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冀教版5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冀教版5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冀教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六年级 曹辉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56至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冀教版5篇,供大家参考。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冀教版5篇

篇一: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冀教版

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设计

  六年级

 曹辉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 56 至 58 页的内容。

 教学目 标:

 1、 知识技能目标:

 了 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 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 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 理解、 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 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3、 情感态度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

 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具准备:

 方格练习纸 准备以下方格练习纸。(正反两面)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 设情境, 导新课。(3 分钟)

 (1)

 放大和缩小现象。

 同学们看老师手里的这张照片, 照片中有位帅哥你们认识他吗? 他是谁?

 师:

 照片中的人物与我比较, 我怎么了?

 生:

 缩小了。(板书:

 缩小)

 师:

 (找一位戴眼镜的同学)

 程家宝如果把你的眼镜拿掉你还能看清楚这张照片中的人物吗? 戴上眼镜后呢?

 生:

 看不清楚。(戴上后)

 可以。

 师:

 谁知道为什么吗?

 生:

 眼镜把照片中的人物放大了。(板书: 放大)

 师:

 对, 在生活中有许多物体很小, 需要把它放大才能看清; 而有些物体的确很大, 需要把它缩小才能很好地表示出来。

 师:

 (边说边出示书本 56 页的主题图。)

 下面这些现象中, 哪些是把物体放大? 哪些是把物体缩小呢?

 生:

 略

 师:

 对像照像、 用放大镜看书、 投影仪放大图表、 人和影子都是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图形是怎样放大或缩小的。

 (把板书补充完整: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 动手操作, 学习新知

 (一)

 教学例 4。

 1、 寻找放大的规律。(10 分钟)

 (1)

 出示图形。

 按 2∶ 1 画出上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审题 ②小组讨论:

 按 2∶ 1 放大是什么意思?

 (因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是 2∶ 1, 2÷1=2, 所以就是要把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 2 倍。)

 板书:

 2∶ 1=2

 各边扩大到原来的 2 倍 ③画一画。

 师: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画完后小组里面比较一下, 你们画的是不是一样, 交流一下你们各是怎样画的?

  (2)

 展示学生作品, 交流画法。

 重点讲评三角形的画法:

 师:

 按 2∶ 1 放大就是把图形的各边放大 2 倍, 刚才同学们只把底和高放大2 倍, 斜边呢?

 生:

 斜边也放大了 2 倍。

 师:

 你怎么知道? (数方格, 量一量。)

 问:

 那你为什么不先画斜边? (斜边很难确定它的倾斜度。)

 师小结:

 也就说按 2∶ 1 放大三角形, 应先确定底和高, 再画斜边。

 (3)

 观察对比, 发现规律。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 你有什么发现?

 (一个图形按 2∶ 1 放大后, 图形的大小变了, 形状没变。)

 板书:

 图形的大小变了, 形状没变。

 师:

 你是怎么知道图形的形状没变呢?

 (因为放大前三角形底和高的比是 6∶ 3=2, 放大后三角形底和高的比是

  12∶ 6=2, 比值相等, 所以形状不变。)

 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图形的各个内角。

 师:

 那么长方形也是这样吗?

 (学生验证, 汇报。)

  (板书:

 6∶ 3=2

  12∶ 6=2 )

 2、 寻找缩小的规律。(10 分钟)

 (1)

 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 1∶ 3 缩小, 图形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同学们猜想一下。

 (学生猜测:

 图形变小了, 但形状没变。)

 师:

 是这样吗? 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你们会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吗?

 师:

 按 1∶ 3 缩小也就是怎样缩小呢?

 (学生汇报并板书:

  1∶ 3=1÷3=31, 也就是把图形的各边缩小到原来的31。)

 (2)

 请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学生画图, 展示学生作品, 汇报画法。

 (3)

 比一比, 再发现: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 这三组图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三组图形的大小不同, 但形状相同。)

 师:

 也就是说, 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扩大或缩小后, 图形的大小变了 ,形状没变。

 3、 看书质疑。

 师: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 57 和 58 页, 认真看看。

 教师质疑:

 (1)

 例题中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的大小发生什么变化? 缩小后的图形与它之前的图形的大小发生什么变化?

 (2)

 师:

 第三组图形也可以由第一组图形缩小得到, 你知道它是按(

 )

 ∶(

 )

 缩小的。

 (第一组中正方形的边长是几格? 第一组中正方形的边长是几格? 也就是说缩小后的图形与第一组图形的比是 2∶ 3。

 图形的各边都缩小到原来的三分之二, 对吗? )

 4、 小结。(2 分钟)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三、 巩固练习, 及时反馈(10 分钟)

 1、 完成课文练习九的第 1 题。

 并说明理由。

 2、 活用新知:

 把三角形按 4∶ 1 放大; 把梯形按 1∶ 4 缩小。

 (1)

 学生独立练习, 在方格纸上作图。

 (2)

 教师巡视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

 汇报画法:

 先把等腰三角形的底和高扩大 3 倍, 再把各顶点连起来。梯形要分别扩大上底、 下底和高。

 3、 拓展。(根据时间安排)

 (1)

 图中(

 )

 号图形是①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它是按( )

 ∶ ( )放大的。

 (2)

 图中(

 )

 号图形是①号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 它是按( )

 ∶ ( )缩小的。

 四、 课堂总结 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 你学会了什么? 哪些知识我们要把它牢牢记住?

 五、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 1=2

 各边扩大到原来的 2 倍

  图形的大小变了, 形状没变。

  1∶ 3=31

 图形的各边缩小到原来的31

篇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冀教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十二册第 38、39 页例 1、例 2 和 “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九的第 1、2 题。

 教材分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指图形的各部分线段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能直观形象地显示比例的本质内涵。这是在认识比例之前新增的内容,其目的有二:一方面能为学生直观地理解比例的意义提供支持,有利于学生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是学习比例尺的知识保障。关于本课时的学习,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比的意义和性质、表示两个量之间关系的方法、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等。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拍摄照片、洗扩照片、用放大镜看物体,电脑绘制图形基础。教案设计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由直观到抽象,由生活到数学。

 设计意图:

 数学很美,简单的数学事实,蕴含着玄机:图形放大或缩小,变化前后对应边长的比形同,变化前后每个图形各自边长的比相同,这种富含辨证哲理的“变与不变”就是“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所蕴含的统一美。对学生进行“统一美” 的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从杂乱中寻找条理、从纷烦中探求统一”的探索精神和高度概括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本课采用双线并进式教学设计,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数学审美教育,蕴数学美于数学课堂教学,引领学生欣赏、发现数学美,进而研究数学美、创造数学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探索精神。

 本课的美育线索是:欣赏美、探索美、运用美、创造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欣赏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艺术再现、自然呈现,通过自己的创造,体会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练习纸、直尺、课前,老师打印多种平面图形大小不等若干张图片,学生剪下,备用。

 教学过程:

 一、看视频,发现美、欣赏美。

 播放元宵晚会《这就是爱》的视频片段。

 谈话:有一种美,叫数学美。

 引导:请同学们欣赏著名歌手张杰的《这就是爱》,在聆听的同时,别忘了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欣赏绽放的美丽。

 启发:美丽的画面中有数学吗?是什么?三角形如何变化? 揭题:进入神秘的图形世界,揭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板书)

 (设计意图:元宵晚会歌曲《这就是爱》,现代青春气息强烈,其舞美设计亮点是以简单的几何线条组合成三维立体画面,并且伴随着三角形状的逐渐放大,不断地向观众席推进,犹如穿越时空隧道,美丽绽放。其美的本质是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激发学生探索美的本质的学习兴趣。)

 二、操作,研究美、探索美。

 1.教学例 1 (1)探究图形放大奥秘 ①操作,感知放大 在方格图中出示一张很小的长方形蛋糕照片(图 1)。

 谈话:这是一张蛋糕图片,看得清吗? 引导学生寻找可行办法:将图片放大。

  教师点击图片,图片四周出现命令按钮

 指导学生分别拖动 1 号、2 号、3 号按钮,将图形变大,得到三幅图。

 引导:只有一种是数学意义上的放大,是哪一幅? 引导学生确认第三幅图片。

 (设计意图:在电脑绘图中,改变图片大小的操作,学生是熟悉的,这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学生的现场操作,让学生直观感知图形的放大,形成正确的表象,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②探索,研究放大。

 画面保留原图和放大图片。指导获得相关数据。

 启发:观察放大后图片与原图,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简单的一句话,我有深刻的用意,第一,不限制学生,放手让学生观察;第二,放开绝不“无的放矢”,一句“观察放大后图片与原图”在无形间确定了学生的观察方向。)

 学生活动:在观察记录卡上写下自己的发现,并小组交流。

 预设一:

 学生发现:放大后图形的长是原图长的两倍,放大后图形的宽是原图宽的两倍。

 教师引导:把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两倍。

 预设二:

 学生发现:放大后长方形的长与原来的长的比是 2:1,放大后长方形的宽与原来的宽的比是 2:1。

 教师引导:放大后长方形与原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 2:1,强调“对应边长”的含义。

 预设三:

 学生发现:放大后长方形的面积是原图的 4 倍,放大后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图面积的比是的 4:1。

 1 3 2

  引导:因为对应边长的比都是 2:1,所以面积比是(2×2):(1×1)。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观察放大前后的图片,探索蕴藏的奥秘,学生发现规律的过程,也是体验数学本质美的历程。果然,学生思维绽放,数学的规律美流淌课堂间。而共性特征的提炼,让学生对内蕴美的认识层次有了理性的提升,至此,图形的放大的规律发现无遗。)

 ③归纳,完善特征。

 师:放大后图形的长是原图长的两倍,放大后图形的宽是原图宽的两倍。

 简洁地说,就是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两倍。

 师:放大后长方形与原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 2:1,我们就说把原来长方形按 2:1 放大。

 ④实践,运用放大特征。

 ,回顾第①流程中学生动手操作形成的图 1 和图 2,运用放的的特征解释:为什么不是数学意义上的放大。

 引导学生深化:每条边都要扩大相同的倍数,对应边长的比要相同。

 修改更正两幅图,并确定各按照怎样的比放大。

 (设计意图:初步领略变化前后图形“变与不变”的内在美后,通过实践运用,利于学生美的抽象,学生在变通的应用中,对内蕴美更加清晰。)

 ⑤对比,深化放大特征。

 启发:观察这几个放大的比,有没有共同点? 引导学生从前后项的大小、前后项所表示的意义、比值三方面全面研究放大的比的特征。

 归纳:表示放大的比,前项都比后项大;前项都表示放大后的图形边长的份数,后项都表示原图对应边长的份数;比值都比 1 大。

 (设计意图:共性特征的提炼,让学生对内蕴美的认识层次有了理性的提升,至此,图形的放大的规律发现无遗。)

 (2.)探究图形缩小特征:

 ①教师启发:放大的比,前项都比后项大。猜想,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这个比该怎样写? 学生猜想:前项小,后项大。

  ②抛出问题:如果要把原图按 1:2 的比缩小,你会怎样思考,怎样画? 引导学生:长和宽各应是原来的21。

 ③学生尝试画图。

 评讲,引导检验缩小后与原长方形的长的关系,宽的关系, ④归纳:缩小后长方形的长是原长方形图的21,缩小后长方形的宽是原长方形图的 1/2,我们就说,“把长方形的每条边缩小到原来的21”;缩小后长方形的长与原图长的关系,比是 1:2,宽的比是 1:2,简洁的说,缩小后长方形与原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 1:2;我们就说把长方形按 1:2 缩小。

 ⑤眼力比拼 出示三组图形,研究各是按怎样的比缩小的?将四个缩小的比对应板书。

 ⑥对比:缩小的比有什么共同点?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前面的基础,本环节完全放开,让学生尝试完成,这样的改变,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中,对图形放缩的规律的探索始终保持着激情。)

 (3)对比,明晰概念 ①引导观察放大、缩小的比,找出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②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③预设:都以原图为标准;后项都表示原图边的量,前项都是变化后的量;放大的比,前项大,后项小,缩小的比,前项小,后项大;放大的比比值都比一大。

 2.教学例 2 (1)出示例题:

 例 2

  先按3:1的比画出长方形

 后的图形, 再按 1:2 的比画出长方形

  后的图形。

 (2)读题。明确题意。

 (3)学生独立画图,并反馈。

 (4)观察:观察这三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同桌交流。

 引导:大小不同,面积变了,每两个图形对应边长的比一样;每个图形长与

  宽的比一样。

 小结:面积变了,大小不同,但每两个图形对应边长的比一样。每个图形长与宽的比一样。所以形状没变。

 (设计意图:“变与不变”是“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所蕴含的统一美。本环节通过“审题,发现关联”、“画图,亲历统一”、“反馈,讨论统一”、“对比分析,理解统一”,学生发现变化前后图形的对应边长的比相同,变化前后每个图形各自边长的比相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所蕴含的具有辨证哲理性的“变与不变”的统一美,就在学生的观察、操作、对比、分析中水到渠成。)

 三、实践,运用规律美。

 1.基本练习 课本 39 页试一试。引导发现:三角形的斜边也是原来的两倍吗? 预设:测量法、画图推理法。

 (设计意图:重点理解放大图形,每条边都是原来的 2 倍)

 2.发展练习 课本练习九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重点理解强化对应边长的比相同。)

 三、搜寻,发现美。

 1.生活领域 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来自生活的需要。

 引导学生发现:拍照片(图形缩小),用放大镜看报纸(图形的放大),绘制地图,… 2.隐于自然

  引领学生发现:运行轨道,水滴晕圈…… 3.艺术领域 引领学生欣赏美。

 (设计意图:数学的美,常隐于自然界中或社会形态中,以物的形态呈现。通过三个层次的数学美的体验与感知,学生领略了数学的神奇,更体验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让艺术表现更具震撼力。)

  四、设计,创造美 每组发放四幅方格图,每幅图上各有一个基本图形:正方形、长方形、等腰梯形、正三角形。要求各小组选择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将图形放大或缩小若干次,设计成一副美丽的图形。

 (设计意图:本题第一目标是放大与缩小的灵活运用。深层的目标,画出数学的美。因为有了美的感知与体验,学生的创作激情被激发。在创作过程中,更能体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带来的神奇与魅力。)

 评析:以美为课堂设计的关键因素,课堂中双线并行,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主动构建获知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创造数学美的过程。把数学的教学对象变为数学的审美对象,使数学的教学过程转化为数学的审美过程,课堂教学具有鲜明的美育特色。

 对于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会发现美,进而感知美、欣赏美,并能创造数学美,改变着对数学固有的看法,激发深层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篇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冀教版

4 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内容

  教材第 59 页和第 60 页例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的相似。

 2.掌握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过程与方法

  经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的兴趣,体会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探究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

  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法与学法

  教法

 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

 自主探究,操作体验。

 教学准备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方格纸。

 课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是图形各边的长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的过程。

  教学中,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明白这部分知识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对例题的研究,弄清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特征,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只要把图形各边的长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图形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真正理解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出示写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小纸卡。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

  (因为纸卡上的字为小五号字,所以学生跃跃欲试后会有些失望,因为看不清。)

  把纸卡放到展台上,调整缩放键,逐渐调大。

  提问:纸卡上到底写的是什么?

  为什么纸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看清了?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观察教师操作,思考相关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1.你能举出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现象的例子吗?

 2.(1)一块正方形手帕,边长 15cm,将其按(4∶1)的比放大加工后,边长变为 60cm。

  (2)一个图形按 3∶1 放大后,图形的周长将扩大到原来的(3)倍,面积将扩大到原来的(9)倍。

 3.将图形(1)按 1∶2 缩小,将图形(2)按 3∶1 放大。

  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 100 平方厘米,把它按 10∶1 放大后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答案:100×102=10000(cm2)

  答:放大后的图形的面积是 10000 平方厘米。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感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1)课件出示教材第 59 页主题图。

  (2)提问:上面物体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将预置在电脑中的一幅图片,通过拉动鼠标的方式,分别得到放大和缩小的图片。

 2.操作探究,理解图形放大的含义。

  (1)课件出示教材第 60 页例 4。

  (2)小组交流:按 2∶1 放大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

  (3)学生动手在教师发的方格纸上画图。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展示学生作品,交流画法。

  (5)引导观察发现。

  ①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从内角、边长、周长方面观察)

  ②深化小结:每个图形各边的长都扩大到原来的 2 倍,周长扩大到原来的 2 倍,内角不变。图形变大,但形状不变。

 3.合作探究,理解图形缩小的含义。

  (1)提问: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按 1∶3,长方形按 1∶4,三角形按 1∶2 缩小,各个图形发生了什么变化?(猜一猜)

  (2)学生动手画一画。

  (3)交流。(可课件展示,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4.师提问: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异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图形各边的长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1.(1)学生观察主题图,分辨物体的放大与缩小。

  (2)可以看出用放大镜看书、投影仪放映图表、灯光照出的影子都是把物体放大,而照相机照相是把物体缩小。

  (3)学生观察教师操作,感知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2.(1)学生观看课件,获取相关信息。

  (2)按 2∶1 放大就是把图形的各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 2 倍。

  (3)学生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4)学生展示作品,交流画法。

  (5)学生观察发现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

 3.(1)学生猜想各个图形缩小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2)学生画出缩小后的图形。

  (3)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4.学生总结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变化特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 60 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 63 页第 1、2 题。

 学生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借助比例尺和图形,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完成,在操作中体会前后图形形状不变,大小变了的规律,并结合具体图形让学生明白,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边长的放大与缩小,从而为以后引入“相似”这个概念打好基础。

 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适当点拨完成本节课学习内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篇四: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冀教版

内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探究中,使学生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或大小。

 2.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放大或缩小只是大小发生了改变,形状没有改变,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3..感受图形放大或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或大小。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探究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什么问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关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你知道些什么?(学生先说,然后课件演示)

 关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你有什么问题吗?我把咱们同学刚才提出的问题整理概括一下:

 (课件)怎样把一个图形放大和缩小? 为什么图形放大和缩小后大小变了? 这节课就来研究大家提出的问题。

 二、 探究新知 (一) 1、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组照片,(课件)照片的主角是谁?(大熊猫)

 教师为学生呈现了大、中、小三幅熊猫照片。

 提问:为什么这几张照片大小变了,形状不变?你发现了什么?(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照片加上边框,放到方格纸上,,隐去画面)

 屏幕上留下的是什么图形?(屏幕上留下了大、中、小三个长方形)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然后把你组的发现记录下来。)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通过比一比、算一算,组内讨论交流后,上台向全班汇报。展示。)

 2、师:

 以小号长方型为标准,中号长方形是按2:1放大得到的。

 (板书:按2:1放大)

 以小号长方型为标准,大号长方形是怎样得到的? 追问:如果继续 以小号长方型为标准,按 4:1 放大,放大后的长方形长和宽各应该是多少? 可不可以把原图继续放大?还可以怎样放大? 3、如果我以大号长方形为标准,中号、小号长方形又是怎样得到的? (按1:21:3缩小得到的。)

 4、问:怎样把一个图形放大和缩小?

 (把原长方形的长和宽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 除外)。或长方形长和宽放大或缩小相同倍数,)

 5、我们知道了怎样把一个图形放大和缩小,对比观察:放大和缩小的这两个比,有什么不同呢? (如果是图形的放大,比前项比后项的数字大;如果是图形的缩小,比前项比后项的数字小。

 如果把一个图形按一个比放大,那么现在图形的边长就是原来图形对应边长的几倍;如果把一个图形按一个比缩小,那么现在图形的边长就是原来图形对应边长的几分之几。)

 6、(课件)刚才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下面我们继续研究 • 为什么图形放大与缩小后大小变了,但形状不变? ((友情提示:这几个长方形长和宽的比都是(3)∶(2)。比值(1.5),内角大小不变)

 7、图形放大与缩小后大小变了,形状不变。“大小变了”变得有哪些?“形状不变”不变是指的什么? (二)先按 3:1 把下面的三角形放大,再把放大后的图形按 1:2 缩小。

 2

  4

 师:你是怎样把三角形按 3:1 的比放大的?你先画的哪条边? 斜边变化了吗?怎么变的? 师:有办法验证吗? 师;你能找出几组 3:1 的边? (三组。把三角形按 3:1 的比放大,放大后的每条边与原来对应边的比都是 3:1)

 师:除了形状不变,还有什么没变化?(角没变化。从分割的三角形中可以看出两个锐角和原来完全形同。)

 小结: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角的大小不变。)

 (三)师:把一张长方形纸按 1:2 缩小,可以怎样折?

 这种折法符合要求吗? 师:如果按 2:1 放大,还需要几张这样的纸?摆一摆。

 面积有什么变化?(面积扩大了 4 倍)

 师:把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按 4:1 放大,形状也不变吗?(不一定。)

 不变 变了

  师:看来只有把图形的每条边都按照同样的比放大和缩小,才能保证形状不变。

 三、巩固练习:

 你想把这幅图按(

 ) : (

 ) [ 放大或缩小] 请按你的选择画出来。

  6

  6

 学生汇报。

 小结:我们选择的比不同,画出的图形大小就不同,但形状不变。

 四、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按2:1放大

 按1:2缩小

 当堂检测

 书:60 页做一做

 63 页 第一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情分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是学生在六年级分阶段学习了比、比例,比例尺及平面图形相关知识后编排的内容,作为比例的应用第二课时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学生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不陌生,对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也用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在图形基本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与缩小的具体方法是不明确的,需要在具体情景中直观感受物体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探究式学习,在操作探究中,使学生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或大小。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放大或缩小只是大小发生了改变,形状没有改变,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感受图形放大或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效果分析 【教学目标:.感受图形放大或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关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你知道些什么?(学生先说,然后课件演示)呈现了生活中的一些放大与缩小的现象,照相、放大镜等, “你知道吗?”介绍电脑上处理图片时放大与缩小的基本方法,是学生感受到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在操作探究中,使学生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放大或缩小只是大小发生了改变,形状没有改变,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课上通过:关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你有什么问题吗? 我把咱们同学刚才提出的问题整理概括一下:

 1、怎样把一个图形放大和缩小? 2、为什么图形放大和缩小后大小变了? 大问题给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效果良好。

 【教学目标:能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或大小。】

  通过当堂检测,学生能很好地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或大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材分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是学生在六年级分阶段学习了比、比例,比例尺及平面图形相关知识后编排的内容,作为比例的应用第二课时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学生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不陌生,对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也用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在图形基本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与缩小的具体方法是不明确的,需要在具体情景中直观感受物体的放大与缩小。

 教材首先用图片的形式呈现了生活中的一些放大与缩小的现象,照相、放大镜等,“你知道吗?”介绍电脑上处理图片时放大与缩小的基本方法,是学生感受到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再通过例4应到学生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特性。然后让学生观察放大与缩小前后的图形比较内角、边长、周长,发现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没变。体会相似图形对应线段比相等,对应角相等的特点。

  “做一做”巩固把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技能,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三个图形之间的相似关系。

 练习题

 课本60页做一做 课本63页第一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是学生在六年级分阶段学习了比、比例,比例尺及平面图形相关知识后编排的内容,作为比例的应用第二课时

 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学生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不陌生,对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也用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在图形基本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与缩小的具体方法是不明确的,需要在具体情景中直观感受物体的放大与缩小。因此教学目标设定为 1.在操作探究中,使学生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或大小。

 2.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放大或缩小只是大小发生了改变,形状没有改变,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3..感受图形放大或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一.成功之处:以“大问题”为导向的数学课堂教学,给学生探究学习提供充足空间.

 揭示课题后,教师提问:关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你知道些什么?老师接着问:关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问题:怎样把一个图形放大和缩小?为什么图形放大和缩小后大小变了,但形状不变? 首先,师生谈话,建立联系。教师通过提第一个问题:关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你知道些什么?让学生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联系起来。其次,学生提问,明确目标。老师问:关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你有什么问题吗?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不仅明确学习目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思考的习惯。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一共提了两个问题,虽只有寥寥数问,每一个问题都具有开放性、思考性、生成性,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最后,创设情境,自主探究。教师顺势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比较三个大小不同熊猫照片图的问题情境,提出一个直指本质的、覆盖重难点的大问题:为什么这几张熊猫照片图大小变了,形状不变?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一个发散性、探究性问题,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较大的思维空间,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自我体验的机会。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通过观察、思考、计算、小组讨论、交流、全班展示、汇报、归纳、整理、提升等活动,自己发现了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本质特征和规律。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 “亲历”了数学形成的过程,不仅使学生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有了丰富而深刻的体验,便于后面学习比例建立模型,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师生共同分享了思考、交流带来的成功的喜悦,还创建了一种开放的、灵动的、积极主动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文化。

 以“大问题”为导向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基于系统思维下的一种教学思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和深刻性。

 二,不足之处:

 以“大问题”为导向的数学课堂教学,老师的总结应更为精准。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课标解读

 《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在第二学段学段目标中从知识技能中提出:“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在数学思考中指出“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问题解决时“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在情感态度上:“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是学生在六年级分阶段学习了比、比例,比例尺及平面图形相关知识后编排的内容,作为比例的应用第二课时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学生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不陌生,对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也用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在图形基本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与缩小的具体方法是不明确的,需要在具体情景中直观感受物体的放大与缩小。

 因此确立教学目标:

 1.在操作探究中,使学生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或大小。

 2.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放大或缩小只是大小发生了改变,形状没有改变,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3..感受图形放大或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篇五: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冀教版

dquo;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

  57 页例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扩大或缩小的过程;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 学情分析 】

 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对于比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不陌生,对生活中应用放大与缩小的实例也有一定的了解,如:洗照片、放大镜等等。但是对于图形基本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具体方法不明确。

 【 设计思路 】

 基于以上学情,我的设计思路是: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利用长方形图片放大的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设计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直尺

  方格纸 【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师:一起来欣赏一张照片,(课件出示)能看清楚吗?(生:看不清)怎么办?(生答师课件演示)

 师:我们还可以把它缩小。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2、联系生活

 师:下面这些现象,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课件出示)

 师: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现象吗?(生答)

 师:看来放大和缩小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出示课题)

 (评析:这一环节中,教师创设了照片“放大与缩小”的情境,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发现“数学真好玩,然后出示几种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现象,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把物体放大或缩小的现象是经常遇到的,学习这些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很多问题。)

 二、联系生活

 理解概念

  1、探究图形放大的规律

  师:(课件出示)这是一张长方形图片,再看这三张,和原图比,你觉得哪一张没有变形?(生观察得出:图 3 没有变形,并说理由)

 师小结:从视觉上看,图 1、图 2 已经把形状改变,图 3 从视觉上看出没有改变图形形状,那么,图 3 和原图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见证。

  师:大家看,这里是原图和图 3,(课件出示)请仔细观察:图 3 和原图的长分别是多少?

  说明:我们把这两条边叫对应边。(板书)

  问:图 3 和原图长有什么关系?宽呢?(课件随机出示)

  师:观察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生答)

  师:(课件出示)图 3 和原图对应边的比是 2:1 时,就说图 3 是把原图按2:1 的比放大了。2:1 中 2、1 分别表示什么?(随机出示)

  师:这里是把原图怎样放大了?谁来说一说?

  师:如果把原图按 3:1 放大,该怎么做?

  师:来看刚才的这幅图,(课件出示)图 1 为什么不是他的放大图?图 2 呢?(生答)

 师:这说明图形放大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评析:通过放大图形与原有图形的对比,让学生发现“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这个现象,从中体会图形的相似。)

  2、类推图形缩小的规律 师:图形有放大,就会有缩小。如果把这个图形按 1:2 的比缩小,所得图形会有什么变化呢?(课件出示)

 师:1:2 中的 1、2 分别表示什么?(板书)(注意指导语言表述)

  师小结:刚才我们把一个图形分别进行了放大和缩小,对比所的图形和原来图形,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小组交流,再汇报,师板书

 3、练一练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已经有了深刻的体会,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大显身手吧!(课件出示)

 (1)抢答

 判断下面哪些比是放大比,哪些是缩小比?

 (2)填一填 (评析:以图形的放大为基础,把图形缩小的方法迁移到图形缩小上来,让学生掌握图形缩小的方法。这样设计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教

 学效率。)(评析: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独立思考,通过“看一看”“议一议”“比一比”等几个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整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应用能力,遍被动学习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同时,结合电脑演示,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让学生直观地获取知识,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素养的目的。)

  三、动手操作

 巩固深化

  师:

 想尝试在方格纸上放大一个图形吗?(课件出示)

  1、要求:按 2:1 画出下面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

  交流:请一个同学交流画法(课件配合演示),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看对应的边是否放大到原来的 2 倍?

  2、师:如果是三角形呢?(课件出示)生试画,师课件配合验证

  3、师:刚才的过程再次说明: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对应的每一条边都按相同比放大或缩小,形状不变。

  4、师: 除了刚才出现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外,我们还学过哪些平面 图形?这些图形你会把他们按要求放大或缩小吗?(课件出示等腰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形)

 (1)小组交流画法。

 (2)

 试画

  (3)汇报

  (师配合课件演示)

 (评析: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动手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给学生提供独立画图、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亲历把图形放大的方法。画图中,学生产生了不同的画法,先画一组邻边,或先确定各顶点。......这自然的生成,给同伴以启发,带给学生相互欣赏的喜悦,带给师生成功的欢乐。)

  四、实践应用

  拓展延伸

  师:接下来让我们轻松一下,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课件出示)

 师:正是有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技术,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如此缤纷多彩。

 小结:(课件出示)

 衷心希望同学们在与别人相处时,“放大”别人的优点,“缩小”别人的缺点,这样,你们在一起就会过得很快乐!

 

 (评析:呈现生活中的实例,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所学知识的广泛应用价值。这样,使学生能很好地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课堂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增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总评: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的教学理念,重点突出、层次清楚、构思新颖别致,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积极发挥多媒体优势,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丰富的现实问题情境中,为学生搭建参与探究的平台,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数学交流情境;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更为学生自主研究性的学习提供了一片沃土。整节课学生的感受是:课伊始,趣味鲜;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未尽。

推荐访问: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冀教版 教案 缩小 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