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军民融合思想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实现国家安全与发展相统一的大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2017年6月20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

“兵强方可摧敌,国富才能养兵。”当今世界,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体系对抗,已不仅是军事体系之间的对抗,而集中表现为以国家整体实力为基础的体系对抗。当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已经使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既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也有利于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是实现强军强国梦想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决定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这既是冷战以来世界强国探索把国防建设融入到更大范围经济和社会建设的经验启示,也是中国在由大国转向强国过程中,科学统筹经济和国防建设、系统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所作出的重大部署,反映了国防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时代要求,是我国和平崛起的必然选择。

“天下安定,国家无事,战攻之具,可无修乎?守御之备,可无设乎?” 3000多年前,周武王和姜太公就讨论了如何加强和平时期的国防和军队建设问题。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战略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融合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先后经历了军民兼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和军民融合四个阶段。毛泽东主席对古代思想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改造,形成了军民一体的思想。此后,军民一体思想得到了与时俱进的更新和发展。直到21世纪初,“军民融合”概念在国内被逐渐使用,并在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得到体现和强调。世界范围内可追溯的军民融合文献始于19世纪后半叶,1862年美国《莫雷尔法案》的颁布实施可以看作是对军民融合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探索的开始。二战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将战略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纷纷推动军转民、以军带民和军民融合。1994年,美国国会技术评估局在《军民一体化的潜力评估》报告中首次提出“军民融合”的概念,军民融合由此成为美国的一项国策。冷战结束后,军民融合成为兴国强军战略和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世界各国普遍思考和探索的重要理论及实践课题。

军民融合思想具有深刻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一方面,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大多数领域仍然处于模仿、赶超的阶段,同时许多高科技产品受到发达国家的出口限制。由于军工产品对于价格相对不敏感,通过以军带民,可以促进前沿技术的研发,加快先进技术在产业化过程中不断成熟和完善,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先进军工技术的转移和扩散可以降低军产和民品的成本。另一方面,我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制造业规模世界第一,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以民促军,可以充分利用我国民用领域更为先进的技术,充分发挥民品产量大的规模经济,利用高度竞争的民品市场的经济效率,使军工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技术水平。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总体安全观”。“总体安全观”对军民融合战略发展方向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总体安全观所提出的多维度、多主體安全体系,为军民融合开启了新维度。首先,“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确立了军民融合的根本性方向。其次,把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等要素纳入到国家安全体系中,明确了军民融合领域和范围。最后,“打造命运共同体”彰显了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责任与担当。本期“习近平军民融合思想研究”策划,专家学人从军民融合思想的战略意义、历史溯源、经济学理论基础、法律保障体系建构、未来发展方向等层面逐一条分缕析,敬请读者垂注。

——《学术前沿》编者

推荐访问:军民 融合 思想 习近平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