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乐论思想研究综述

摘 要:学界对近几十年出土大量地下文献中的乐论思想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主要集中在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郭店简方面主要是对《性自命出》与《乐记》的乐论思想进行对比分析,进而论及《乐记》的成书年代与作者,对《性自命出》等篇的乐教思想也有较多关注。上博简方面主要讨论《孔子诗论》第一简“乐亡隐情”的释义。清华简方面主要是对《耆夜》《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三组乐诗诗乐思想的探讨。此外,学界也对其他一些出土文献如出土乐器铭文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出土文献;乐论思想;综述

作者简介:杨合林,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学研究》副主编(湖南 长沙 410081)

张绍时,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教师(湖南 长沙 410081)

1925年王国维在《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中提出“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 [1 ],王国维将其所在时代称为“发见时代”。他运用二重证据法将地下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比较、相印证,写出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等重要论文。这不仅在史学领域开出了一片新天地,对其他学科的学术研究也有相当重要的影响。近几十年来,随着大量地下文献的出土,运用二重证据法进行研究已成为国内外通行的方法。尤其是近些年几批简帛文献的出土,可以说掀起了自甲骨文出土以后研究的又一高潮。这些简帛文献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引發了不同学科学者的研究兴趣并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及专著。本文主要就出土文献乐论思想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一、郭店简乐论思想研究

1993年,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804枚竹简,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计13 000余字,内容包括十六篇先秦文献,大多为儒家著作。郭店简的一些篇目如《五行》《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缁衣》等涉及一些乐论思想,主要是儒家乐论思想。学界就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大体而言,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性自命出》与《乐记》音乐思想的对比研究

郭店简《性自命出》与《乐记》有着密切关联,这为学界所公认。陈来《郭店简之〈性自命出〉篇初探》一文较早指出《性自命出》论“乐”“声”一段与《礼记》中的《乐记》相近 [2 ]。李学勤通过《性自命出》与《乐记》一些文字的对比,认为《性自命出》前半部分的乐论与《乐记》的根本思想一致,即“性感于物而生情,而乐足以陶冶性情,发挥教化的作用” [3 ]。家浚指出《性自命出》的思想对《乐记》中的“感于物而动说”“乐情说”等论点产生了重要影响,认为在战国中晚期形成的郭店简之前就有六经,并猜测《性自命出》摘自《乐经》 [4 ]。梁惠敏认为二者的美学观念虽有相异性,但在论音乐的起源、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音乐的社会功能等方面有着一致性,两者基本思想一致 [5 ]。台湾学者李美燕将《性自命出》与《荀子·乐论》《礼记·乐记》的“情”进行比照,认为《荀子·乐论》之“情”是愉悦之情而通过乐表现出来,《礼记·乐记》则由真实之情而外发为乐之表现,使人在礼乐教化下归于善,《性自命出》之“情”是性的真实表现,这种情由乐感动人心而实现教化 [6 ]。袁建军指出《乐记》与《性自命出》始终贯穿“情”,两者都体现了重情的人性论色彩,体现了乐与情通 [7 ]。

2. 根据郭店简文对《乐记》成书年代与作者的讨论

《乐记》的成书年代与作者历来存在争议,比较有影响的观点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观点由郭沫若提出,他认为《乐记》是战国时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主要依据是《隋书·音乐志》引沈约语“《乐记》取《公孙尼子》”,张守节《史记正义》“《乐记》者公孙尼子次撰也” [8 ]。第二种观点以蔡仲德为代表,他认为《乐记》是汉武帝时代的河间献王刘德及其手下的一批儒生所作,主要依据是《汉书·艺文志》记载“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儒,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 [9 ]。第三种观点以蒋孔阳为代表,他试图综合上述两种意见,认为《乐记》不是一人一时所完成,成书可能在汉初,其基本思想、理论体系,以至主要章节,可能在战国末年就已形成 [10 ]。随着《性自命出》及相关文献的出土,《乐记》的成书年代与作者再度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杨宝山 [11 ]、孙星群 [12 ]、邹华 [13 ]等人认为《性自命出》的出土进一步验证了《乐记》成书在战国时期,在《荀子》之前的结论。他们的基本思路是先讨论楚墓竹简《性自命出》的成书年代,然后根据《性自命出》与《乐记》的关联性,指出《乐记》在战国中期及之前就已存在。关于《乐记》的作者,仍然有几种不同的看法。邹华认为郭店简保存完好的《缁衣》证实了沈约“《乐记》取《公孙尼子》”的说法。彭林依据《性自命出》的音乐思想是心性学的组成部分,而《乐记》也属心性学的作品,对《乐记》的作者是公孙尼子的说法提出质疑,认为其作者只能是子思学派的 [14 ]。孙德华则试图综合这两种观点,通过对《性自命出》《荀子·乐论》与《乐记》的对比,指出《乐记》作者是战国的公孙尼子;同时又认为公孙尼子原本就属于子思学派,《乐记》是子思学派的著作 [15 ]。姚春鹏、姚丹对邹华、孙星群等人的观点加以反驳,认为由新出土的郭店简,尚不足以得出《乐记》是公孙尼子所作的结论,认为《乐记》成书不早于荀子,《乐记》成书于汉代刘德之手的说法可信 [16 ]。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分歧,关键在于郭店简提供的还只是一种间接的证据,并不能直接佐证《乐记》成书于战国,其作者就是公孙尼子。

3. 对郭店简乐教思想的研究

饶宗颐认为儒家很重视兴善进德的乐,儒家乐教的最高层次是“集大成”,郭店简《五行》篇关于古代乐教的文字涉及儒家“集大成”这个重要论题 [17 ]。蔡仲德指出郭店简的乐论体现了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音乐对人的教德养心作用、礼乐配合治人治国功用的思想,反映了儒家乐教的共同特征 [18 ]。李天虹认为《性自命出》中的乐源于性、心、情而生,《性自命出》虽肯定古乐,但也不明确否定溢乐,从理论上发扬了孔子的乐教思想 [19 ]。祁海文认为郭店简发展了孔子的乐教观,对乐与道德功能有着明确的认识,从人性论出发对“乐教”的审美教育作用进行了深刻论述 [20 ]。尹红指出简文从情感的表现、陶冶及美化的角度,由“情”而崇尚礼乐教化,显示出强烈的情本色彩,构成了从孔子到荀子、《乐记》之间儒家乐教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21 ]。余开亮认为《性自命出》通过音乐直入人性深处,与人的情气相适而产生一种审美情感的愉悦,在感染熏陶中感发心志从而使审美情感获得一种道德的旨归 [22 ]。鹿建柱指出《性自命出》的乐教包含三方面内容:即性善论倾向、既重学又重教、强调情的作用 [23 ]。张俊杰指出《性自命出》在强调乐与“人性”的关联与互动中建立了乐教思想,以此来实现对生命个体“德性”的培育,即“寓教于乐” [24 ]。儒家向来重视并十分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通过郭店简文献,我们对儒家乐论思想的认识显然要更充分、更具体了。

推荐访问:出土 综述 文献 思想 研究