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行知的抗战建国教育思想对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

摘 要:无数的仁人志士曾为抗日战争奔走呼号,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他们的努力。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抗战救国教育思想尤为重要,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关键词:陶行知;抗战建国教育思想;抗日战争胜利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我国涌现出一大批为了国家的独立与民主不断奋斗的真勇士,有人在前线的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守卫国家的每一寸疆土,也有人手执教鞭奋战在后方的教育事业中,培育着祖国的未来。我们既把最威武的称呼给了前线的战士,也应把胜利的荣耀嘉奖给对抗日战争胜利有着重要作用的教育者们,陶行知就是其中显著的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穷其一生追求教育的真谛,同时也视抗战救国为己任,不仅为了革命事业贡献了精神力量,甚至为宣传抗战耗尽了心血,燃尽了自己的生命。陶行知作为一名人民教育家有许多著名的教育理论,但本文旨在探讨其抗战救国教育思想的内涵、产生的背景、特殊性以及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产生的重要作用。

1 陶行知抗战建国教育思想的内涵

如何理解陶行知的抗战建国教育思想?其中抗战与建国不难理解,所谓抗战是指20世纪中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华民族抵制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建国则又是指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建设新中国。故抗战建国教育思想就是既为抗日战争服务又为建设新中国提供智力支持的教育理论。从时间顺序上来看抗战与建国具有先后之分,没有平行的可能性。虽然抗战教育是第一步,但同时应认识到抗战教育也是建国教育的基础,所以把这二者割裂开来是错误的。陶行知先生也提出:“抗战和建国是一件不可分的大事。”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建国教育必须是以抗战教育为前提的,要真正了解中国国情下所需要的教育,而建国教育也应当是抗战教育中的关键部分,抗战教育应当为建国教育做准备。要建设一个国家,必须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抗日战争的胜利也离不开坚固的后盾。所以,陶行知的抗战救国教育思想就是在当时中国的国情之下,创办教育既要服务于抗日战争,宣讲抗日知识与精神、普及教育、使全民族为了抵御外侮而团结起来,又要为着日后国家的建设与富强做好准备,在战争的熔炉中锻炼人才,为国家建设提供后备力量。因此,在中华民族正在遭受外敌侵略的关键时刻,教育的内容具有特殊性,只有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自由的实际行动的教育才是符合需要的教育,而如果只是为读书而读书,为教书而教书,那样的教育就是“亡国的教育”。

2 陶行知抗战建国教育思想的产生及发展

陶行知抗战建国教育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考察其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曲折过程有助于充分了解抗战建国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及对抗战胜利产生的重要意义。

(一)求学生涯中萌发的教育理想

陶行知的抗战建国教育思想产生于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的激荡之下,当然这也与陶行知个人的成长生活背景密不可分。陶行知出生在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虽天资聪颖却一度因家境之困辍学,但他坚持自学,从未放弃。陶行知好学上进且满怀爱国热情与报国之志,他在十四岁时就曾挥笔写下“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而后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他也一步步践行着自己的诺言。陶行知在大学期间受到辛亥革命的影响积极参加爱国活动,并主编《金陵光》中文版,不仅传播民主革命思想,还号召全校同学努力学习以报效祖国。在辛亥革命爆发时他还曾回家乡参加革命运动。大学毕业后,陶行知赴美留学,先后在伊利诺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并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教育大家研究教育。

陶行知幼年时期成长在贫苦的百姓之中,他对底层人民贫困的生活状态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与体会,也深刻的体会到教育对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所造成的影响,这使他最直接的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生涯中,陶行知经历着民主革命爆发,也吸收着教育理论知识,这一切都使得他对教育重要性的理解从直观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认知,其一腔爱国热情也逐渐上升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这是陶行知抗战救国教育思想的萌芽时期。

(二)在教育实践及抗日战争中成熟的教育理论

陶行知自1917年秋季学成归国之后就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其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务。陶行知运用他所学习的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独特的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打破了传统教育观。陶行知也十分注重教育的普及与推行,尤其把在农村开展教育视为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五四时期参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活动起,陶行知就逐步发展成一位坚定的抗日活动的组织、宣传和教育工作者,并把战时教育工作作为抵制日本侵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一二九运动发生后,他更积极参加民主运动、宣传抗日主张,进一步的认识到了教育对于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重要性。一方面陶行知是一位积极活跃的抗日活动的组织者。另一方面,陶行知奔走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宣传爱国抗日的思想。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陶行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直以一个教育者的身份在为国家独立、为民主自由斗争,这也是其抗战建国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首先,陶行知提出要反对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推进教育的改革。其次,他倡导平民教育,尤其是普及农村教育,使每一个人都要受到教育的改变,从精神上武装起来。再次,倡导战时教育。陶行知认为在抗战期间,教育不能中断,但是也不能教授同从前一样的内容,否则就不是救国而是“害国”了。在战争时期,大众都要学习抗战知识,要培育出受到战争磨练的具备坚强意志的人才。从燕子矶幼稚园到山海工学团、中华业余学校、育才学校再到重庆社会大学,无一不是陶行知先生教育心血的凝结。

在抗日救国的奔走呼号中,在组织宣传抗日救国思想的过程中,在各地办学的挫折与成功中,陶行知抗战建国思想一步步走向成熟,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国家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3 陶行知的抗战建国教育思想对抗日战争的重要作用

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认为要反传统教育、反洋化教育,要把教育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我认为实际上抗战救国教育思想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中国抗日战争背景下的实际运用,其本质是生活教育理论,但是为了抵御外侮、为捍卫国家尊严而丰满起来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的抗战建国教育思想对我国的人才培育、民族精神的传承等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一)为抗日战争吹响冲锋的号角——凝聚民族意志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脉络,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任何时候文化都满载了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力量,传递的是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抗战的特殊时期,陶行知先生在各地进行讲演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并坚持办学通过教育的手段延续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的精神力量,战火可以轻易吞噬肉眼所能看到的任何事物但却不能摧毁一个民族的品格。

首先,陶行知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投身于拯救民族的战斗中去。他曾在《团结御侮》的宣言中主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100天中也不遗余力的在公众场合讲演宣传爱国思想。他号召整个中华民族在国家的危难之前化成一只利箭射向侵略者。没有民族精神的凝聚,芸芸众生不过是一盘散沙,而为了国家的独立团结在一起的人民群众才是一支无坚不摧的利箭。

其次,陶行知的抗战教育思想使得中华民族精神得以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忠义二字历来受文人墨客争相赞扬,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生生不息,而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在战争的特殊时期,教育没有稳定的保障,随时可能受战火的侵袭,但陶行知倡导的抗战建国教育思想把生活变成课堂,即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针对战时需要增加了特殊教育内容。“在抗战时期,每个学校和所在地的人民应当构成一个战斗体,要有拼死的学生,不能有上吊的学生。”为了实现“战斗体”的目的,他还倡导进行军事的训练,以备战时之需。反之,若在战争时期教育被中断,广大的学生、农民便会不知忠义为何物,前线的战士也会失去精神信仰,那么历史上也不会出现那些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英雄传奇,就连作战的气势大概也会短上三分了。

(二)为抗日战争储备后续力量——培育战争人才

陶行知认为救国救民旨在开发民智。对于当时正处在战争硝烟中的中国来说,要抵抗外来者的侵略、维护祖国的和平统一,并建设好一个崭新的中国,需要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这个关键因素,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后续力量。在面对外来者的入侵时,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严酷的军事打击,而往往战争需要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后盾。在面临国家的内部稳定问题与民族的振兴与发展时,不仅需要外部战争手段来维系和平,更需要以革命的手段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建立长期有效的制度保障。无论是在前线冲锋陷阵的士兵,还是在后方建设国家基础的社会各界人士,他们的素质决定了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以及是否能够以绝对的优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决定他们的素质则是教育。教育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起到了绝对性的重要作用。

陶行知先生就深刻的认识到了当时的国情以及教育的现状,并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不断奔波在全国各地,进行宣讲和办学。一方面,陶行知先生倡导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育改革,应当使教育不在是浩瀚空中的繁星而是落在泥土中坚硬的磐石。陶行知的抗战建国教育思想不仅适应当时的战争需要,也兼顾了中华民族之长远发展。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教学而教学是错误的,这只会扼杀人才的成长、断送民族的未来。教育应当教会人学习知识与如何生活,在生活中求知、在生活中实践。另一方面,陶行知先生把革命与教育的火种一起播种到全国各地,为革命培育中无数人才。陶行知认识到在中国,人数最多的群体是农民,受教育程度最低的群体也是农民,他倡导要普及平民教育,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开展教育。此外,从小学到大学都要进行战争时期的特殊教育,在战争的特殊时期,生活处处皆是课堂,要使他们懂得战争的知识,并且磨练出坚毅的品格,这样才能担负起民族发展的重任。

(三)为抗日战争增添外援——引起国际舆论关注

陶行知先生不仅在国内播撒抗战建国的教育思想,还出访欧、美、亚、非28个国家,宣传抗日救国,介绍中国大众教育运动。陶行知肩负着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委托出访欧美,在这段欧美之旅中他多次在不同的会议中发言,向全世界人民诉说了中国抗日救亡的事实,也宣传了中国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运动。经过陶行知先生的努力,一方面世界人民了解了日本侵华的卑劣事迹,对处于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产生了强烈的同情,中国的抗日战争获得了国际舆论的关注。另一方面,中国人民的教育运动使得世界看待中国的眼光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个进步的、革新的中国形象展现在世界眼前。另外,陶行知的抗战救国教育思想唤起了一大批海外侨胞保家卫国之心,他们受其抗战救国教育思想的影响,纷纷捐献物资并与世界各地宣传中国艰苦抗战的事实。这一切都成为了国内艰苦抗战中的军民的有力外援,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增加了又一个砝码。

陶行知先生逝于为民主自由奋战的途中,他是革命的笔杆、是教育的旗帜、是民主的战士,他为抵御外敌、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更辛勤培育了民族的未来。他的抗战建国教育思想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深深启发着后人。值此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深深地缅怀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并谨记在和平年代更要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国家和人民需要的人。

参考文献

1.梁晓凤著.陶行知教育改革思想研究.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9.05

2.虞伟庚主编.陶行知教育思想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06

3.陶行知.宪政运动与国民教育[A].陶行知全集(第四卷)[C].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4.陶行知.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国难教育方案[A].陶行知全集(第三卷)[C].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5.陶行知.青年教育与思想问题[A].陶行知全集(第四卷)[C].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6.陶行知.办学旨趣[A].陶行知全集(第四卷)[C].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7.陶行知.从五周年看五十周年[A].陶行知全集(第四卷)[C].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

吴怡(1992—),女,江苏南通人,重庆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贾鹏敏(1990—),女,山西忻州,重庆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注释

[1] 陶行知.宪政运动与国民教育[A].陶行知全集(第四卷)[C].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 陶行知.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国难教育方案[A].陶行知全集(第三卷)[C].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 陶行知.从五周年看五十周年[A].陶行知全集(第四卷)[C].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推荐访问:抗战 重要作用 建国 行知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