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世界思想对心理学理论建构的借鉴价值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三个世界理论是由波普尔和艾克里斯共同提出的哲学理论,该理论将世界分为世界1、世界2和世界3,并认为它们相互作用,存在上向和下向两种因果关系。该理论可以作为心理学的元理论,对实现心理公开化和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化、心理学研究的途径、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与策略、心理发展研究等多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与借鉴价值。

关键词:三个世界思想;世界1;世界2;世界3;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12)03-0118-05 收稿日期:2012-01-19

作者简介:李炳全,博士,肇庆学院教育学院教授526061

三个世界理论是由波普尔(1972;1977)和艾克里斯(1970;1977)共同提出的哲学理论。这一思想对心理学有很大的启发与借鉴价值,引发人们对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建构及其发展重新审视,从中发现并解决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心理学的发展。

一、三个世界理论

依据三个世界理论,可依据存在或共存方式将世界上所有现象分为三大类,即三个世界,它们分别是世界1——物质世界、世界2——精神世界或心理世界和世界3——精神或心理活动的产品世界。“世界1”,又称第一世界,是物质世界,由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及其各种现象构成。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从非生物到包括动物和人的大脑在内的一切生物有机体等。它可分为无机界(非生物)世界(I)和有机界(生物)世界(O)。“世界2”,又称第二世界,是人精神或心理世界,它是包括意识状态、心理素质、主观经验、心理活动过程等在内的主观世界,可分为感性世界(S)和理性世界(R)。“世界3”即第三世界,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构成的世界,包括一切可见诸于客观物质的精神内容或体现人的意识的人造产品和文化产品,如语言、文学艺术、科研过程中的问题、猜测、反驳、理论、证据以及技术装备、图书、各种工具等。它可分为抽象精神产物世界(As)和具体精神产物世界(Ss)。通常人们认为世界2是非实在的,但波普尔等认为它对世界1尤其是对人和动物的躯体能起反馈作用,即它直接支配着人和动物的物质躯体并通过其活动表现出来。

上述三个世界是有区别的:首先,“世界3”尽管来自于“世界2”,但却不同于它。后者是心理和思想的状态和过程,是主观的,而前者则是思想内容,是客观的,具有客观实在性与独立自主性。虽没有客观的意识、精神,但却有客观的知识,因为它的存在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所支配。其次,“世界3”也不同于“世界1”。前者有物质载体,已客观化于后者之中。如语言被物化在声波和书写符号之中;理论和文学被物化在笔墨纸张中;艺术品被物化在特定材料如画布、石块、泥土、树根等之中;技术被物化在设备之中。尽管没有后者的材料,人工产品和文化产品就无法制造出来,但若没有人的知识在这些物质材料中充当价值和灵魂,这些材料只是一堆无用的废料,所以前者是物质材料的思想内容。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这些思想内容,它们都自主存在着。前者不仅具有客观实在性,而且具有自己的生命,“一旦理论存在着,它们就开始有一个它们自己的生命:它们产生以前不能预见到的推论,它们产生新的问题。”此外,“世界3”还包括那些尚未被具体化的潜在对象。

但三个世界又是密切联系的,首先,世界1是世界2和世界3的根源,而世界2又是世界3的根源。世界1、世界2、世界3的顺序与它们的形成和出现的先后顺序是一致的。世界1的非生物部分是最悠久的;然后在此基础上产生世界1的生物部分,同时或晚一些又进化出世界2的感性世界,随后又出现了理性世界。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共同构成了经历世界。之后,随着人类的出现有了世界3,心灵产物世界,即人类学家称之为“文化”或“文明”的世界。其次,三个世界是相互作用的。主要表现在:(1)世界1与世界2相互作用:世界1是世界2的物质基础和活动内容,而世界2有反作用于世界1,对它产生影响。(2)世界2与世界3相互作用:世界2发现、创造或制造出世界3,世界3是世界2的产物,而世界3又反过来影响、乃至制约世界2,通过反馈进一步规范世界2,影响世界2的进一步形成与演变,尤其是影响他人的世界2,它体现出人与人的相互作用。比如思想家、科学家通过自己的精神活动提出某些思想、方法、理论或技术等,而它们被人们所认识、利用后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心理。(3)世界l和世界3相互作用。这一相互作用是以世界2为中介间接地相互作用。最好的例证是脑(世界1)与语言(世界3)的相互作用。它们通过人的意识、认识或学习而相互作用,结果既促进了脑的进化,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由此波普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和科学知识的发展都是通过“三个世界”的互相作用而实现的。

波普把由世界1向世界2再向世界3的作用方向称为“上向(行)因果关系”,可表示为:I-O-S-R-As-Ss;而把反过来的作用方向称为“下向(行)因果关系”,可表示为:Ss-As-R-S-O-I等。所以三个世界是一个可逆的完全循环。三个世界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三个世界理论可以作为心理学的一种元理论或理论基础,对心理学的理论建构和研究有很大指导作用。若以此为指导,可以发现能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心理学的发展。

二、对心理公开性与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化的启示

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化,是把心理学变为名副其实的自然科学,使其真正步入自然科学的殿堂。这是自科学心理学肇始以来心理学家们尤其是主流心理学家们的梦想与孜孜追求。但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其前提或先决条件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应当像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那样具有公开性。所谓心理的公开性,是指心理能够被直接观察而无需主体的自我报告等自我表露,进而能被研究者或他人不依赖于主体客观地进行研究的特性。心理的公开化就是把不能直接客观观察的心理变为能够直接客观观察的对象,即不具有公开性的心理变为具有公开性。

心理公开性,是科学心理学的必要条件和基本要求,是心理学自然科学化的基石。众所周知,心理学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像物理学那样的自然科学,就必须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转变为像物理现象那样具有公开性,即可以被直接观察和重复研究。但心理恰恰不具备这一特性,而这成为心理学自然科学化的最大最关键性障碍。正因为如此,心理学在其发展历程中,不断追求心理的公开性,由此促进心理学研究方法、技术或手段、理论等的不断突破性发展。综观科学心理学发展史,可以说是追求心理公开性的历史,科学心理学的每一阶段的重大发展与突破,都是以心理事件的公开性为标志。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在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化的需要推动下,心理学家们努力把心理转变为愈来愈具有像自然科学研究对象那样的公开性,即能够直接观察的无需被试报告的研究对象(李炳全,2011a)。

既然如此,那么该如何实现心理的公开化呢?依据三个世界理论,可从以下方面实现心理事件的公开性,并把它们整合起来相互印证。(1)依据世界2是由世界1进化演变而来的思想,从心理形成与发展的视界实现心理事件的公开化。进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和活动主义认知心理学等都试图并已经做这方面努力。(2)从世界1是世界2的物质基础出发,通过研究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或生理机制实现心理公开化。当前认知神经科学、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就是这样做的(李炳全,2007)。(3)根据世界2的内容来自于世界1的思想,从心理活动的物质内容方面实现心理公开化,即世界1如何引发心理活动和心理如何对世界1进行反映。(4)依据世界3是世界2的产品或产物的思想,通过世界3实现心理公开化,即通过心理活动的结果(产品或产物如思想、方法、技术、工具、宗教信仰、提出或解决的问题等以及它们的制造和使用)把心理活动展现出来。(5)依据世界2是世界3的价值和灵魂的思想,通过对世界3的精神品性的分析、挖掘实现心理的公开化。(6)依据世界2有一定的可观察的外部表现如行为等思想,通过一定的方法或技术手段实现心理现象的公开化。(7)依据世界2是世界1和世界3相互作用的中介的思想,通过二者的相互作用即世界1如何影响人们建构关于它的理论或知识和世界3又如何改变世界1(方式、内容等)来实现心理的公开化。

三、对心理学研究途径的启示

该怎么研究心理,是心理学家们一直关心且不能回避的问题。综观已有的心理学研究和理论取向或流派,都力图找到合适的研究途径。三个世界理论恰恰在这方面能够给我们以帮助,既使我们发现已有的心理学研究的不足,又能够使我们较为全面地了解心理学研究的路径。依据三个世界思想,可以发现心理学的研究途径有多条,且它们可以相互补充、互为证明、相互促进,而以往的心理学取向或流派只是从其中的某一条出发,采用一个视界,关注某一方面。具体说来这些路径有:

(一)进化路经:即沿着心理逐步进化的途径对心理加以研究与分析,以弄清心理由低级逐步向高级演进的过程与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弄清心理的实质。依据三个世界理论,世界2是由世界1进化而来的,由此就可以把心理的进化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对心理进化过程的分析来弄清心理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李炳全,2011b)。这实际上是当代哲学所强调的溯源法或回溯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溯源法或回溯法是指对一个现象或对象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追根溯源,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再现其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方法。它假定:(1)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与发展的根源,对其本质和规律,只有追溯到其本源,才能真正地掌握和彻底了解或理解与解释。(2)在事物发展源头上或最初形态,或许有多个发展路径,但由于种种原因,只选择了其中一个路径,事物当前的形态或现状就是按这一路经发展的结果,但该路径并不一定最佳,由此通过溯源或回溯,可以发现事物形成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更好地促进事物的发展。采用该方法对心理现象进行研究,就形成了心理学中的进化路径。它可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心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影响与制约因素、作用、目的或目标、机能等(李炳全,2011b)。

(二)文化路径:文化属于世界3,是人的精神或心理活动的结果或产物。按照三个世界相互作用理论,文化既是心理活动的产品或产物,反过来又对心理活动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乃至制约。可以说,人的心理正是在创造文化或文化的反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形成与发展的。因此,文化可以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路径,即文化路径,通过对文化形成过程、心理的文化依存性或文化品性、文化对心理的影响乃至制约作用等分析,弄清人的心理的实质及其与动物心理的差异(李炳全,2011b)。

(三)知识路径:知识与文化一样,属于世界3,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知识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之所以把知识专门列出来,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路径之一,是因为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与通常人们所理解的文化(精神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差异。知识是人的认知的结果,知识的积累与更新进展,体现出人的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并且业已发现或创造的知识又能反过来作用于人的认知,促进认知的发展。按照三个世界理论中的上向和下向因果关系,人的心理(世界2)与知识是相互建构与相互生成的,一方面,心理是知识的因,它发现或构建了知识,另一方面,知识又反过来影响、改变心理,生成新的心理结构或特征。因此,通过对知识尤其是知识构建与发展中的心理的分析,可以揭示心理的实质和规律。

(四)生理路径:依据世界2是由世界l进化演变而来以及世界1是世界2的物质基础和成因的思想,可以通过研究世界1中的产生人的心理的脑来研究心理,这就是生理路径。

(五)活动路径:三个世界的相互作用实际上是通过人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实现的,人的心理不仅在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而且又通过活动得以表现,同时它反过来设计、控制、调节、制约活动,因此,活动可以作为研究心理的路径。通过对活动的分析,既可以弄清心理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也可以弄清心理的实质与特征。

(六)虚拟世界路径:虚拟世界是人通过自己的精神(心理)活动(世界2)构建起来的世界,人在虚拟世界中可以尽情地身临其境般地表现或展现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时,由于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不同,与个体的真实生活无涉,即他在虚拟世界中的表现不会像在现实世界中的表现那样直接影响其生活,因而虚拟世界具有投射作用,把个体真实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进而使得心理学研究更客观直接。因此,有必要把虚拟世界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路径。

四、对心理学研究方法论与研究策略的启示

(一)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三个世界理论突破传统的二元论思想,提出多元论主张。艾克里斯从人的经验具有统一性、人具有创造性这些事实出发,认为已有的科学成果并不能说明经验的统一性来自神经生理过程,创造性也是如此。由此,他反对哲学上的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一元论以及将世界分为物质和精神的二元论。他说:“经验的统一性不是来自神经生理的综合”(Popper&John,1977)。该理论强调世界3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它具有世界1和世界2所不具有的特征,因而不能简单地用心物二元论思想来指导心理学研究。

在《自我及其大脑》中,波普尔和艾克里斯明确表达了反还原论和反决定论主题。他们认为,科学理论将新的形式引进到世界中,它不能被还原为观察。因为由世界1到世界2再到世界3是一个进化过程,世界2具有世界1不具有的属性或特征,世界3具有世界1和世界2不具有的属性或特征,因而无法完全实现把世界2还原为世界1,把世界3还原为世界1和世界2。价值不能还原为事实;精神不能还原为物质;语言的描述性和论证性层次不能还原为表达性和符号性层次。正因为如此,世界1不能决定世界2,它们又不能单独或共同决定世界3。未来不包含在现在或过去之中,过去不决定现在,过去和现在不决定未来。在物理学中存在非决定论,而在历史中也同样存在。这不仅是因为物理非决定论,而且还因为新的科学思想影响历史从而影响物理世界的进程。由于心理或意识是进化的先锋,因而其产品不是被决定的,也不是可还原的。这种思想启迪我们重新审视心理学中的本体论、还原论、决定论等元理论和心理学方法论,并在此基础上从新的视界设计并开展研究和建构理论。

(二)心理学研究策略

研究方法与策略属于世界3,是其中的知识部分。但在三个世界中,属于世界3的知识是最难理解的。波普尔认为,知识(主要指科学知识)具有以下特征:(1)始于问题;(2)在于寻求真理——寻求客观上正确的说明性理论;(3)不是对确定性的寻求,而是与错误、差错作斗争,通过寻求错误并纠正它们来达到寻求真理之目的。因为“由于我们永远不能确切地知道任何事情,简直不值得寻求确定性;但寻求真理却非常值得,我们主要通过寻求错误来这样做,以便我们能纠正它们。”(4)总是假设的。由此,科学方法是批评方法,即寻求和消灭错误并服务于真理的方法,亦即证伪方法论(1998)。这说明波普尔把证伪方法或寻找并纠正错误作为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心理学研究也不例外。

该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可表现为:(1)探寻已有心理学理论的不足或错误,并不断修正、完善乃至建构新理论;(2)分析已有的心理学研究及其结果和解释的不足,以便作出更为科学的研究和解释;(3)对人们习以为常的看法或公设、公理等加以研究,寻找其漏洞或不足,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研究和建构科学理论。

证伪方法是促进整个心理学的重要方法,许多新取向、新理论或方法等都是针对以往心理学的缺陷或错误而产生或发展起来的(李炳全,2005)。

五、对心理发展的启示

皮亚杰、维果斯基、弗洛伊德、埃里克森以及当代进化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等取向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这些理论到底谁是谁非?该如何评判它们?该如何来看待心理发展呢?对此,三个世界理论可给我们以帮助,以它为思想依据,可发现有多个视界。一是个体视界。个体形成与发展体现出“世界1演变为世界2”的思想。每一个体形成与发展的历程都体现出由无心理的生命体到有心理的生命体,由低级心理生命体到高级心理生命体的发展演变。二是人类视界。心理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也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这种一般趋势,因此,可以且应当把人类的发展历史作为研究人的心理形成与发展的一个视界,采用历史分析方法,揭示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三是影响因素视界。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受到物质世界因素、精神活动产品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不研究这些因素及其与心理的相互作用,就难以解释心理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因此,有必要把影响因素作为研究心理形成与发展的一个视界。四是进化视界。应当把心理的进化过程作为研究心理形成与发展的一个视界。通过它,可以对心理形成与发展规律、心理机能与目的、结构与功能的演变等有清晰的认识与理解(前已有述,此不赘言)(李炳全,2011b)。五是文化视界。文化既是心理活动的结果或产品,体现出心理发展的历程,又反过来制约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文化应当且必须作为心理形成与发展的视界。唯有如此,才能对人的心理尤其是借以与动物区别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与发展有更好的认识与理解(前已有述,此不赘言)(李炳全,2011b)。

上述每个视界都各有优势与不足,在实际的研究中,应把各种视界结合起来,既相互印证,又相互取长补短与共同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对人的心理发展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责任编辑:蒋永华)

推荐访问:建构 借鉴 学理论 思想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