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邓小平的“油印岁月”

旅欧期间办团刊

1923年3月,年仅19岁的邓小平毅然决然离开了法国夏莱特市的哈金森橡胶厂,因为他有了“更好的工作”。据他本人回忆,主要是在共产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有了參加革命组织的要求。同年6月,邓小平离开夏莱特市前往巴黎,加入了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启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油印岁月”。

此时,邓小平一边在巴黎的工厂做杂工,一边在旅欧共青团执行委员会工作。1923年底,因执委会书记部缺人,邓小平被派往书记部工作,主要任务便是参与编辑机关刊物《少年》。除了轮流编辑外,邓小平还承担了《少年》的刻写蜡版、油印及装订等工作。

不久,随着国内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两党建立统一战线。为配合国内形势,1924年2月1日,《少年》改名《赤光》。

《赤光》为半月刊,16开本,每期10多页,印数较《少年》多,发行范围也更广泛,编辑工作更加繁忙。邓小平通常是白天做工,晚上下工后立即赶到编辑部,把周恩来写好或编辑好的稿件刻在蜡纸上,再用一台简陋的印刷机印好,装订起来。为了保证及时出版,通常是周恩来写好或修改完文章,邓小平就立即刻写、印制,饿了就吃几块羊角面包,渴了就喝点自来水。邓小平刻的字工整大方,油印和装订简洁美观,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油印博士”。

1924年7月,在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五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当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除负责抄写、油印外,还管理财务。但邓小平仍把主要精力放在《赤光》上,只是角色发生了转变,除刻写、油印外,他开始撰写文章。据邓小平后来回忆,他在《赤光》上写了不少文章,用几个名字发表,主要宣传国民革命,同时与国民党右派和国家主义派论战。

百色起义办第一份军报

1929年9月初,邓小平到达南宁后,化名“邓斌”,在广西的革命斗争中,邓小平就很重视报刊的作用。10月初,为做好百色、陇州起义准备工作,邓小平指示起义部队先期派遣共产党员佘惠、何建南带领兵力分别进驻两地,同时开始筹办《右江日报》。当时,共产党的活动是半公开的,《右江日报》也是半公开的。这是当时中共在起义前创办出版的唯一一份报纸,扩大了党在士兵和农民群众中的影响,发动了部队和群众积极投身于革命工作。

1929年12月11日,在邓小平、张云逸、雷经天等人的领导下,广西警备第四大队、教导队和右江农民同时举行了百色起义,组建了红七军。张云逸为红七军军长,邓小平为红七军政委兼广西前敌委员会书记。《右江日报》也随即成为红七军机关报。

1930年2月,由于遭到敌人的围剿和封锁,红七军撤离百色,《右江日报》也被迫停刊。在根据地办地方报

随着革命形势发展的,1931年2月,邓小平与张云逸带领红七军转战江西,在崇义县建立红色地方政权,发展武装力量。他到达瑞金后,还指导创办了中共瑞金县委机关报《瑞金红旗》。

1931年10月下旬,《瑞金红旗》第1期正式出版,虽是当时中央苏区众多报刊的一种,但是与《上杭红旗》《永定红旗》等其他报刊不同的是,内容更加丰富、发行更为广泛、出版时间更为持久。据资料显示,《瑞金红旗》有油印和石印两个版本,下设“社论”“内外新闻”“扩大红军”“铁锤”等板块。

主编全军性报纸

《红星》是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的机关报。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后改为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就创办了红军机关报《红星》,并于当年12月11日出版了第1期。

1933年5月,在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等人的提议下,邓小平被调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负责收集、汇报、起草文件等事务性工作。干了一段时间后,邓小平提出想多做些实际工作的想法,总政治部把他分配到下属的宣传部当干事,除一般宣传工作以外,还负责主编《红星》报。

对邓小平来说,多年积累的丰富办报办刊经验,使他主编《红星》时如鱼得水、轻车熟路。当时编辑部就三五个人,邓小平虽是主编,却只有个技术性的助手,因此从稿件的采访、编辑、排版到校对都需要他亲自动手。

主编《红星》报没几天,邓小平就约毛泽东写篇文章。当时毛泽东被“左”倾领导人排挤出党和红军的领导岗位,“鬼都不上门”,可邓小平顶住压力,不畏打击,毛泽东爽快地答应下来了。很快,《红星》报就刊发了毛泽东署名“子任”的文章《吉安的占领》。文章总结了红一军团占领吉安的经验教训,引起很大反响。随之,张闻天、周恩来、朱德等也先后被邓小平约请为《红星》报撰稿。到1933年底,《红星》报的发行量已经达到了1.73万多份。

邓小平主编《红星》报,共出版了70多期,在红军和广大群众中有很大影响。

(摘自《湘潮》2018.9 曲世侠/文)

推荐访问:油印 岁月 青年 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