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的由来和发展

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那么“小康社会”这一概念是如何提出的呢?

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概念

1979年12月6日,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邓小平的设想反映了对我国几十年建設社会主义的客观估量,他首次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加以定量化、形象化,提出具体设想。从此,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20世纪末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小康”。

1984年10月,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详细勾画了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图景。同时,他还设想了到下个世纪中叶中国小康社会发展的前景。这两次讲话可以看出,小康社会在邓小平的眼中,不单单是一个经济指标,而是一个综合概念,其发展目标包括人民生活目标、经济发展目标、政治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包涵了丰富的经济、政治、文化内涵。

邓小平不仅描绘了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而且构想了奔小康和建设小康社会的跨世纪发展战略。

他首先提出了把到20世纪末的20年分为两个十年,分两步走、奔小康的战略设想,即 “十年翻一番,两个十年翻两番”,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千美元或八百、九百美元。 根据他的设想,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确立了到本世纪末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在构想到20世纪末的发展战略时,邓小平就把目光投向下个世纪,开始酝酿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构想。十三大政治报告正式阐述了到下个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跨世纪战略部署。

邓小平还放眼全球,着眼于人类发展,多次指出,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还具有重大的国际影响,它不仅可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可以使中国对世界、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再度复兴。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

邓小平关于建立小康社会的思想提出来以后,一直是指导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中共十二大、“六五”计划、“七五”计划和中共十三大都对小康问题作了具体设计。到1990年,在全中国绝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历史背景下,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又正式作出了奔小康的战略决策。这样,奔小康就成为90年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曲,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向小康社会历史阶段推进。

1997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前实现翻两番,中国现代化建设有望在20世纪结束时进入小康社会。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又根据这种新的情况,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这一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指出:“现在完全可以有把握地说,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伟大的历史新任务。

2000年是世纪之交的一年,建立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已成定局。在这种情况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又郑重地第一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这一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中共十六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定为21世纪前20年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认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会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次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

(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文/陈 述)

(本栏编辑/贺振宇)

推荐访问:小康社会 由来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