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樱桃树罗塘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矿区位于兰坪一思茅(普洱)微板块的思茅(普洱)盆地中,盆地内强烈的裂陷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断裂构造破碎带和层间破碎带,为含矿流体的运移和沉淀提供了空间。矿区成矿条件十分优越,含矿地层主要为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h)。含矿岩性主要为灰岩与凝灰岩。矿(化)体在空间上受控于北东向断裂构造破碎带及北东向层间破碎带。

关键词:断裂构造带;层间破碎带;思茅(普洱)

1.区域地质背景

由于受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的影响,兰坪——思茅(普洱)盆地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澜沧江深大断裂控制盆地西缘,金沙江——哀牢山深大断裂控制盆地东缘,盆地中部为中轴断裂带,该断裂带在思茅(普洱)盆地向东倾,下切至中地壳,是盆地深部热流体向地表运移的主要通道。

古生代基底在研究区域主要为二叠系上统一套海相沉积的碎屑岩、泥岩、灰岩和中酸性火山岩。中新生代盆地经历了三次拉张裂陷作用,形成了巨厚的沉积。其中,三叠系上统由一套较完整旋回的海相沉积岩系组成;侏罗系上统由湖盆相红色泥岩及(泥质)砂岩组成;白垩系下统由河湖交替相的紫红色碎屑岩-泥岩组成;第三系主要由红色碎屑岩及泥岩组成。

2.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位于兰坪——思茅(普洱)成矿带(Ⅱ)中的白龙厂——大圆铺铜铅锌铁成矿远景区(Ⅴ)。矿区地层主要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及长兴组(P2ch),三叠系上统路马组(T3l),侏罗系中上统坝注路组(J2-3b),白垩系下统景星组(K1j)及曼岗组(K1m)。区内断层较为发育,主要有北东向、近南北向及近东西向断裂组成,其中北东向断裂为主断裂。走向25°~55°,倾角40°~70°,为压扭性断层,表现为韧性剪切的性质。近南北向及近东西向断裂规模较小,倾角50°~70°。

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h)为主要赋矿地层,北东向断裂及其次级断裂为区内主要容矿、导矿构造。研究区外围已发现蛮骂河、空树箐及岩子缝等铜铁多金属矿(化)点,因此,本区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2.1地层

(1)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灰色砂岩、粉砂岩、炭质泥岩、硅质岩、中酸性凝灰岩、沉凝灰岩夹薄层灰岩。未发现矿化现象。

(2)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h)为赋矿地层,共分三个岩性段,由上向下简述如下:

第三岩性段(P2ch3)由黄白-灰白色霏细晶屑凝灰岩、流纹质凝灰岩、细凝灰岩、英安质晶屑凝灰岩、安山质岩屑晶屑凝灰岩、流纹质沉凝灰岩及含砾安山质凝灰岩等组成。

第二岩性段(P2ch2)主要由深灰-灰-灰白-黄褐色不同类型灰岩组成,岩石类型主要有灰-深灰球粒状泥晶灰岩、鲕粒灰岩、灰-灰白色碎裂灰岩、角砾状灰岩、灰白色微晶灰岩、黄褐色褐铁矿化灰岩等。不同岩石类型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一般构造蚀变较强部位主要为褐铁矿化灰岩、角砾状灰岩、微晶灰岩,向外过渡到碎裂灰岩,再向外为灰-深灰色灰岩。灰-深灰色灰岩为地层的主体,其它岩石类型为构造蚀变作用产生。

第一岩性段(P2ch1)为细凝灰岩、含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安山质晶屑凝灰岩等组成。

(3)侏罗系中上统坝注路组(J2-3b)由紫红色砂岩夹薄层泥岩、泥质砂岩等陆相正常沉积岩组成。未发现矿化现象。

2.2构造

区内主干构造线走向呈北东(F3)向及近南北向(F6)展布,主要由这两组断裂共同构成区内的基本格架。

F3逆断层,走向由北东向转向北东东向,北西倾,倾角40°~50°。断层上盘为侏罗系坝注路组(J2-36),被推覆于二叠系长兴组(P2ch)之上,使之呈断层接触。而侏罗系的上升,又造成了基底二叠系的局部出露。F6逆断层,走向北东转向近南北走向,北西倾,倾角25°~35°。

F3及F6的次级断裂或受其影响的层间破碎带控制了矿(化)体的产出,同时也是矿(化)体的赋存部位。矿区内褶皱发育程度相对较差,可能受大型构造作用的影响,褶皱构造保存不完整。

2.3地球化学特征

矿区地层较简单,主要出露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h)凝灰岩与灰岩。矿区断裂构造较为发育,成矿元素以Cu元素组合为主。元素异常基本沿北东向断裂构造破碎蚀变带或北东向长兴组地层层间破碎带展布。在樱桃树罗塘(寨)附近,具两个较为明显的异常浓集中心(见图2.3-1,图2.3-2)。详情表述如下:

(1)AP-2号土壤化探异常剖析

该异常长度约1100m,宽度100m~400m,面积0.26km2,呈带状北西向分布。异常由Cu、Sb、As、Pb元素组成,元素规模一般,其中Cu、Sb、As元素具内中外三个浓度分带,Ph元素具中外带(见图2.3-1 AP-2土壤化探异常剖析图)。

(2)AP-3号土壤化探异常剖析

该异常长度约550m,宽度100m~250m,面积0.10km2,呈北东向面状分布。异常由Cu、Ag、Sb元素组成,其中Sb、Ag具内中外带,Cu具外带(见图2.3-2 AP-3土壤化探异常剖析图)。

本区化探异常对应多个铜矿(化)体,经地表工程揭露,已发现三条铜矿(化)体及一条褐铁矿(化)体。元素组合特征表现为热液组合。

综上所述,本区异常元素浓集中心明显,具有一定规模。异常所处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h),铜元素异常含量较高且次级断裂较为发育,有利于含矿热液的迁移,在断裂构造破碎带或地层层间破碎带等构造薄弱地带富集成矿。

3.矿床地质特征

本矿区矿种较为单一,矿床成因类型较为简单,次级断裂破碎带及地层层间破碎带对铜矿(化)体的控制作用较为明显,矿(化)体的膨大、收缩、尖灭及再现等现象显示了与断裂活动有关的热液作用。矿区共圈定出三条主矿(化)体,这些矿(化)体与化探异常套合较好,现将主矿(化)体异常特征表述如下:

3.1铜矿(化)体特征

(1)Ⅰ号铜矿(化)体

地表有TC1602控制,沿走向和倾向,矿化未封闭。矿(化)主要体存于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h)地层中,经刻槽取样分析,铜矿(化)体宽度4m,铜品位0.32%~0.70%,平均0.48%;银品位8.78-12.25×10-6,平均10.56×10-6;TFe最高14.68%。矿化蚀变主要为碳酸盐化、重晶石化、硅化、孔雀石化、蓝铜矿化及褐铁矿化等。

铜矿(化)体赋存在灰岩层间破碎带中,铜矿(化)体产状与层间破碎带产状一致,倾向305°,倾角60°。铜矿(化)体呈透镜状、层状及似层状产出,形态较为复杂。(图3.1-1 TCl602探槽素描图)。

(2)Ⅱ号铜矿(化)体

Ⅱ号铜矿(化)体主要由LD2802控制。LD2802分上下二层,高差约10m。老硐为沿脉掘进,控制铜矿体长24.5m,厚度0.1m~0.7m。铜品位0.8%~1.66%。矿石矿物为孔雀石及蓝铜矿。主要矿化蚀变为碳酸盐化、硅化、褐铁矿化,呈脉状或团块状产出。

铜矿(化)体赋存在主断裂产生的次级构造破碎蚀变带中,岩性主要为黄白-灰白色灰岩角砾,偶见凝灰岩角砾。铜矿(化)体呈脉状、层状及似层状产出。倾向210°,倾角76°。(图3.1-2 LD2802老硐素描图)

(3)Ⅲ号铜矿(化)体

Ⅲ号铜矿(化)体由BT2801控制,层间破碎带内主要为凝灰岩及少量安山质晶屑凝灰岩。主要矿化蚀变为硅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孔雀石化。经刻槽取样控制,矿(化)体厚度1.8m,Cu品位1.01%。

铜矿(化)体受灰白色凝灰岩层间破碎带控制。矿(化)体产状与层间(凝灰岩)破碎带一致,倾向70°,倾角35°。矿(化)体呈透镜状、似层状及层状,形态较为复杂,层间破碎带的薄厚对矿(化)体的薄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局部出现尖灭现象。

3.2围岩蚀变

矿床围岩蚀变主要有碳酸盐化、重晶石化、褐铁矿化、硅化、黄铁矿化、砷矿化(雄黄、雌黄)孔雀石化、蓝铜矿化及黄铜矿化等。区内的铜矿(化)体与上述蚀变关系较为密切,当矿化蚀变出现叠加时,铜矿化程度也相应较强。

4.找矿标志

4.1岩性标志

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h)岩性主要为灰-深灰球粒状泥晶灰岩、鲕粒灰岩、角砾状灰岩及凝灰岩,或者是灰岩与凝灰岩接触带部位。

4.2构造标志

矿(化)体严格受到北东向断裂构造破碎带及北东向层间破碎带(长兴组地层)的控制,特别是断裂构造破碎带的复合部位及周围裂隙发育地段。

4.3矿化标志

褐铁矿化、砷矿化(雄黄、雌黄)、孔雀石化、蓝铜矿化、黄铜矿化等。

4.4地球化学标志

Cu、Ag、Sb套合较好部位及元素浓集中心,异常强度较高部位。

推荐访问:铜矿 云南 地质 特征 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