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篇)关于乡镇人才培养工作计划(精选文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8篇)关于乡镇人才培养工作计划(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8篇)关于乡镇人才培养工作计划(精选文档)

关于乡镇人才培养工作计划(8篇)

关于乡镇人才培养工作计划

(8篇)

篇1

一、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构建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平台

2006年,广西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西农村实用人才工作实施办法》,要求2006―2010年在全区培养50万名左右覆盖农村经济各个行业领域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广西自治区农广校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多次沟通,争取上级部门支持,促成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教育厅、农业厅联合下发《2006―2010年广西利用农广校开展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规划》, 明确提出通过广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每年完成5000人,共2.5万人的培养任务,开启广西自治区农广校承担广西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序幕,翻开了学校发展新的一页,标志着学校的发展进入了又一个崭新阶段。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2009年,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新一届村“两委”干部大培训的实施意见》,将培养任务增至每年8000人。为进一步落实和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2011年,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农业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科技厅联合下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把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纳入自治区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并再次明确每年由广西自治区农广校负责培养8000人。2012年,自治区农业厅、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基层办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再次对广西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做了详细部署,并提出具体要求。通过开展广西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广西自治区农广校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为促进广西“三农”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狠抓落实,加强保障,大力推进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工作

1. 加强部门配合。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农业厅、自治区基层办等部门在培养经费、办学政策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每年联合召开全区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工作会议,分析形势,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解任务,部署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各市县党委、政府,尤其是市县组织、财政、科技、林业、水产畜牧兽医、农机、妇联、团委等部门发挥其自身职能,积极参与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教育培养工作,形成合力,召开相关会议,联合签署出台文件,落实培养经费;组成检查组深入基层检查督促,具体指导。部分市县把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年度主要工作。如贵港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百色市将学历培养任务完成情况列入乡镇年度D建工作任务指标进行考核;上思县把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工作作为检查经济建设与人才工作相结合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考核各级党政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作为主管干部评先、评优的主要条件。

2. 落实经费支持。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项目得到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财政厅、农业厅、教育厅、基层办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将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财政拨一点、党费支一点、部门出一点、企业或协会补一点”的经费投入机制。自治区农业厅按每人950元安排专项经费;其余培养经费(含课本费等杂费)按每人500元,由自治区、市、县三级财政和个人分别负担30%、30%、20%、20%。个人负担的部分也可由县、乡镇、村、企业或协会给予补贴。财政经费主要用于补贴学杂费、解决办学经费不足、增加教学设施等。并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经费的监督管理,做到专款专用。

3. 依托体系办学。区农广校体系除自治区校本级外还涵盖市、县两级分校,设有14所市级农广校、73所县级分校及一批乡镇村教学点(班)。学校主要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项目由市县分校具体负责实施,完善的体系是完成这项工作的基础。根据农业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文件精神,农广校体系正在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三、规范办学,加强监管,努力提高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质量

1. 创新招生培养模式。第一,明确办学性质。自治区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的办学性质为两年制成人在职中专学历教育。第二,依托产业办学。根据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各地产业特色,鼓励、动员各县(区)、乡镇、村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村干部、村后备干部、种植大户、在家务农的中青年骨干农民以及种养大户踊跃报名参加学习。第三,优化专业结构。招生专业以学校现有办学资质的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现代农艺技术、畜牧兽医、桑蚕生产与经营等四个专业为主。第四,强化培养目标。以年龄在18~45岁之间、具有初中(或相当于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村组党员干部、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复转军人和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等为主要培养对象,力争经过2~3年的系统学习实践,将其培养成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骨干力量和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推动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一村多名中专生”目标。

2. 规范教学过程。第一,坚持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按照成人学历教育“自学为主,集中授课为辅”的要求,根据教学计划每学期安排一定时间进行集中培训,其他时间由学员在班主任指导下自学。第二,坚持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涉农专业与农业生产紧密联系的优势,要求授课老师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生产实践指导,适当扩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第三,坚持统发教材和地方特色教材相结合。以自治区教育厅和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统一发行的文字教材和声像教材为主,结合本地实际组织编写通俗易学、简明实用、形式活泼、可操作性强的地方特色教材,努力打造实用人才培养教材体系。第四,坚持远程教育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和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借助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用好“农家课堂”、“送教下乡”、“流动课堂车”等教学阵地,让农民在家门口参加学历教育培训。

3. 坚持农学结合。根据农民学生特点,选择农时比较闲的时候,进行集中授课,其他时间进行生产。让学生学习“不离开田园,不离开产业,不离开创业”,坚持统一考核与教师考核相结合,坚持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实行考教分离,由自治区校统一命题组织考试,实习课、专业课由县校按要求组织考试。

4. 完善教学管理。一是加强教学质量督导。制定了《广西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质量督导实施办法》、《广西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实施方案》、《广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师管理办法》和《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等工作制度,并每年印发年度工作计划,要求全区各级分校组织实施,以制度规范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管理,确保实现“每办一个班,形成一个产业,打造一个品牌,造福一方群众,促进农村发展”的办学目标。农广校每年都印发通知部署教学质量督导工作,每个校领导带一个督导专家组,对全区各级分校办学情况进行督查指导,重点督查教学方案、教学计划、上课教案、授课质量、学员作业和相关档案管理等,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和指导;同时,了解实训基地建设情况,指导教学实习(实训)体系建设。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以兼职为主、专兼职结合的原则,采取内选外聘的方法,组建不同专业的师资队伍。基础课讲解除了已有的专职教师外,可聘请当地中学和职教教师。专业课聘请当地对口专业的技术人员任教、县职教中心专业教师兼任或采用声像教材授课。同时,重视发挥当地技术先进、经营效益好的种养大户、加工大户的传授、指导、示范作用,推广他们的科技致富经验。出台《广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师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教师资格、教师职责、教师工作规范、教师考核办法、激励机制等。每年组织开展自治区级教学评比、课件评比等,不断提高教学培训水平。

5. 坚持送教下乡。为方便群众,就近办学,把学校教学重心下沉,把班办到农民的家门口,把课堂放在生产一线,坚持不懈地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教学班主要设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同一个乡镇、村、屯招生人数达30人以上可独立建立教学班,也可几个乡镇、村、屯就近联合建班。班主任由乡镇组织委员或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担任。在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中,结合品牌产业建设和发展,采取“培训教师进村、人才培训进村、媒体资源进村”等措施,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

6. 助力学员服务产业。从2006年起凡取得中专以上文凭且回乡建设新农村的农民可享受以下待遇:一是由县(市、区)、乡(镇)党委纳入农村实用人才开发规划,并为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才能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和工作平台;二是由县业务主管部门优先录用为农民技术员、村动物疫病防治员;三是由自治区农广校择优推荐到农业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就业;四是优先承包农村山林、土地;五是优先实施政府支持农村的项目;六是优先享受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优惠贷款。从2007年起全区每年选择100~200名有致富思路、有初步的产业基础(或已制定可行的创业致富方案)、有组织带动能力的学员,按实际发生额给予1000元以内的贷款贴息。在全区范围内每年重点选择100个自然村、1000个以上农户开展品牌产业技术培训,促进“一村一品”的形成。通过对重点农户的品牌产业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和“双带”能力。

乡镇人才培养工作计划篇2

一、人才培养工程的实践与体会

近年来,余杭区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由党委牵头抓总、政府宏观引导、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界齐抓共管,全面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多个层面的优秀人才得到了培养和锻炼,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一)基本做法和成效

1、6个政策支撑工程。区委、区政府下发《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决定》,明确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开展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对党政领导人才、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同年,下发了《关于余杭区2004年度干部教育培训意见的通知》,首次提出“750”培训工程的概念,并从**年开始正式开展“750”人才培训。2005年下发了《关于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及《人才引进与培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进一步细化了各项政策,使各类人才的培养都能“对号入座”。

2、“750”培训工程。为切实加强干部执政能力建设,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区人事局于2004年推出一项精品培训工程——“750”培训工程,即每年从全区各类人才中分七个层面,每个层面选择50人左右参加区级组织的脱产培训。并以“750”干部培训工程为主轴,建立起经常化、规范化的人才培训良性合作机制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方位立体化的培训体系。“750”工程实施以来,区管正职领导干部、区管后备干部、优秀中青年领导干部、规模以上企业经营管理者、农业企业经营者、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负责人、纪检党务干部、城建干部、社区(村)党组织书记、中高级科技人才等多个层面的人才都得到了菜单式培训。“750”培训工程不仅注重抓好区内培训,还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进行人才培训。近十年来,余杭区每年都组织中青年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者赴北大、清华等国内知名高校接受专门培训。共组织140多名党政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赴北京大学、中央党校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引导和带动下,区内一些大的系统和乡镇也先后组织下属单位和骨干企业到国内名校接受培训,并开创乡镇政府出资组织企业经营者到北大培训之先河。此外,还多次输送中高级专业人才到新加坡等国培训深造。

3、“139”培养工程。滚动实施“139”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每轮“139”按三个层次培养和选拔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130名。使那些在一线工作确有成绩的人才纳入培养计划,并对他们的科研项目给予资金支持。此外,还组织年轻干部和科技人员到上海等地挂职学习、到基层指导农村工作开展和重点项目推进,加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锻炼。近年来,通过实施“139”人才培养等工程,多个层面的优秀人才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农业、卫生等多条战线上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32人入选上一轮市“131”优秀中青年培养人选,47人入选新一轮市“131”培养人选,4人入选省“151”优秀中青年培养人选;
30人被先后评为区“突出贡献人才”;
5人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获得杭州市政府特殊津贴;
多名中青年党政人才得到提拔使用。区第一人民医院的副院长袁红,是区“139”优秀中青年人才重点培养对象。她通过自身努力和区内重点培养,成为市级医药卫生学科带头人,并因其在心血管内科的成就获得杭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列入区“139”第一层次培养人选的区疾控中心检验主任医师张心会,先后开发新项目55个,主持开展的《余杭区部分动物源性食品中呋喃唑酮残留现状的研究》等项目被评为国内先进水平并获余杭区科学技术三等奖。老板集团引进人才赵继宏,为企业多次取得产品年度销量全国第一的业绩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通过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成长起来的人才,在各自岗位上引领众多人才和人才团队,对推动余杭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主要特点和体会

余杭区人才培养工程能够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的,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工作保障力实。我区人才培养工程能大面积、成体系地开展,首先得益于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下发的《关于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人才培养工程的开展搭好了政策框架。建立并调整充实了区委干部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形成目标化的培训工作机制,制定五年干部培训总体规划、分类管理分规划和周密的培训工作计划,为干部培训工作的开展铺设了制度轨道。早年起就建立了人才引进与培养专项资金制度,落实财政经费,专款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目前这一专项资金已达到300万一年,为人才培养工程的开展提供了经费保障。

2、培养对象覆盖面广。余杭区人才培养工程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五支队伍为对象,涉及区管正职领导干部、区管后备干部、优秀中青年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纪检党务干部、中高级科技人才等多个层面和行业。

3、培养内容针对性强。在确定培训班次前,通过调研了解广大干部的培训需求,科学设置培训内容,涉及政治理论、公共管理、企业管理、高新科技、城乡一体化等多个领域,做到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与培训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如对党政干部的培训安排领导艺术等课程,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开设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等课程,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开设创新能力培养等课程。

4、培养形式灵活性高。既有课堂集中学习等封闭式教学形式,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开放式教学;
既安排理论知识学习,又安排到大型企业实地考察(如燕京啤酒等);
既进行课堂集中灌输式教学,又进行辩论教学、情景模拟等互动形式培训;
既邀请知名专家、教授来我区讲课,又组团到知名高校办班培训。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

从这几年的实践看,我区的人才培养工作还需把握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在充分发挥党委政府部门职能作用的同时,如何更好地调动其他积极力量。要争取用人单位的积极配合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二是在大力培养重点人才队伍的同时,如何更好地拓展培养新兴人才队伍。在创建“生活品质之城”的新时期,专业人才、民间艺人等群体也应成为人才培养工作关注的对象。三是在集中抓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同时,如何更好地促进后期成果转化。在抓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同时,应更关注培养的实际效果,促进培养力向创新力、生产力的转化。

造成这些问题存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单位认识不到位。一些用人单位的认识眼光不够长远,把这项工作更多的看作是成本的增加而忽视了对人才的培养。二是人才观念不更新。在确定人才培养的对象时,往往仍秉持传统人才观,以高学历、高职称等作为人才的标准。而使一些新兴人才队伍被“边缘化”。三是评价体系不健全。一方面目前对人才培养工程重培养而轻考核,另一方面,对培养效果的考核仍关注一些浅层面、较直接的指标项。

二、人才培养工程应处理好的关系

总结近几年来我区人才培养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要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应处理好以下几大关系。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人才培养工程既是一项提升人才素质的工程,又是一项联系产学研三环节的工程。因此,人才培养工程的开展,既要紧跟学科和产业的发展,又要实现培养向创新力、生产力的转化。一是在培养内容上,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如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参加经济管理研修班等。又要注重实践知识的学习,如利用领导干部“周末课堂”举办专题业务知识培训,对项目推进的政策与流程等问题作专题辅导。二是在培养方式上,要有理论知识的培训,如举办一些专题讲座和培训班。又要有实践操作的锻炼,如组织培养对象参与重点项目建设,体验生产一线劳动生活,在实践中提高素质和能力。三是在对培养成果的检验上,要对培养工作,尤其是举办的一些培训班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以检验理论知识的提升成果。又要对培养人才进行跟踪管理和考核,掌握他们在培养期的实际工作成绩,检验其实践能力的提高程度。

(二)实用性与超前性的统一

人才培养既是一项结合实际、立足当前的工作,又是一项预见需求、展望未来的工作。因此,人才培养工程的开展,既要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满足用人单位当前对人才的要求,又要为人才、单位和社会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做好准备。一是在培养内容上,要以实用性内容为主,突出可操作性,如对新任中层正职进行如何做好群众工作的培训等。又要适当添加一些新兴、超前的内容,引导和鼓励人才在各自的行业和领域内探索、创新。二是在培养方向上,要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如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推动新农村建设。又要分析预见将来的发展需求并有计划地对人才培养进行引导。三是在培养计划上,要以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为基础,指导和制定培养计划,反映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总体要求。又要具有前瞻性,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对人才的新要求。

(三)集中性与分散性的统一

人才培养工程是一项涵盖范围广、内容丰富的工程。因此,人才培养工程的开展既要集中到点;
又要扩展到面。一是在培养内容上,要结合余杭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培养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人才。又要满足不同行业和系统人才的培养需要,使人才培养内容包含执政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科技研发能力等多个领域。二是在培养方式上,要以组织人事部门牵头集中组织的形式开展人才培养。如“139”人才培养计划、“750”人才培养工程。又要在全区范围内树立人才培养观,引导和鼓励用人单位把人才培养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开展。三是在培养对象上,要突出培养重点对象和骨干队伍,如中青年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又要为各类型人才提供培养机会,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

(四)短期性与长效性的统一

人才培养是一项有起有迄的工程,更是一项追求长远效果的工程。因此,人才培养工程的开展,既要制定详细可行的短期计划,又要构建长效机制。一是在培养计划上,要对每项培养工作制定相关计划,明确实施时间和具体操作方法。如就“139”人选培养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并遵照执行。又要把这些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纳入整个人才培养工程规划之中,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二是在工作制度上,要落实单项培养工作的各项制度,如领导机构、主要负责部门、起迄时间、培养方式等,更要健全整个人才培养工程的各项制度,如领导机制、经费来源、长期性规划和目标等。三是在反馈机制上,要掌握每项人才培养工作开展的进度、遇到的问题和实际效果,又要整合并分析这些单项信息,以了解整个人才培养工程的方向,及时调整相关计划。

三、人才培养工作对策思考

(一)优化人才环境,营造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人才环境包括人文观念环境、机制体制环境、创业载体环境等多个方面。着力优化人才环境,形成完整、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把人才培养与人才自身发展、单位成长发展、余杭和谐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使人才培养工作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1、树立与时俱进的人才观念。不仅要注重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这五支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开发,还应拓宽“人才”外延,关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等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新兴人才队伍。同时,要进一步拓宽思路、放宽眼界,扩展“人才”内涵,真正做到“不唯学历、职称、资历、身份”,让那些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2、开展丰富多样的载体建设。继续滚动实施“139”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和“750”干部培训工程,打造人才培养优势品牌。依托和整合党校等区内人才培养资源,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开展远程培训。开展校企联合,尝试建立技能人才培养训练基地。继续加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积极推进留学生创业园区、大中专毕业生见习基地开发建设。深化开展“校企合作”、“院企合作”,鼓励和支持博士后研究人员紧密依托企业科研项目开展创新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3、加大人才培养的激励力度。积极向用人单位征求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增强用人单位主动性。结合“重才爱才先进单位”评选等活动,宣传、表彰、推广用人单位的先进经验。树立其“主体”意识和“标兵”形象。继续对“重才爱才先进单位”和“人力资源示范企业”进行物质奖励。加大对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发中心等以及优秀人才科研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对省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具有领军带头作用的研发成果给予资金奖励,激励用人单位支持人才创新创业。

(二)创新培养机制,完善有利于资源开发的科学制度

人才培养是政府行为、用人单位行为和个人行为的集合。既需要党委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也需要用人单位的重视与配合,还需要其他社会资源的积极参与。

1、党委部门牵头抓总,政府部门各司其职的责任落实机制。要切实贯彻落实党管人才的方针,确立党委部门在人才培养工程中牵头抓总的主要地位,把握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指导思想和总体原则,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和人才办公室的作用。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在“党管人才”的原则指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各自的职责权限,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使人才培养工程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细处,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2、组织人事部门为主,其他部门紧密配合的统筹协调机制。由组织人事部门牵头,科学合理地制定全区范围内长期性、指导性、总体性的工作规划,作为人才培养工程的“大纲”,并把单项性、专业性的人才培养子计划纳入其中。依据总体规划统筹调配资源、安排具体项目的时间和进度。各系统自行组织的人才培养工作应及时向组织人事部门进行备案,并以总规划为基础和指导开展。根据当年的全区人才培养工作计划合理利用资源、安排时间,以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

3、政府职能部门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工作联动机制。应从“小政府、大服务”和“有限政府”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宏观管理和提供服务为主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避免大包大揽,防止政府职能的“错位”、“越位”。同时,要充分调动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配合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形成本单位内部的人才培养制度和计划。又要积极调动其他社会力量,开发、整合和利用多种社会资源,与政府部门形成良好合作与良性互动。

(三)注重培养实效,建立有利于成果转化的运作机制

人才培养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以培养为基础和出发点大力推进基础工作,又要以实绩为目的和落脚点,注重实际效果的显现和提升,实现良性循环。

1、以“学”推“研”促“产”。通过理论知识培训、实地调研考察等多种形式抓好基础培养工作。努力通过基础性人才培养优化人才知识结构,促进人才知识更新,提升人才综合素质,锻炼人才工作能力,使各类人才消化吸收培养内容,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扎实的基础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经济效益的增加、社会竞争力的增强。

2、以“研”助“学”强“产”。积极鼓励党政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新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科研项目、开展科研工作。把各项创新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实现培养成果、科研成果向管理能力、生产能力的转化。

乡镇人才培养工作计划篇3

一、指导思想

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保障残疾人文化权益为目的,以加强残疾人文化建设、活跃残疾人文化生活为目标,紧紧依托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广泛组织残疾人开展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以残疾人文化活动示范点为龙头,积极推动残疾人群众文化和特殊艺术的加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各县区残联要积极创造条件,立足城市社区和乡镇文化活动室,建立1——2个残疾人文化活动示范点,结合地域特点,经常性地开展残疾人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说唱、声乐、器乐、曲艺、诗歌朗颂等文化活动。

(二)充分利用社区、乡镇文化站点、读书屋等场所举办文化知识讲座、读书演讲比赛、康复知识咨询、趣味运动等活动。

(三)鼓励在文化艺术方面有特长的残疾人参与各项公共文化艺术活动。利用公共场所,组织举办残疾人书法、绘画、摄影、手工艺品展览,鼓励残疾人开展现场文化展示活动,发现和培养残疾人特殊艺术人才。

三、措施

(一)有关乡镇、街道残联要积极争取同级党工委的支持,要把残疾人文化活动示范点建设工作纳入乡镇、街道工作计划,为残疾人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一定的场所和必要的活动经费。

(二)充分发挥残疾人专门协会、残疾人专职委员、助理员的优势,积极动员残疾人走出家门,踊跃参加各类有意义的文化活动。

(三)各县区残联要注意在活动中发现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艺术特长的残疾人,鼓励残疾人参加各类专业演出和比赛,切实加强残疾人特殊艺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特殊艺术人才档案。

(四)残疾人文化活动示范点,每年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不少于4次。每次活动必须有文字和图片记录。

四、要求和考核

(一)残疾人文化活动示范点建设要有计划安排、有专人负责、有活动保证,让残疾人乐于参与、方便参与、在参与中受益。

(二)在残疾人文化活动示范点建设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逐步行成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加以宣传,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乡镇人才培养工作计划篇4

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

创建学习型乡镇卫生院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乡镇卫生院建设新农村合作医疗的根本保障;
是顺应时展的基本要求;
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医疗服务队伍的迫切要求;
是提高乡村医疗卫生、公共卫生、综合性医疗保健的综合实力;
是促进乡镇卫生院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乡村卫生工作改革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下,对于每个人来说,学习是非常重要,学习是充电;
学习是获取知识和智慧的源泉;
学习是打开21世纪科技大门的钥匙;
学习永无止境,人不学习就会落后,落后就会被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所淘汰。

必须重视学习型乡镇卫生院的创建工作

农村卫生工作项目繁多,任务艰巨。乡、村两极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偏低。尤其在入世和知识;
经济到来的大背景下,开拓进取显的更为重要。我院领导班子,率先垂范,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带领卫生院全体职工及乡村医生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以学风促院风,制定了每月必须集中组织全院职工及乡村医护人员政治学习,业务知识的培训,每天每人写一份学习心得和行风建设的体会,制定了详细的创建学习工作程序,提出了创建学习工作的指导思想,活动内容、方法步骤和落实措施。并请县卫生局、县人民医院、县疾病控制中心、县食品监督所、县妇幼保健院有关专业人员结合农村发生的公共卫生重大疾病讲授业务知识技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乡村两级医护人员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不断调整了乡镇卫生院人才知识结构,使每位医护人员适应了农村卫生工作,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加强卫生院人才培养,注重人才的使用

人才资源是乡镇卫生院最宝贵的财富。近4年来我院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分别到省、市、县医院脱产进修42人,邀请山西省医科大学一院专家朵振顺、李建峰、张桂兰,二院专家杨淑媛、王来远、徐守宾,二四六医院、广济糖尿病医院等专家来我院坐诊,讲座、手术等短期培训交流。自修函授大学46人。同时添置和备配相应的医疗设备30余台,德国CT机、脑血流图、脑电地型图、超声乳化治疗仪等。发展适合农村医疗卫生特色专科,皮肤科、痔瘘专科、糖尿病专科,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人有专长、科有重点、院有特色等良好氛围。

创建学习型乡镇卫生院

乡镇人才培养工作计划篇5

一、业务工作计划

1、做好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

主要措施:根据十七大报告第十二条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第(四)条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及中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编委办《关于转发〈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筑人通〔xx年〕79号)、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市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筑事改字〔xx年〕1号)文件精神,做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

2、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认定,资格委托评审工作。

主要措施:根据市职称工作安排意见,组织全市开评职称的事业单位,包括十一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召开全市职称工作会。做好政策宣传,要求各个单位将申报职称的材料报送到我办后,我们再根据省人事厅、省农业厅文件《关于印发〈省农业系列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的通知》(黔人通〔xx〕88号),省人事厅《关于印发〈省工程系列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的通知》(黔人通〔xx〕85号)等评审条件,及各系列评审工作安排。对各个单位报送的材料进行逐项审查,对符合评审条件的个人就开出市专业技术职务委托评审工作介绍函推荐到市人事局参加评审;
不符合文件规定的材料,就对其单位办事人员解释清楚为什么不能推评,并将其材料退回。

3、做好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报名工作、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工作。

主要措施:将通知考试的文件发到市属相关单位以及银行、发电厂、盘江化工厂、水晶集团、煤气气源厂等单位,各个单位接到文件后组织人员参加报名。在报名当中,我们将为广大考生做好报名服务工作,对需要考试资料的考生帮助他们选择考试用书,考试用书运到后就及时通知考生来领书。准考证在考试指导中心领到后,就逐一通知考生前来领取。

4、着重做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做好全市专业技术人才的综合管理、职称评聘、继续教育等工作。

根据各个单位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方案》,结合相关系列的评审条件,对各单位要求聘任的人员进行严格审核,对符合条件的人员报局党组会研究,同意后给予聘用。

5、继续加强聘后管理,对xx年取得的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进行审核。

主要措施:通知各个单位审核xx年取得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在审核过程中对以下内容进行逐项审核: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批准文件及其资格证书;
近三年以上的各年度考核表;
能体现任现职期间取得工作业绩的获奖证书、证明或有关材料;本专业论文或技术总结、业务工作总结;
接受继续教育情况的证明(证书);
本专业技术职务系列或行业主管部门要求的证明材料;
单位或工作部门对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的审核材料的认定和其履行岗位职责情况作出的具体评语。在审核过程中,如发现下列情况则取消其任职资格:违背四项基本原则者;
年度考核连续2年不称职者;
不能履行岗位职责,在工作中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影响极坏、群众反映强烈;
触犯刑律,被司法机关判刑。

6、根据上级要求做好农村乡土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审工作。

主要措施:根据十七大报告第五条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三)条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主动与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联系,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做好(本文来自,转载请注明)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在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审方面,组织人员对农民进行大力宣传。与文广局联系,通过电视宣传,并组织人员到各村张贴《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管理暂行办法》。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农村实用人才晋升职称。

乡镇人才培养工作计划篇6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6号文件为纲领,以《湖北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标准与评审细则》为标准,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服务需求为目标,以保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宗旨,切实加强领导,认真开展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创建活动,力争到2012年把我县建成中医药工作先进县。

二、主要目标

把我县中医院建成国家标准的中医院(100张床位标准);
县医院中医科、乡镇卫生院和社区中心中医科、中药房达到国家标准;
县中医院建成3个重点专科,县医院建成1个中医重点专科,5个乡镇卫生院形成专病专药特色;
乡村医疗服务机构能够使用中医中药实用技术;
培养一支广受群众信任的中医中药人才队伍。

三、主要任务

(一)建好县中医院

1、房屋建筑面积达到9000平方米,开放病床120张,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药剂室、院内生活服务区综合配套,标准化建设。

2、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梯队结构。通过读经典、拜名师、做临床等方式培养一批优秀中青年名医,引进一批中医中药人才,返聘一批知名老中医做临床、带徒弟。

3、在消化内科和慢病治疗上形成特色,建成专科。

4、运用中医中药特色文化,对居民开展健康教育。

(二)建好中医科和中药房

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中医科和中药房建设上要做到房屋、设施、人才三配套。

(三)做好中医药的继承工作

组织专人开展中医药古典医籍、历代医家学术思想、民间医药传统知识和技术的整理研究和利用。

(四)加快培养中医药临床骨干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

5年内,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1人掌握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
全县每年要引进3—5名中医中药大学本科毕业生;
全县每年要选送10人以上到上级中医院接受培训;
每年对村医开展2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
每两年开展一次县级名中医评选活动,并给予奖励。

(五)推进中医药科学普及

加强中医药科普工作,县科协和卫生部门要通力协作,把中医药科普纳入全县科普规划之中,统一管理,统一实施。

(六)积极开展中医药产业基地建设

创造条件在1—2个乡镇开展中医药产业基地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县政府成立创建中医先进县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每年研究1次创建工作,解决1—2个突出问题。

(二)加大投入

坚持中医院的公益性质,落实中医院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补助政策。支持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在国家给予项目支撑的同时,适当给予资金配套,并减免有关建设规费。设立中医药人才培养政府专项基金,支持中医药人才培养,奖励名中医。

(三)完善政策

符合规定的中医诊疗项目和中医药适宜技术优先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支付范围,并合理确定费用支付标准和报销比例,鼓励患者使用中医药。

五、具体工作

(一)准备阶段:年1月至6月

1、纳入规划:县、乡两级政府把中医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目标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2、成立组织:县、乡两级政府分别成立以分管领导任组长,发改、财政、卫生等部门为成员的创建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组织开展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创建工作。

3、调查摸底:按照全县统一制定的调查表,对辖区内中医药机构、人员现状全面系统的进行调查,乡镇卫生院在调查中,要摸清当地中药材种植情况底子。

4、制定方案:县、乡两级政府,按照标准要求制定印发辖区创建工作方案,并按方案组织实施。

5、宣传发动:县、乡两级分别召开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创建工作措施,解决创建工作有关问题。同时分别召开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负责人会议,领会创建工作意义,明确创建工作任务,分解创建工作指标,签订创建工作责任书。

6、制定相关工作计划:①根据中医药资源现状,制订“中医药资源配置计划”,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②按照标准要求,制定“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参加省、市举办的高等函授教育和中医继续医学教育,办好县中医院开办的中医药普及班,采取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对中医药人才进行有计划培养提高。③根据医学会的职能和特点,制定“中医药学术活动计划”,发掘和整理名老中医经验和民间土单验方。以中医院为中心每年召开中医药学术活动两次,编辑出版县中医药期刊。④根据中医特色,制定专科专病建设计划,创建周期内全县要建成4个重点专科,5个乡镇卫生院具有1—2个专病专药特色。

(二)实施阶段:年6月至年6月

全县上下按照《方案》、《标准》、中医院建设等有关要求,全面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将长远计划与短期安排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突出重点,抓好薄弱环节,确保创建工作整体推进。对各级职能单位的工作职责明确如下:

1、县、乡两级政府

①有计划、分步骤组织好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活动,及时召开年度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创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安排落实有关中医创建专项经费。

②立足本地中草药资源优势,将适宜种植、适销对路的中草药种植和药源开发利用列入扶贫开发项目。建立比较稳定的药材种植基地,同时给各卫生院、所及村卫生室划拨0.5—1亩固定的药材种植地,采取自种自采中草药的方式,降低医药费用成本,受益于广大农民。

③向人大汇报中医先进县创建工作进展情况。

④反馈人大提出的有关中医药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落实情况。

2、县卫生局

①当好县政府参谋,及时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

②将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工作纳入年度综合目标工作考核,并及时通报创建工作进展情况。

③按计划组织开展中医药人员培训及学术活动。

④对中医药专科、专病建设及时进行检查督导。

⑤每年安排实施中医药、科研项目1—2项。

⑥及时填报有关创建工作表册。

3、有关部门

药监部门要加强药品质量管理,支持中药产业发展;
发改部门要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科技部门要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农业部门要负责中药材种植规划制定和生产技术推广,抓好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板块基地建设;
林业部门要指导木本中药材生产,加强对珍贵稀有药材的保护;
财政部门要保障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投入;
税务、宣传、人事、国土资源、物价等部门都要在支持中医药发展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4、县中医院

①制定年度中医药人员培训计划及学术活动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实施。

②每年牵头开展1—2项中医药科研项目。

③年1—2个重点专科达标,年2—3个重点专科通过市级验收达标。并带动5个以上乡镇卫生院具有专科专病特色。

④建设周期内引进中医药诊疗新技术、新方法2项以上,并收到良好的效益。

⑤设立中医基层指导科,每年下基层指导中医药业务工作不少于6次,组织基层培训不少于10人次。及时指导中药材种植,为当地中草药种植提供产、供、销服务。

⑥周期内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总值达每床位6000元以上,建设中医药制剂室并投入使用。

⑦巩固充实二级优秀中医院内涵,按中医先进县建设标准评分达280分以上。

5、乡镇卫生院

①当好当地政府参谋,及时向政府汇报创建工作进展情况。

②抓中医科室、中医药人员配套建设。年各院中医科室落实到位,2010年中医药人员到位,人数达医药人员总数的10%以上。

③按计划落实中医药人员进修、培训,积极参与中医药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

④制定辖区中医药技术指导、培训计划,对卫生所、村卫生室人员进行中医药技术指导及业务培训。

⑤按计划组织辖区内应训对象,及时参加县以上培训。

⑥因地制宜开展中医专科专病特色建设。

⑦充分利用当地中草药资源,建好药材基地,采取自种、自采、自用中草药的方式,降低医药成本,惠及于民。

⑧周期内评分达165分以上。

6、村卫生室

①按时参加县、乡两级组织的技术培训,熟练掌握中医药基础知识和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技术。

②接受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规范执业行为,做到门诊有登记、用药有处方、收费有发票、出诊有记录、传染病有报告。

③种好药材基地,充分利用中医药大力开展预防保健活动。

④面向村民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每年举办中医药预防保健科普宣传专栏不少于4期。

⑤周期内按标准评分不少于130分。

(三)自查阶段:年6月至12月

各级按照标准查漏补缺,规范整理相关资料编印成册,各单位写出自查报告。未达标的查找原因并限期整改。

(四)评估验收阶段:2012年1月至6月

乡镇人才培养工作计划篇7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省发展中医条例》,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中医药工作的出发点。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完善中医药发展政策,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确保中医药服务与社区卫生服务齐头并进、共同发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二)工作目标

加强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建设,逐步建立以中西医结合医院为指导、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特色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为特点的农村中医药三级服务网络;
通过培养名医、培育名科、扶持专科(专病)等活动,创出中医药服务特色,提升全区中医药服务综合实力。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强基础,逐步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要以建设二级甲等专科医院为目标,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开设不少于6个中医一级临床科室;
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服务的龙头作用,加强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指导,推广中医药新技术、新项目,指导并协助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特色治疗。到2012年,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中医治疗率达70%以上、门诊中医治疗率达80%以上。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卫生部颁布的建设标准,建好中医科、中药房,配备基本中医药诊疗器具和250种以上中药饮片;
要加大培育、扶持力度,积极打造具有区域性较高知名度的中医专科或专病;
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能提供6种、8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能提供4种以上中医药服务适宜技术。到2012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中医治疗率达40%以上。

(二)重队伍,不断强化中医药理论及技能培训

加强中医类别全科医师队伍建设,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在中心执业(助理)医师总数中占比不少于25%,并做好中医传承梯队建设。积极组织并督促乡镇参加各类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中医药人员年度中医药知识培训率达100%。依托市卫生支农平台,组织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每年不少于一期;
组织中医类执业医师参加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强化中医药服务在社区公共卫生工作中的应用;
组织西学中培训,到2012年,中西医结合医院西学中率达80%以上、社区服务中心西学中率达40%以上;
开展区级名中医评审工作,抓好各级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管理,并做好阶段性督促考核。

(三)创特色,大力培育中医专科(专病)

加快中医临床专科(专病)建设步伐,提高专科(专病)技术水平,逐步形成特色中医专科(专病)新格局。中西医结合医院按照省龙头学科的建设标准,在抓好肛肠病学学科建设的同时,加大科研投入和工作力度,拓展肛肠专病治疗范围,进一步做强做大肛肠特色;
织里医院依托名老中医影响力,抓住中医馆建设契机,进一步提升市级重点学科中医针灸理疗科运行水平;
埭溪医院要重视中医妇科传承,将“陈氏妇科”作为区域性中医名科加以培育。各单位按照中医专科专病建设计划,扶持、培育中医特色专科(专病)管理:一是要制定中医专科(专病)工作年度计划及人才培养计划,保证工作计划性和人才梯队建设;
二是加强中医专科(专病)相关设备和设施投入,确保专科(专病)建设有实效;
三是及时整理专科(专病)病案,确保学术经验传承;
四是中医专科(专病)工作规范,制度健全,中医病历、处方等符合书写规范,能熟练处理本专科疑难急症。

(四)治未病,加大中医健康教育力度

要大力宣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的“治未病”理念,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服务中的特色优势。一是整合市、区中医药服务资源,吸收市、区两级中医药专业人员加入区健康教育讲师团,宣扬阴阳平衡、形神统一、天人统一、人与社会统一等中医健康的科学阐述;
二是丰富中医健康教育内容,重点宣扬群众乐于接受的中医四季饮食与起居、体质调养、中医防病等养生保健知识,提高健康教育实效;
三是创新健康教育方法,通过口头交谈、健康咨询、专题讲座、文字宣传、健康处方、趣味活动等形式,普及中医健康知识;
四是在建设好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健康教育纵向网络基础上,动员社会力量,发挥家庭作用,营造人人关心社区健康、个个参与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策措施

各乡镇政府和相关部门、单位,要加强对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的领导,并在中医人才培养与引进、中医基本建设、中医事业经费、医疗保障制度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卫生部门要将发展中医药事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统筹规划,共同推进,并指导、督促乡镇中医专科(专病)培育工作;
对各乡镇特色专科(专病)建设给予鼓励扶持,对获得各级名中医称号的中医临床医师给予适当奖励。

(二)建立协作机制,推进纵向合作

紧紧抓住市级医院全面结对区契机,加强与市中医院的联系、沟通,通过定向帮扶、业务指导、临床带教、技术培训等方式,建立较为稳定的帮扶机制。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要与市中医院建立紧密地合作关系,在发展好肛肠特色的同时,加强院内中医科室的建设,扩大中医诊疗覆盖面,积极投入全区面上中医药特色服务规划、指导。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对照中医科、中药房建设标准尽快达标基础上,主动向上对接,重点培育专科(专病),逐步形成自身特色。

(三)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化队伍

乡镇人才培养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
基层就业;
措施

高职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不仅可以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能解决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更是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当依托国家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就业的政策,广泛开展市场调研,大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多形式进行基层就业宣传和培训,主动与地方相关部门合力搭建基层就业平台,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职院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

一、农村基层就业的背景和意义

2003年至今,中央政府联合各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许多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相关政策:2003年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06年的“三支一扶计划”、2008年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计划”,地方政府也相应出台了配套政策,如:《重庆市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计划》等。顺应国家政策,结合专业特色,高职院校充分认识到指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具有深远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高职院校学生响应国家号召到农村基层就业,不仅发挥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吃苦耐劳、服务人民、回报社会的崇高品质,得到了一笔人生最丰厚的财富,因此,做好农村基层就业工作不单单是提高学生就业率,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有利于服务地方经济。根据农村基层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毕业生扎根在农村基层的部分学生正展示着无穷的活力和生命力,他们不仅给农村带去了较为开放的思想观念,还带去了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信息;
不但改善农村人才队伍结构,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部分学生工作不久就已走上管理和领导岗位。因此,做好农村基层就业工作有利于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关系民生的大事,学生能到农村基层就业实现人生抱负,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同时,农村基层单位可以获得新鲜血液,培养后备力量,也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因此,高职院校应采取长远高效的措施,做好农村基层就业工作,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定向培养,鼓励毕业生到边远乡镇“支农”、“支医”、“支教”和“扶贫”就业,并让学生爱岗敬业,做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生价值。

二、影响农村基层就业的因素

(一)受到陈旧观念影响学生主动性不高。传统的就业观念影响着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毕业生中仍存在 “非城市不去,待遇不高不去”等陈旧观念,还有不少毕业生担心到基层下去容易上来难,过高的城乡转换成本,使一些毕业生对到基层就业望而却步。

(二)缺乏农村基层就业岗位的深入了解。目前农村基层人才匮乏,农业、医疗、基础教育需求更为突出,有的地方人才和技术已成为农村发展的瓶颈。对口专业学生缺乏对农村基层就业岗位的深入了解,专业技能学习不过硬,进入单位无法适应,甚至考核不合格。

(三)政府和学校的宣传引导力度不够。高职院校学生在报考志愿的时候就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就是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进入各大中型企业单位,做真正的蓝领,或者学好技术自主创业。

三、指导农村基层就业的措施

(一)突出实践教学特色,奠定基层就业的技能。根据基层工作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结合基层就业调研,实施与职业技能相关的环环递进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认知实习环”、“单项技能训练环”、“综合技能训练环”、“轮岗实习环”、“顶岗实习环”的教学模式,彰显实践教学特色。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及全国技能大赛的要求,高职院校系统设计实训内容,增加技能训练的广度和深度。校内建立实训基地,校外紧密型合作企业,通过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专业兼职教师,引入最新的行业资讯,促进“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建设,使课堂教学更具实用性。

(二)利用专业服务活动,转变基层就业观念。学生只有掌握国情、了解社会、认识就业形势,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信念,才能具备正确的就业观念,踊跃到基层锻炼成才。通过假期实践,让学生尽早涉入社会,服务社会、感恩社会;
利用专业服务活动,尽早运用技能、检验技能、熟悉技能,培养学生基层就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假期社会实践是学生深入基层,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义务服务团,成立科技服务小分队,组建专业实践服务队开展专业社会服务实践活动。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道德观念,又提高学生的政策水平和爱岗敬业精神,增强学生带领基层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本领。同时,使学生养成了扎根基层、吃苦耐劳、勤政为民、遵纪守法的好作风、好习惯。尤其是运用专业特色服务社会,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服务人民、回报社会的精神,使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上得到了一笔丰厚的实践财富。

(三)加强宣传引导,搭建基层就业平台。高职院校结合国家政策,每年开展基层就业调研工作,收集基层就业的大量信息和基层就业的基本情况,构建从院长、分管副院长、系部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多级服务体系,将农村基层就业放在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从大一就将其纳入学生职业规划当中。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渗透,比如主题班会、宣传栏、广播、系网站和班级QQ群、微信、博客等,宣传党和政府有关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政策,大力宣传高校毕业生在农村基层创业成才的先进典型,唱响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

高职院校要依托国家鼓励政策,进一步搭建好农村基层就业的平台,为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铺平道路,让基层就业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流选择之一。

推荐访问:(8篇)关于乡镇人才培养工作计划 人才培养 工作计划 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