的突出矛盾。

  首先,要抓紧补好公共文化服务的“短板”。重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为依据,扩大转移支付,加快提升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协调发展。要持续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文化需求传导机制,鼓励和吸引全社会参与文化创造和文化供给。变群众被动接受到人民自主选择,让百姓除了能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看演出,还能懂艺术、学非遗、练绝活、组团队、搞演出、开春晚、创品牌。改变各自为政、孤岛、零散格局,形成设施互联、资源共享、服务联动、城乡一体文化网络体系。积极运用现代先进科技,改变小众化、近距离服务方式,最大限度地释放文化发展潜力和服务效能。

  其次,要扎实推进全社会信仰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凝聚思想共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多元”中加强“主导”,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此前提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社会道德、传统美德、公序良俗纳入信仰体系,在“主导”中扩

 大“包容”,形成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信仰体系。

  再次,要从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认同是政治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基础,对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意义重大。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复杂多变、城乡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中,更要注重发挥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定海神针”的核心功能,构筑好全体人民的精神家园。围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繁荣文化艺术创作生产,优化文化产品结构和供给方式,完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公共阅读、艺术活动、群众文化、博览展示、科技普及、体育健身等文化设施体系,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全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全民健身、全民普法、全民科普,培育人们向上向善、崇尚知识、爱好艺术,自主自觉地追求丰富健康的精神生活。此外,还要建立技术先进、制度完善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一手抓现代数字网络技术日新月异条件下文化传播体系的基础建设和技术创新,始终保持我国文化传播内容、渠道、平台、运营、管理等能力和技术的先进性;一手抓文化传播体系公信力、引导力和社会责任感建设,为文化小康及全面小康大局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

  重塑我们的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是精神的栖息地,也是精神的养生堂,还是精神的孵化器。当我们“直挂云帆济沧海”之时,当我们“酒酣胸胆尚开张”之时,当我们“敢为丹心借一枝”之时,当我们“白浪如山寄豪壮”之时,我们意气风华的精神何曾眷顾过“家园”!一旦我们回望家园的温馨、惬意与和美,我们其实是想为彷徨的精神注入定力,为黏滞的精神注入活力,为疲软的精神注入锐力。文化小康建设中精神家园的营造即是重新梳理精神的取向。“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上海价值取向,从“深圳,与世界没有

 距离”到“来了,就是深圳人”的深圳“十大观念”……诸多城市精神其实是现代人精神家园的一种外在表现。

  在精神家园的营造过程中,尤其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民族众多、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不同价值差异共存、精神需求千姿百态的广阔社会,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的国度,更需要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人民群众的精神有归宿感和自豪感,有自信心和创造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文化小康建设就必须关注“集体人格”的建构,关注“文化人格”的层次攀升。

  我们处于一个“文化”无处不在、无处不说且无处不火的时代!实际上,我们所处的文化时代是一个呈现为层次多样的时代。认识文化构成的“多层次”,有助于增强文化小康建设的自觉性——不仅有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的自觉,而且有助于引导文化攀升性的自觉。作为一种“集体人格”的建构,文化人格层次攀升的梯级分别是文化素质、文化水平、文化涵养和文化境界。

  在上述层次梯级中,文化素质是对一个人有无“文化”进行评价的基础层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实际上与“文化”无关的争执,但争执的双方互不相让地指责对方“素质差、没文化”。我们通常会认为,“文化素质”的问题只会发生在具有一般文化程度的公众之中;但在相当一个时期,公众人物的“文化素质”却每每成为吸引公众眼球并困扰公众心智的话题。“文化素质”成为社会公众的关注点,这一方面说明我们文化建设中“公共文化优先发展”有了实质性成效,另一方面也说明某些大大小小的“文化人”也有“文化素质”需要

 补课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的人格评价中,我们也常能听到说某某人“有水平,有文化”。“文化水平”作为一种人格评价,已无关“有无文化”而是关于“文化高低”的问题了。在“文化素质”的基础上,“文化水平”关乎的是人的文化能力——包括人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一个人文化水平的标高,又必须体现为他对社会文化建设的认知乃至创造能力上。把“文化涵养”作为人格攀升的更高层次,是因为这一层次更强调对人的品位与格调的关注。“文化涵养”是一种内涵的养成而不是外表的矫饰。它不仅需要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更需要情操的陶冶、人生的历练。它是一种文化人格更是一种道德人格。最后,当然是向“文化境界”的人格攀升。古人论诗谓“有境界自成高格”,原因在于“诗境”乃是人生之境、人格之境的投射。如同我们说某人“有涵养”一样,说某人“有境界”也是对其高层次文化人格的评价。冯友兰先生将人所可能有的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种。在最高的“天地境界”中的人,“了解于社会的全之外,还有宇宙的全。人必于知有宇宙的全时,始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尽量发展,所能尽性”。这也使我们想到北宋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构成,发挥文化的作用首先意味着传播社会正能量。就内容而言,主要应通过表现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表现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质结合起来。其次,发挥文化的作用还意味着提高国家软实力。国家软实力,首要的和主要的就是文化的凝聚力、创造力、公信力和感召力。在这方面发挥文化的作用,一是要从社会风气抓起;二是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三是要塑造我国的文明大国形象;四是要增强对外话语的公信力和感召力。最后,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挥文化作用的重中之重。这方面一是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此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二是要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是要运用各类文化形式去生动具体表现,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篇九: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21.07 /

 第1期 7

  作为一个有9500多万党员、执政70多年的世界第一大政党,100周年诞辰是一个值得庆祝的大喜日子。在这样一个庄严神圣的日子里,习近平总书记以铿锵有力的声音,连续用四个“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用九个“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总结了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展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这样一个党的庆典、人民的节日里,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向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攻坚克难,在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中解决了这一难题,这是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最大献礼和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就的完美诠释,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中国共产党将“小康”从理想变为现实“小康”一直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一个美好梦想。早在《诗经》里就有“小康”这个词,《礼记·礼运》篇中提出“小康之世”。但这些只是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小康”社会才逐渐从理想变为现实。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

 唐任伍: 摘

 要 :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这个重大而庄严的日子里,习近平总书记宣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圆满实现,具有重大的世界影响和国际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关键词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共产党

 民族复兴【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DOI:10.16619/j.cnki.cn10-1264/d.2021.25.002

 8

 国家治理 Governance“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研讨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借用中国古人的“小康”一词,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称为“小康之家”“小康的状态”。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定了到20世纪末,力争使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比1980年翻两番,使全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小康社会”是1980年以来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用语之一,“奔小康”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和行动。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社会目标在20世纪末如期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十六大到十九大,“小康社会”都出现在大会报告的标题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全党全国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个重大而庄严的日子里,习近平总书记宣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圆满实现,具有重大的世界影响和国际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彪炳史册的答卷,兑现了“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承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筚路蓝缕,攻克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消除绝对贫困这个世界难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日中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多年超过7%,如期实现了党的十八大确定的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与高收入国家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新增就业连续多年保持在1100万人以上,劳动参与率和就业率在主要经济体中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城镇化率超过60%,高于中等收入国家52%的平均水平;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接近30%,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近代以来,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人民苦难深重,处于

 2021.07 /

 第1期 9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悲苦境地,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这个主义,那个政党,最后都归于失败。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才找到了一条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以“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大境界,带领中国人民历经磨难,砥砺前行,建立了新中国,并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国情紧密结合起来,大步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来救中国、发展中国,救国有效、富国有力、强国有方,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更没有辜负社会主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之“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百年之“好”、马克思主义的百年之“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共产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根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获的不仅是物质文明的胜利,更是精神文明的成长、人民精神力量的增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任务更加艰巨,又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行道路将会更加坎坷。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第一个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积累的强大物质基础的作用,使之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同时更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巨大优势,弘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激发和形成的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能铸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有效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世界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所谓“盛世”都不曾做到的伟大壮举,同时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真正称得上是发达国家的也只有三四十个,总人口不到十亿,全世界70多亿人口中,还有十几亿人口处于绝对贫困之中,更谈不上实现小康。中国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的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为全球有效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一种价值参照系,也为世界上那些还在苦苦寻找消除贫困之道的国家和人民提供了一种借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高扬社会主义旗帜,展示了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进程中应有的精神风貌和积极进取的意志品质,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人的力量,拓展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责编:周素丽

推荐访问: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小康社会 建成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