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本雅明的技术美学思想——灵韵(AURA)的消逝对艺术作品的影响

摘要:瓦尔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1892—1940)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家。他将机械复制技术和艺术作品相结合来分析,以摄影和电影为例,对哲学理论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AURA)灵韵,即艺术作品的膜拜价值在复制中逐渐消逝,但是艺术作品的展示价值拉近了受众的距离更易于被大众所接受,从而大众的审美意识也得到了提高。本文主要围绕技术和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进行浅析。

关键词:灵韵艺术作品;机械复制技术

瓦尔特·本雅明于1935年在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对技术和艺术作品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他经过对以机械复制时代特征的现代艺术例如摄影、电影进行分析,使其技術美学理论在文化研究中占有了一席之地。现今大众文化的盛行,经由复制技术而大量传播的图像也充斥着整个后现代社会,所以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围绕本雅明的哲学理论以及整合诸多学者的观点试析"灵韵”的消逝对艺术作品的影响。

首先,从"灵韵”(Aura)的概念为切入点,探讨艺术本质和技术的关系。"灵韵是本雅明关于传统艺术灵魂的独特的理论创新”[1]本雅明其实多部著作中都涉及到了这个概念,因为,灵韵是本雅明区分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分界线。它作为传统艺术的灵魂,首次呈现于《摄影小史》中,以卡夫卡的童年照片为欣赏对象,描述了摄影技术对肖像画的冲击。"有一道灵韵绕着他们,这灵韵渗入其中,并赋予他们充实与安定。技术方面也将与其对应,从最亮的光线到最暗的阴影,从技术来看都是连贯成员一体的。”本雅明指出灵韵的出现跟摄影技术相关,但是,当时的摄影的技术采用的还是达盖尔银版摄影技术,因为感光度较低,需要长时间的曝光,"长时间的曝光使光凝聚起来赋予这些早期摄影以伟大的意义”[2]。又一次是表现在本雅明对法国著名摄影师阿特热作品的分析,他明确提出了,什么是"灵韵”?阿特热的作品主要是一些空荡的广场、狼藉的桌面、寂静的喷水池等这类给审美观照者一种"距离感”的景象。这属于灵韵的一种表现,因为传统的艺术是以膜拜价值为主的,跟受众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使人产生一种崇高、虔诚的感觉,从而带来一种独一无二的审美特质。第三次出现,本雅明以"自然之物的灵韵”概念,举例说明他对于"历史事物的灵韵”概念,即"传统艺术的灵韵”。[3]"我们将自然之物的灵韵定义为一定距离之独一无二的显现——无论它是多么的近。如果夏日午后,你纵目远方,观看地平线上的一脉山峦,或一根在你身上洒下树阴的纸条,你也就是呼吸这山这树枝的灵韵了”。指的是,传统艺术的膜拜价值和权威性,使人在欣赏时跟其保持距离,强调的是距离感和独一无二的特性。[4]

在二战期间,本雅明对于技术和现代文明的关系进行了考量,他从摄影和电影之中发现,尤其当时电影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它具有一种革命性的功能,也就是对传统的艺术观念进行革命的批判。当然,电影是通过"震惊”来取代"灵韵”的效果,借由改变失去艺术崇拜价值的"灵韵”这一接受方式,来吸引受众进行审美观照。而且电影主要是演员在机械面前展示自我表演,而不是在受众面前表演,比如,通过对比舞台剧就能很明显的发现两者的对立面,毕竟电影是"彻底地由机械复制去控制的艺术作品”。随着新技术的发明和发展,尤其是摄影和电影的普及化,使得原先大众们无法触及的殿堂级艺术作品(蒙娜丽莎、向日葵等)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不仅缩小了艺术作品与审美主体的距离,而且也使得大众审美的意识得到了提升。

关于"灵韵”如何消逝的,本雅明在《单向街》中提及过,早期摄影技术的落后需要对被摄者进行长时间的曝光,传统艺术的"灵韵笼罩着顾客,并延伸到他大衣的褶皱或蝴蝶结上”。"1880年后摄影师们努力模仿灵韵,通过各种各样的修饰和润色艺术,特别是所谓的胶印法,他们提高照明度来排斥黑暗,却消失了图像中的灵韵;同样,日益显著的帝国主义化的资产阶级的蜕化变质也从现实中驱逐了灵韵。”[5]因此,随着技术的提高,越来越接近真实的代价则是灵韵的消失。而且当机械复制技术代替了旧的艺术生产技术,加上大众媒介的迅速发展,摄影和电影等媒体都充分发挥了机械复制技术,使得艺术作品更加通俗易懂为普遍大众所接受,这也就使得艺术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消失了。

当然,也有学者提出:有韵味的艺术与无韵味的艺术不是一个艺术发展分期的问题的观点,"这属于非生产性艺术与生产性艺术的对立,后者促进对现实和既定生产关系的改变,而前者与旧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并致力于维护既定的生产关系”,"两者的关系既是历时性的也是共时性的”。[6]在本雅明看来,有韵艺术和无韵艺术的终结是一场艺术政治化和法西斯主义政治审美化的斗争。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本雅明把这两者完全区别出来,并且给予它们彻底对立的政治立场有些绝对化。艺术的政治化和政治的审美化二者其实是相互联系并且相互影响着。

总而言之,本雅明的技术美学观点指出机械复制时代背景下,艺术作品的膜拜价值受到了严重削减,导致艺术作品失去了原真性和独特性。但是机械复制技术可以对原作品进行完全的复制,所以艺术作品的展示功能又得到了提高。因此,灵韵的消逝对艺术作品的影响需要全面而又辩证的看待。

参考文献:

[1]黄杨.本雅明大众传媒美学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

[2]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

[3]马大康,张书端.作为艺术生产力的技术——本雅明论艺术与技术[J].社会科学,2008(10)

[4]瓦尔特·本雅明.单向街[M].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

推荐访问:美学 消逝 试论 艺术作品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